追憶梁羽生先生 (2 / 2)

大年初二,打開電腦無意中發現一則新聞,一代武俠大師梁羽生先生過世了。

恍惚之間,我突然想起自己曾經鍾愛的武俠小說,想起鍾愛的那個寫作裏人物永遠正邪分明、常常被人詬病寫作風格比較保守的叫梁羽生的人。

最先接觸的梁羽生先生的小說應該是《七劍下天山》,倒不是因為我讀過,而是因為記憶中我的老爸常常捧著這本書一讀就是一個下午。

不過,我真正中意梁羽生先生的小說始於《牧野流星》,後來一發不可收拾,《雲海玉弓緣》《遊劍江湖》《俠骨丹心》等等。

讀梁羽生先生的小說越多,越來越會驚喜地發現,梁羽生先生的小說營造了一個隻屬於他自己的武俠世界,故事背景從唐代寫到明代清代,而人物構架則脈絡分明,世代傳承,看一個武俠人物,你會對他的來曆如數家珍,知道他上代、上上代以及下代、下下代的故事。

梁羽生先生的小說人物正邪分明,正就是正、邪就是邪,缺乏人物的多變性和複雜性,而且在故事背景方麵往往將人物置身於國家、民族的情懷當中,使讀者在激蕩於刀光劍影的同時也能深深受到主人公們愛國情懷的感染。

而金庸先生對人物描寫則具有多變性和複雜性,亦正亦邪,在情節上常常能奇峰突起,引人入勝,譬如張無忌、楊過、段譽等等,如此,恰如梁羽生先生所說,金庸擅邪他擅正。

但是,在無憂無慮的青蔥歲月裏,金庸先生帶給我的快樂更多地來自於熒屏上,而梁羽生先生帶給我的快樂更多地來自於字裏行間,常常在課堂上偷偷地瞥兩眼,或者在夜晚鋪蓋窩裏麵偷偷地看。

那個時候,我最喜歡的人物是金逐流,最同情的人物是白發魔女……

後來慢慢體會到,梁羽生先生的書需要慢慢地看和體會。

記得那時候,我曾經推薦給同樣喜歡武俠小說的同桌看《牧野流星》,她看了幾十頁,然後跟我說好難看,後來過了一段的時間,經我再次推薦,她又耐心看了下,最後驚呼好看,忍不住一口氣讀了好幾本梁羽生先生的小說,把《牧野流星》主人公楊華的弟弟的故事(《絕塞傳烽錄》),他嶽父的故事(《俠骨丹心》)以及他嶽父的上一代的故事(《雲海玉弓緣》)一口氣讀了個遍。

梁羽生先生於1月22日春節前夕就已經駕鶴西去了,但是直到節後我在新浪網上才發現這個消息,大概是怕破壞這春節的氣氛吧。

今天再次上了網,關於梁老悼念方麵的消息也是少的可憐,但是我想他那1000多萬字的刀光劍影、1000多萬字的俠骨丹心,讓所有喜歡梁羽生先生的人,都不會忘記他曾經帶給我們的感動和快樂,梁羽生先生的武俠世界也一定能一代代地傳看下去。

最後,還是以梁羽生先生自己的對聯來結尾吧,“俠骨文心笑看雲霄飄一羽,孤懷統攬曾經滄海慨平生”。文如其人,讓人無限傷感,唯願梁羽生先生一路走好。

第五輯 震撼心靈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