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5)(2 / 2)

第一線部隊打得異常頑強慘烈,雙方都付出巨大傷亡,但是這個局麵並未能持久,攻防戰進行7天之後,上海防禦體係的致命弱點就暴露了出來。孤立據點難以久守,就是互相連結的防區也常常因為彈藥儲存少,補給不濟,或因通訊不暢而誤事。後援部隊上不來,傷員送不下去,沒有地方包紮,沒有止痛藥物。狹窄的房間內擠滿了傷員,氣味令人窒息,沒辦法在裏邊持續作戰。傷員痛苦得嗷嗷叫,眼睜睜看著鮮血流盡而氣絕,有的不堪折磨,默默爬出工事,麵向敵方,以求盡快了結殘生。

上海之戰役外圍爭奪十分激烈,但我軍近市區就越打越好打了。到5月20日,幾晝夜之間,解放軍前進200裏,奪幾縣城,南北兩路進攻部隊分別經由楊涇、尹橋、虹橋、龍華路、徐家彙、梵王渡、萬國公墓、中山西路、滬杭路,逼進主陣地,鉗製了吳淞要塞。

3.3上海“國軍”大逃亡

蔣介石原以為淞滬之戰一打響,美國便不會再袖手旁觀了。然而,幾晝夜的殊死戰鬥過去了,外圍陣地盡失,美國那邊仍無動靜,宋美玲從華盛頓傳到溪口的信息越來越令人失望,不但國會不同意“繼續卷入”,連“院外援華集團”也灰溜溜地躲到一邊很少露麵了。當此危急之秋,蔣介石要夫人盡最後努力,並做準備判斷肯定答複,時間不允許再拖了。宋美玲回答說:“最後努力已經盡過多次了,華盛頓拒絕考慮我們的任何意見。他們不會為上海之棄守而操心了。現在能夠為之操心的惟有我們自己。願上帝保。”

“出賣!出賣!我早曉得這個朋友是靠不住的。”蔣介石大失失望,向俞濟時說:“淞滬決戰已經沒有意義了。”

俞濟時大為震驚,所謂沒有意義即是準備放棄淞滬,對俞來說,這簡直難以想象。俞濟時不甘心:“三道外圍防線丟了還有三道市區防線,外圍打得那麼好,共軍是承受不起繼續肖耗下去的。”“即使能要上三個月甚至半年,孤單的一個上海,又有什麼作為呢。共軍經受不起消耗,我們更經受不起。留下這20萬精銳種子,開到台灣去繁衍生息。來日方長,退為上策。”

不單淞滬危急,各條戰線都呈現全麵崩潰之勢。掃蕩浙閩贛的解放軍銳勢不減;林彪的第四野戰軍17日拿下武漢,先鋒挺進南昌與陳賡兵團會合;聶榮臻、徐向榮的華北野戰軍打下太原,山西全境解放,閻錫山僅以身免;彭德懷的第一野戰軍攻克西安,此刻正分為兩路,一路向西北時軍,一路越過秦嶺指向漢中。從全局看淞滬就更不足道了。

5月21日湯恩伯報告:“對外航空中斷、國際電台停機,敵軍遠程試圖封鎖海道。”蔣介石終於正式下令放棄淞滬,對湯恩伯說:“你第一階級任務完成出色,有功黨國。因情勢變化,即刻作戰略撤退,把20萬精銳帶到台灣更一大功勳。”

盡管在湯恩伯在下令撤出南京的時候,便已有了撤離上海的準備,可船少人多,還是得邊打邊撤。

邊打邊撤,首先碰到的是誰打誰撤,哪個先撤哪個後撤。國民黨內部一遇到這類問題,門閥派係這個毒瘤就要發作了。湯恩伯是這樣安排的,撤退登船順序:五十四軍、五十二軍、七十五軍、十二軍、三十七軍、二十一軍、一二三軍、五十一軍。隔一夜又把最後麵的3個軍獨成立一個指揮所負責掩護前麵幾個軍的撤退。由誰來指揮呢?一二三軍最強,按說由顧錫九指揮,但因他是顧祝同之侄,瞧不起湯恩伯,因此前援江陰不力,不能由他擔任。二十一軍重創於江陰,戰力不強,王克俊也不合適。結果就落到五十一軍軍長劉義昌頭上。其實劉義昌也不合適,川沙一戰,軍長王秉鉞被俘,劉義昌剛從副軍長提拔為軍長,眾望難歸。但時間緊迫,顧不了那麼多,忙給劉義昌補了個京滬杭警備副總司令走馬上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