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的決定論認為,人的行為受外部社會存在的影響,但這種影響是間接的,它必須以人的心理為中介,人的心理直接地支配著行為。這就是說,影響人的行為的因素是由內因和外因構成的。內因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文化因素,外因包括自然環境因素和社會環境因素。
這就告訴我們,人的行為總是主觀和客觀兩方麵綜合作用的結果。外因通過內因而影響人的行為,而心理的諸要素是內因的核心部分,它支配著人的行為。學校的“產品”是人,就是要通過培養人,提高人的全麵素質,從而能動地改造世界,發展社會生產力,而人的能力的最佳發揮又決定於人的思想認識的最佳發掘。因此,注重人的心理因素、精神麵貌的培養,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更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一個合格的“人”,當是新世紀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務。鑒於此,要想真正培養學生成為一個合格的“人”,就必須真正了解學生的心理和行為,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須深入到學生中去,關心他們、了解他們,正確地引導他們辨別生活中的真、善、美,學生是教師服務的對象,除了上好課,我們有義務為他們做得更多更好,具體有如下幾點思考:
1.深入了解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如學校各種社團開展多方麵調查,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了解他們的需求,以便於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
2.加強學生信息的反饋。學生在校期間可以接觸到各門課程的老師,有機會得到不同老師的指導,學校可以通過各種交流會、信息傳播等方式,讓更多的教師能更多地了解學生,以便采取各種方式教書育人;
3.成立一些社團並開設相關課程。從學生的切身需求出發,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成立一些社團,如心理谘詢機構以及有關的課程。通過這些組織機構和課程,切合學生的實際需要,服務於學生,以達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4.注重潛在課程的影響。潛在課程也稱隱性課程,它在正式的課程計劃表裏看不到,但卻能起到正式課程起不到的作用。潛在課程包括三方麵:一是物質和文化層麵,如校舍、校貌、環境以及校園文化氛圍、教師素質等;二是製度和風氣層麵,如校訓、校規、校風、班風、學風等;三是心理層麵,指人際關係,尤其是師生關係、同學關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