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十年滄桑話創業(1)(1 / 3)

總裁履曆

馮侖,1959年生於陝西西安。1982年畢業於西北大學,獲經濟學學士學位。1984年畢業於中共中央黨校,獲法學碩士學位,後來還讀了法律學博士。現任萬通集團董事局主席。

畢業後馮侖曾在中央黨校、中宣部、國家體改委、武漢市經委和海南省省委任職,從事理論研究及企業策劃、經營、組織、管理工作。著有《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職能》等,譯著包括《狂飆突進——馬克思的心路曆程》等。

自1991年開始,馮侖領導並參與了萬通集團的全程創建及發展工作。

1993年,馮侖領導創立了北京萬通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策劃並領導了對陝西省證券公司、武漢國際信托投資公司、東北一家上市公司等企業的收購及重組,使不足千人的萬通集團在幾年內總資產增長到逾30億元人民幣。之後,參與創建了中國民生銀行並出任該行的董事。

在中國民營房地產企業中,馮侖算得上個傳奇式的人物。在十年的投資和資金積累中,他由一個研究改革政策的學者演變為擁有20億元人民幣身價的集團老總。中國地產界稱他為“學者型”的開發商,又稱中國的“戴爾”。馮侖一直致力於重塑地產行業形象、改造傳統房地產商業模式,是“創新地產”的開拓者。

總裁原聲

賺錢有三個境界,最低境界是勞而無獲;中間境界是勞有所獲,你做一份工作,得一份回報,按勞取酬;最高境界是不勞而獲。你能把各種事情都安排好,坐在家裏就日進鬥金,但這種事情不大可能,隻能說曾經夢裏有,現在沒看見。我們就追求中間境界(與錢的距離不能太遠,也不能太近)。

——馮侖(《在當代中國辦企業的一些理性認識》)

事實上,政策環境、市場變化是企業無法控製的,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站住腳,房地產企業必須形成並依靠自己核心競爭力,隻有學會十八般武藝,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核心競爭力表現為四個能力:發掘和吸附客戶的能力,創造生活方式的能力,資源統籌的能力和學習與自我改造的能力。

——馮侖(《十年滄桑話創業》)

在當代中國辦企業的

一些理性認識

為什麼要資本社會化

我們追求的是:與錢的距離不能太遠,也不能太近。

我們以前的概念,要麼是國營企業,要麼是私人老板。我們許多從機關、國營企事業單位出來的人腦子裏的概念就是要變成私人老板。但是根據我們長年的體會,我們認為要資本社會化,也就是錢不要離自己太遠,也不要離自己太近。離得太遠,像國營企業,全民所有,13億人都有份,等於誰都沒份。你投放太多精力,結果賺的錢和自己的業績、個人生活都沒關係。就是說幹多幹少一個樣,幹好幹壞一個樣,這就是離錢太遠。

賺錢有三個境界。最低境界是勞而無獲;中間境界是勞有所獲,你做一份工作,得一份回報,按勞付酬;最高境界是不勞而獲,你能把各種事情都安排好,坐在家裏就日進鬥金,但這種事情不大可能,隻能說曾經夢裏有,現在沒看見。我們就追求中間境界。我們和錢的關係,如果太近了,像純私人企業,容易導致心胸狹隘,家族管理,不能應變,排擠人才。這就是說離錢距離太近了,花錢就像割自己的肉,這種感覺不好。太遠了就像國營企業,大家都無所謂。我們追求既不遠又不近,既不完全屬於私人又不能完全國營,那就是股份製,使出資人可以看得見,可以數得出,對這個東西做個理論化的解釋,我們稱之為“資本社會化”。有幾萬家股東,通用、微軟都有上萬的股東,但是不管怎樣是有邊界的,數得過來的。這種情況下,企業治理結構就比較好,投資人可以監督經理人,經理人也會對投資人負責,所有人都是勞有所得。資本有股息,資金有利息,勞動有報酬,管理者有人力資本的回報。

和錢的距離適中,人人勞有所得,這就是我們認為比較理想的公司架構。

為什麼要公司專業化

我們不知道能幹什麼時,反而什麼事都幹。現在知道了自己不能幹什麼,隻能幹什麼。所謂專業化,是針對多元化。我們初期許多行業都試過。萬通發展到今天,很大程度上因為我們四年前開始專業化,知道自己很多事情不能幹。我們留下來的就是地產和金融。其它的都賣掉了,我們買過上市公司、國營企業、證券公司、信托公司,也買過民營企業,這樣大規模的企業並購、重組,這中間我們積累了很多經驗,但總的來說通過這種方式,我們知道了自己不能幹什麼,然後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有些企業出現問題,可能和投資領域太寬有關係。大家說武林有三階段。最低水準是花拳繡腿,好看但不堪一擊;第二階段叫精專一門,可能十八般武藝隻會使棒,棒使得好,可以像林衝那樣;第三境界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但是你看不出哪一門最強,但最強的是能把十八般武藝融合在一起的這個功夫,而且這個功夫是任何人不能比的。企業要否定之否定,就是說一開始可能什麼都知道。中間有個階段可能就很會做,什麼都做,然後說不行了,又隻做一門。等一門做好了之後,我們又在一門的基礎上派生出一些相關的事,又融合起來。任何事業都像樹幹一樣,樹都有根,但是肯定不如樹蓋大,樹蓋又依賴於中間的過渡就是樹幹,樹幹越大,越挺拔結實,上麵的樹冠才能越大。寫文章也是這樣,剛開始隻會寫字,由組詞、造句開始寫文章,一開始不會寫,會寫之後,詞特別多,文章寫得特別長。最後本領落在“大家”寫小文章,像《陋室銘》,幾百字把要說透的都說清楚了。以後,人越偉大文章越嫌長,就剩下語錄,最後連語錄都嫌多了,一輩子就說幾句話。實際上做企業和天下道理都差不多。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的時候就什麼事都幹,知道能幹什麼的時候就幹得很少,特別精,再精到一定的時候,都是針尖對針尖,事情發展到頂點的時候你就要拐一下,那個時候,“窮則變,變則通”,最後又得變,可能再擴充一點領域。剛開始我們也投資過藥廠和其它一些領域,四年前我們按專業化的方式都調整了,把地產和金融以外的全部都砍掉,然後對地產和金融進行精雕細刻,這樣發展我們的業務,這就是公司專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