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是保證
財務數字是企業經營與管理業務的抽象反映,高度關注財務狀況或稱為財務指標實際是掌握業務狀況的最捷徑。然而這個問題卻為很多企業輕視,包括世界級的企業,以至於因財務狀況的變壞而致企業於死地的情況並不罕見,如日本的八佰伴,韓國的韓寶、大宇、齊亞,美國的王安等公司,連曾排名世界第28位的韓國現代也因此陷入了極度的經營困境。
一個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運作不到位可以導致財務狀況惡化,而過度投資更易加速其惡化。從財務角度看我有兩個觀點,第一個觀點是企業的安全比盈利更重要。財務一定要堅持穩健性原則,寧肯降低收入也要保證資金安全(比如應收賬款),寧肯提高資金成本也要保證負債合理,破產的原因就是無力償還到期債務(例如,負債過大可能付出巨大代價: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香港的隔夜拆借率高達180%)。寧肯錯過市場機遇也不過度投資(中國的企業破產機製沒有真正體現,致使一些企業沒有意識到這點),特別是由於中國經曆了漫長的短缺經濟時代,給企業養成不怕加大庫存的習慣,這種認識上的慣性致使很多企業庫存過大,資金周轉不靈而陷入困境。一個企業最後死掉的直接原因不是因為虧損,而是因為無現金周轉。所謂安全比盈利更重要,不是說企業不要冒險,不冒險是賺不到錢的,而是說企業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冒生死風險,寧可減緩發展速度也不能破壞財務狀況。企業要有長遠經營的思想,今年的發展必須給明年留下空間,而不是擠占今後的空問,目前搞不好的國有企業通病就在於短期行為嚴重。
第二個觀點是盈利比規模更重要。企業的職能就是盈利,因為投資者出資辦企業實際是創造了一個賺錢的工具,使其能夠增值,擴大規模也是為了攤薄費用而增加盈利,一味地追求規模決不是投資者的行為,但往往資產支配者更看重規模,這便使國外學者提出,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投資者愈來愈分散,企業實際控製在資本支配者而不是資本擁有者手中,這使得企業的風險越來越大。這也是為什麼對上市公司的監管越來越嚴格的原因。特別是我們的國企,資產擁有者僅是一個抽象的而非具體的概念,又沒有上市公司的監管力度,企業資產實際完全在打工者的手中控製,完全沒有體製保證,這就使風險巨大。
海信這些年來一直保守地對待財務,資產負債率從中國新會計準則推行時的84%降到現在的50%左右,而收入則從4個億增加到135個億,8年內規模增加了36倍,資產負債率則下降了30多個百分點,應該說經濟運行是健康的,並且海信的銀行借款隻有4億多,為今後的發展留下了很大的銀行融資空間。
我認為一個企業僅僅使其由小變大不是本事,而在其變大的過程中始終留下發展空間,這才是真功夫。
【本文為周厚健先生2001年冬在山東大學所做的演講,本書在選用時略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