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借用上海中華牌商標,1993年以高額銷售業務提成與意大利馬尼龍格先生合作,1994年實施“進名城人名店創名牌”戰略,1995年巨資邀請劉曉慶拍廣告,1996年高薪聘請台灣女鞋設計師,1997年提出大名牌戰略,1998年森達品牌輸出意大利,1999年在上海和三峽投資辦廠。結果證明,這些重大決策都是正確的。其實,犯錯並不可怕,關鍵是要及時改正,在錯誤中學習和提高,吃一塹長一智。總結失敗、改正錯誤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使思想成熟的過程,跌倒以後爬起來,往往會走得更快、更穩。對學習者來說,失敗是成功之母,重複性錯誤在他們麵前會退避三舍。而對不學習者來說,跌倒了不知因何跌倒,跌倒了還會跌倒,直到爬不起來,對他們來說,失敗的兒子仍然是失敗。這就是一些企業“曇花一現”、“各領風騷沒幾年”的重要因素。
實踐還告訴我們:學習,可以使我們學會用未來思考今天。隻有看到別人看不見的事物,才能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情。森達創業時,一窮二白,沒有資金、沒有技術、沒有原料、沒有市場,唯有的就是比別人起得早,處處搶在別人的前頭,才比別人走得遠。為此,森達在皮鞋行業率先創名牌,率先做名人廣告,率先開展品牌輸出,率先在國外開專賣店,率先開“21世紀全國服務萬裏行”,率先開展森達皮鞋定製服務……森達率先邁出的這些步子,都曾遭到過各個方麵的非議,是學習堅定了我們的信心。事實證明,不善於用未來思考今天,森達根本就不能奪取“八連冠”。去年12月份,森達投資4.2億在上海創辦年產1800萬皮鞋的出口基地,聘請具有國際貿易背景、世界鞋業頂級管理大師經營,目的還是放眼未來,放眼全球。如果總是以眼前的信息為“參照”,以短期的需求為指導,以人家的盈利為信號,我們就很難走遠。
客觀地說,我們對學習的重要性、緊迫性都是明白的、清楚的。但更清楚、更明白的是,我們的案頭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務,資金、市場、產品、人員、考核等,甚至職工的生老病死,日常工作中的迎來送往,等等等等。更重要的是,企業不能停頓,我們又不能“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盈利與虧損”。
這樣的環境,這樣的心境,怎麼學?我的感悟是,在競爭中學習,在學習中競爭。新的世紀,知識已取代原有的土地、廠房、設備等,成為我們生存和發展最重要的資本。江總書記在北京視察時講,在新世紀裏,知識和智力資源的創造、占有、運用,將會成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越來越重要的推動力量。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知識就是競爭力。終於在今天變成最真實的現實。再看我們自己,全然缺乏國外企業工作、國際貿易談判、世界遊戲規則、跨國投資辦企、品牌運營和資本運營、傾銷和反傾銷等諸方麵的經曆、經驗、知識和技能,與跨國公司相比,確實差得很遠,全球500強企業的首席執行官70%有國外工作的經曆。森達要成為世界級的領先企業,僅隻有知識還不行,還得要有充分的實踐。
論知識的多少,我們永遠趕不上經濟學家、理論學家們,但讓這些專家教授們辦企業卻不見得成功,重要的一點是他們的知識裏缺乏實踐,缺乏自我實踐。在市場上闖蕩這麼多年,我明白了一點:企業經營者可以不去學校,但不可以不學習,尤其要注意實踐學習。就像登山,隻有身體力行,登得高才看得遠。因此,我總注意把事關企業戰略性、全局性的問題,帶到具體的實踐中去研究、思考、完善和提升。通過在實踐中的學習,養成動態思考、本質思考和整體思考的習慣,把學習的過程變成解放自己、改造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增強本領的過程。
在競爭中學會競爭,在遊泳中學會遊泳,知識的實踐和實踐的知識,是我們經營者最重要的、最可貴的東西。世界許多成功的企業,它們許多最好的行動並沒有全都經過細致的策劃,大多是在實踐中,經過試驗和失敗形成的,但這絕不是國內企業的“拍腦袋、拍胸脯、拍屁股”式的“三拍”決策。森達投資上海,就是要堅定地“走出去”,“走出去”競爭,到國際市場見風雨,經大浪,接受國際市場的錘煉,在與“鯊魚”同遊,與“狼”共舞中,學習國際營銷的技藝、競爭的規則、管理的方式,掌握各國的文化背景,消費習慣、流行趨勢,競爭的規則、管理的方式,真正洞察他人的所思所想所求,培養出一支富有國際市場經驗和開拓創新精神的經營管理隊伍。蹲在國內喊應戰、喊接軌,做國際競爭的看客,永遠創不出世界名牌。因此我說,隻有世界鞋王,才是真正的鞋王。麵對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挑戰,走出去才是惟一的、最好的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