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裁履曆
段永基,1946年7月生於北京。197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後在北京市176中學任教。1979年重返校園,獲北京航空學院碩士學位。1982年在中國航空材料研究中心任研究室副主任。1985年,正式加入四通公司。現任四通集團董事長、中關村科技發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四通集團是中國最大的民營高科技企業,誕生於世界新科技浪潮與中國改革洪流交彙之地的中關村。當時,一批科技人員辭去公職,自籌資金2萬元辦起了北京四通公司。段永基先生是參與公司創建的主要人員之一。進入公司後,他主管經營管理工作,組織和領導了為四通奠定產業基礎的MS係列中英文字處理機的市場調研、開發及銷售工作,並親自組建全國經銷網絡,使MS係列中英文文字處理機在全國市場占有率達80%以上,憑借這一拳頭產品,四通創建初期以每年300%的速度迅猛增長。1989年以後,段永基先生開始全麵主持四通集團公司的工作。他繼續以創新求實的精神,總結經驗,努力探索四通集團進一步發展壯大的途徑。
總裁原聲
……因為,燃燒的激情和忘我的追求往往是創新的源泉,推動著一個企業家,除了認真“做事”,還想積極“做勢”,並且爭取“做詩”一般地在事業和人生的藍天上畫出神奇的彩虹。
——段永基(《企業家精神與創新》)
企業家精神與創新
創新是企業家的生命和靈魂
辦企業都渴望成功。特別在全球化與新經濟浪潮洶湧的今天,創一番輝煌業績,當一名企業大家,更讓我們每一個投身商海者壯懷激烈。
16年前,我與我的同伴們創建了四通。雖然直到今天,我都並不認為自己可以稱得上企業家,因為中國的市場經濟還比較初級,中國的企業還幼稚,中國也就還難有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家。但是作為一個目標,多年來在朝著目標努力、邁進的過程中,對於企業家所應具備的素質,以及如何具備應有的素質,自己經常都在思考、體會。
在企業家諸方麵素質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或者說絕對不可缺少的,是一種開拓意識,一種求變的欲望,一種冒險的衝動,概括起來,即一種創新精神。
熊彼特的創新理論是大家都熟悉的。江澤民主席更是把創新提到關於社會進步,民族振興的高度。如果說,創新對於每個國民都需要提倡,那麼對於企業家,則不啻於生命和靈魂。一個卓越的企業家,其創新追求,不僅體現在關注生產技術、工藝流程的改進,而必然涵蓋從硬件到軟件的企業整個係統的更新;不是隻在企業的初創時期起作用,而是貫穿於企業成長、發展的全部過程。
不久前,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的主持人白岩鬆與我有一次對話。他問我,十幾年跌打滾爬,如今回頭再看,覺得快樂在哪兒?我說快樂就在於我們終於探索出一條在中國如何搞企業的新路。
為了開出這條路,四通人披荊斬棘,進行了多方麵的、持續不斷的創新實踐。其中最有意義的,我想可以概括為三大創新——製度創新、戰略創新、經濟模型創新。
關於製度創新
四通誕生的80年代初,中國的城市基本上還是計劃體製一統天下。中關村企業的異軍突起,在傳統的計劃係統之外,長出了一個民營科技的全新板塊,四通是其中一個最突出的代表。
與一些依托於國家科研機構或高等院校的企業不同,我們一批科技人員是辭掉了公職,自籌資金創辦的四通。公司沒有政府一分錢投資,沒有行政主管上級,屬於純粹的民有民營。而我們之所以“自找苦吃”義無反顧地如此選擇,憑的正是一股對舊體製的決然叛逆,和對新企業模式的強烈追求。
我們的創新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自主經營的靈活機製在80年代顯示出旺盛的生機,推動公司以每年300%的增長率高速發展。四通因此被公認為中國改革的一個象征。
假如一切就此止步,沿著既有的體製框架一直運轉下去,四通的輝煌也許會永遠固化在80年代。但這不是四通人的性格。就在新世紀即將到來之際,我們大刀闊斧,向自己親手創建的企業模式發起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