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修課於19世紀的初期萌發於柏林大學,19世紀20年代,德國大學的選修課經驗傳入美國。到20世紀初,美國不僅各大學普遍開設了選修課,各中學也設置了選修科目。這就將學科分成必修和選修,通過兩者的種種組合編製課程,其目的是既保證學習者作為公民或某種職業者所必需的基本文化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又能根據學習者的能力、能力傾向及興趣愛好,實施教育的多樣化、個性化。這就是說,選修製度在創立之日,就明確了選修課與必修課所擔負的不同功能,二者是沒有主次之分的。很快,這種課程模式得到世界許多國家的認可。當前,中國正處在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不平衡階段,現代科技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的發展趨勢,對學校課程的設置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開設選修課意義重大。
一、開設選修課的意義重大
(一)符合知識的增長規律
科學知識的發展日新月異,而必修課門類一般較固定,內容也較穩定,由於數量、課時的限定,知識傳授的深度、廣度都受到很大的限製,通過開設相應的選修課程,便可以加深、拓寬專業知識麵,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另一方麵,任選選修課程的開設可以讓學生純粹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任意地自由地選修自己喜愛的科目,這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麵,陶冶性情,提高學生素質。因此,開設選修課可以解決知識增長的無限性和課時的有限性兩者之間的矛盾,這樣,既有助於保證基礎,又有助於在教學中開拓知識深廣度,充實新內容,使學生獲得最新的科學文化知識,以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二)促進學生的知識技能更加趨向專門化
隨著學生年齡的不斷增長與知識的日積月累,他們已有了較為顯見的知識取向與個人專長,特別是在學生進入高校後,他們在完成公共必修課程的學習的基礎上,選修學校開設的必選選修課程。必選選修課是學校將相關科目的選修課分別組合成不同組別,學生按組選修,其特點是,學生可選此也可選彼,但必須選一組。這就讓學生在某一方麵或某些課程上,得到更加深入的學習、研究,從而在某一專業領域或某一職業技術方麵有所專長,知識技能更加專門化。
(三)有利於個性教育的發展
課程設計最優化的核心思想是把人的個性發展置於課程設計的中心。大學生從生理和心理上看都在逐步走向成熟,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愛好、性格、特長,學習目的更明確,因而差異和分化越來越明顯,每個學生的水平、程度高低各異,今後從事的專業、行業也不同。我們培養的是21世紀的人才,現代社會的人才觀認為,多才多藝的全才是人才;在某一方麵發揮了個性特長而優於一般人,在自己的崗位上作出優異成績的人也是人才。就當今社會科技發展的現狀而言,前者幾乎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後者才是我們教育所為之奮鬥的目標。因而,我們沒有必要要求每個學生的每門課程一定都全優,必須從學生生理與心理的發展特點出發,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讓學生能自由發揮自己的個性,選擇自己喜愛的學科,在保證基礎課程合格的同時,在其他某一門或某幾門學科方麵拔尖,使之學有所長,成為真正的人才。
(四)適應社會的需要
任何一個時代的課程設置都是以當時的教育目標來確定的。現今我國強調課程多樣化,這正是與當今社會的多元化、信息化與學習主體的個性化要求相適應。學生畢業後,將要成為各個專業領域、各個行業的應用型人才,在向他們傳授專業知識、必要的基礎知識的同時,還應當為他們開設不同程度、不同範圍、不同內容的職業技術課程和人文學科課程,結合當時的社會發展需求,將各行各業所需的最新知識傳授給學生,甚至開設一些全新的專業知識課程,使學生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學以致用,更好地服務社會。
由此可見,選修課在課程結構中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大量開設選修課勢在必行。然而,令人擔憂的是,目前我國教育界對開設選修課程並未采取足夠的重視。
二、學校選修課存在的問題
我們首先從課程工作者談起。因為社會的發展、知識的增長以及學生的成長對學校課程的客觀要求與需要都必須通過課程人員來實現。課程人員正確或錯誤的思想都會對學校課程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因而,要進行課程改革,首要問題是要改革課程人員的教育觀念,他們對社會發展的不同認識、知識的局限性、對學生個性發展的不同看法等等,都將影響課程的改革。在我國教育發展史上,由於各種原因,始終不敢對陳舊、僵化的課程體係動“大手術”,我國自20世紀20年代起在中學、大學開設選修課至今,時開時停,曆經多次反複,結果尚不盡如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