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3)(1 / 3)

九十九軍西行到秣陵關便開始與敗退下來的軍隊相撞,好容易進至當除以東40裏處,潰退官兵高叫:“當塗已失,蕪湖情況不明,長江防線全麵崩潰,你們願意去送死,還要擋住道路不讓別人活嗎?”九十九隻軍隻好掉頭往回撤。

楊幹才打得十分頑強,解放軍已經有三個師登陸並向縱深插過去了,他還在一線督戰,他說:“湯司令已調九十九軍、一零六軍增援、援軍一到,共軍想回也回不去了。”22日上午當塗被解放軍占領,二十軍與九十九軍一零六軍失去聯係,上麵湯總部和張世希那裏也斷了線,楊幹才不得已率一三三師殘部向宣城寧國方向撤退,行至灣癮,偵察報告宣城已被解放軍占領。有人提議向東撤,參加京滬決戰,楊幹才說:“東邊怕是比這邊更亂,不然九十九軍不會中途折返,我估計宣城不會有多少敵人,一零六軍就在那一帶,與之會師就有辦法。”24日淩晨,一三三師剛出潰散,四零二團在芳山鎮被阻擊,傷亡很大。四零一團在團長蔣國鎮率領下總算逃出一部分。至午後2時,解放軍的炮火更為猛烈,軍長楊幹才在灣癮附近被炮火擊斃,官兵傷亡過半,亂逃亂竄,潰不成軍,全軍除直屬之工兵營、通信營、輜重營脫逃,一三三師之三九九團及一三四師之四零一團部分突圍外,餘均被俘。被俘主要人員有:副軍長陳親民、軍副參謀長胡顯榮、一三四師師長李介立、副師長朱太安、參謀長吳文光等。

2.3東集團軍力克三重防線

解放軍東集團比西集團、中集團發動晚3個小時,並不是為了迷惑對方,而是在等待時機,等到江南岸的國民黨軍的內應。

如果沒有內應,采取西集團、中集團的戰法來強行突破,那是十分困難的,京滬段的防禦作戰能力太強大了,特別是從浦口到江陰這個地段,被稱作鋼鐵江防。

從浦口到江陰,國民黨軍不是一線配置,而是江北、江中、江南三線配置,江南岸百裏縱深又有強大兵力部署。

江北主要的浦口的二十八軍,揚中對岸的五十一軍1個師。江中,除揚中五十一軍控製各江心洲外,林遵統率的長江艦隊幾乎全部集結在這裏。林遵將長江艦隊劃分5個艦隊指揮區,半月前蔣介石突然下令改變部署,除安慶、蕪湖段留幾隻艦艇外,其餘全部開到京滬段。

江南,從西往東依次是四十五軍、九十九軍、四軍、五十四軍、五十一軍、二十一軍、一二三軍,還有首都衛戍總司令部、第一綏靖區、直屬分隊和保定部隊。這段江防位於長江下遊出海處,江麵寬闊,水道曲折,港灣縱橫,藉險要地勢築堅固工事,幾乎所有江麵均被火力封死,林遵的68艘艦艇,還有美、英艦隻在重要地帶排成一堵堵鐵甲陣,好像活動堡壘,解放軍靠木船渡江如何過得去!

特別是江陰要塞,它位於江蘇省江陰縣,東倚上海,西近南京,南靠京滬鐵路,北臨滔滔長江,以黃山為中軸,東起肖山,西止居山,中有狼山、福山、長山,同北岸的八圩港遙相呼應,控製著長江下遊的最窄處那1500米的江麵,素有“江防門戶”之稱。

戰略要地,曆來為兵家所必建,更為兵家必爭,江陰要塞當然也不例外。

早在公元前六世紀的春秋戰國時期,吳國已在席帽峰築石室,為烽火之所,南京紹興元年(1131年),多處構起石寨,設尉司19所。公元1663年,黃山開始築起炮台,後經乾隆、道光、同治、光緒,幾經籌措,至1894年爆發中日甲午戰爭之時,要塞炮台已具有相當規模,計有大炮、快炮、前炮、後膛炮63尊。

1912年至1915年,北洋政府曾在江陰建立海軍基地,停泊各種戰艦30艘。1937年“七七事變”後,國民黨為了阻止日本侵略者沿江西犯,在此布設大炮100餘門,其中新增61門。同年12月3日,因連續3個月海空戰鬥失利而被迫棄守,將火炮工事銷毀,以免落入敵手。1945年,日本投降,江陰要塞由國民黨重建,配備一守備總隊,約3000人,並配有30多門新式火炮。到1949年初,這裏的兵力達7000人,包括炮兵總台、守備總隊、遊動炮團、工兵營,相當於一個軍的建製,擔負了第一二三軍與第二十一軍之間,由張家港至黃田港一段約30公裏的江防任務。縱觀江陰要塞,山頂有炮群,山腰有塹壕,山腳有地堡群,港口有木樁鐵絲網,江麵有艦隻擔任左右約60華裏的江防任務,形成為一個完整的防禦體係。

因要塞十分重要,各級軍官必須親信可靠,出身軍校,所以曆任要塞司令均由蔣介石親選麵試。軍官在這裏幹上幾年可以越級提拔外調,要塞司令的位子成了許多人重涎的肥缺。要塞司令除了有直接通天的諸多好處之外,還因為江陰是過江咽喉,走私孔道,可以大發其財。為升官發財而爭奪的結果,蔣介石親選的司令也難免發生偏差,現任司令戴戒光對老蔣來說就是一個最不適當的人選。

戴戒光,黃埔六期學生,又畢業於日本士官學校炮科,時任陸軍總部軍械處長,早把形勢看透,急於撈一把,以便走海外。1948年6月,江陰要塞司令孔慶栓因盜賣汽油、貪汙巨款醜事敗露,被迫辭職,被任國防部中將高參。要塞司令空缺,給早就垂涎三尺的戴戒光提供了一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