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我仔細研究過淞滬布防。有人說斯大林格勒是鋼鐵堡壘,而我淞滬防禦設施比斯大林格勒更強固,不強過一倍也強過一半,不強過一半也強過三分之一。上海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不僅是有軍事價值,更有政治意義,不僅對國內局勢舉足輕重,而且具有國際影響。當前國際形勢變化很大,美蘇矛盾越來越尖銳。我敢斷言,淞滬決戰不出三個月,美蘇之戰——第三次世界大戰必定爆發。因為美英諸國失去中國即失去亞洲,東方不保西方難全,豈有坐視中國赤化之理。是以淞滬決戰乃第三次世界大戰之導火線,一切問題均會在淞滬決戰中得到徹底解決,圓滿解決。為打好總反攻之戰,為迎接新時期的到來,我將留在上海,像當年打孫傳芳那樣,指揮淞滬決戰,我要和國軍將士同甘共苦,與上海共存亡,願與諸君共勉之。”
蔣介石的一番話,聽者莫不為之動容,但有一點,誰都不願意他坐鎮上海,有現代化通訊設施,在溪口同樣可以直接指揮淞滬會戰。蔣介石聽不進去,執意要留在上海,為表示決心之堅定,要俞濟時傳令:“泰康號”開回寧波。最後有人把話說到這個份兒上:“校長一定要留在上海,必定是嫌學生們不中用,放心不下,那麼學生們隻好請辭,另選良才吧。”不得已,蔣介石答應回溪口指揮,行前吩咐湯恩伯、顧祝同召集一次聯席會議,把作戰方案再仔細研究一番,會議由顧祝同牽頭,淞滬之戰由湯恩伯指揮,打不好唯湯是問。
3.2“斯大林格勒”紡線不堪一擊
上海是中國最大的工商業中心。為達到既殲滅敵軍又能完整接管的目的,中共中央極力爭取和平解決,主張先取杭州,穩住上海等外國軍隊,待南京國民黨軍撤走後迫其起義或投降,和平接收。杭州解決後,中共中央主張隻要湯恩伯不走,就應拖長時間;如發出其有逃跑征候,則就迅速攻占吳淞及乍浦,切斷其退路。
解放軍渡江後為了不把湯恩伯嚇跑,1949年4月27日3時30分,中共中央軍委政電總前委及粟裕:“為使湯恩伯在上海穩住一個時期,以利我軍先取杭州,然後有準備地奪取上海,我們認為,你們暫時不要去占蘇州、昆山、太倉、吳江、嘉興諸點,上述各點讓湯恩伯守起來,使他在上海尚不感覺直接的威脅。”
5月3日杭州解放。中共中央軍委政電總前委,指示上海在5月10日以前確定不要去占,以便有10天時間做準備工作,10日後,假如湯恩伯退走即去占領,不走即拖長時間半個月或20開或一個月再去占領。5月5日,中共中央軍委接到上海地下黨關於國民黨軍正在撤走大批物資報告後,致電陳毅等,切斷吳淞及乍浦兩處逃路,然後從容布置,待準備好了的時候再去占領上海。
5月7日,粟裕等麵中共中央軍委報告:為斷國民黨軍退路,擬以第二十九軍攻占吳淞、寶山,以第三十軍攻占嘉興、平湖、金山衛一線,預計12、13日發起攻擊。
據此,第三野戰軍決定以第九、第十兵團指揮8個軍攻占上海。首先從兩翼迂回箝擊吳淞口,斷國民黨軍退路,防國民黨軍逃走並迫使其投降。待接管工作準備好了之後,如其頑抗,即發起總攻。具體部署是以第十兵團指揮第二十六、第二十八、第二十九、第三十二軍,由常熟地區向昆山、瀏河、太倉、嘉定等地攻擊,殲滅該區之國民黨軍,然後直插吳淞、寶山,從西岸封鎖黃浦江,再向市區西北地區攻擊。以第九兵團指揮第三十、第三十一軍,首先由吳江、南潯地區迂回浦東,攻占黃浦江東岸,封鎖吳淞口,在第十兵團發起攻擊同時,向奉賢、南江、川沙攻擊,繼以第二十、第二十九軍以一部殲滅平湖、金山衛之國民黨軍,主力控製於鬆江以麵及嘉善地區,視機進占鬆江、青浦,後待命由東、南、西三麵協同十兵團圍攻上海。
戰鬥於5月12日打響,光是外圍爭奪就進行了幾晝夜。湯恩伯戰前一再強調:“作虞區域劃分得清清楚楚,各部必須死死守住,誰也不許後退,人人都有與陣地共存亡之決心,我們就一定打得贏。我再宣布,凡怯陣懼戰擅自後退者一律嚴懲,決不寬待。”進而又實行“縱橫連坐法”“、督戰法”,規定除了通敵降敵知情不舉等重大罪行要執行槍決外,還有“怯陣潛逃者殺,違令後退者殺,戰誌不堅形現懼色者殺,左顧右盼出言不利者殺”。布告市民“罷工怠工者殺,鼓勵學潮者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