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國徽的製作
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主席毛澤東發布命令,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製作說明》。規定了國徽圖案中兩把麥稻穗組成正圓形的環。齒輪安在下方麥稻稈的交叉點上。齒輪的中心交結著紅綬。紅綬向左右纏住麥稻而下垂,把齒輪分成上下兩部;從圖案正中垂直畫一直線,其左右兩部分,完全對稱;圖案各部分的地位,尺寸,可根據方格墨線圖的比例,放大或縮小;如製作浮雕,其各部位的高低,可根據斷麵圖的比例放大或縮小;國徽的塗色為金紅兩色:麥稻、五星、天安門、齒輪為金色,圓環內的底及垂綬為紅色,紅為正紅(同於國旗),金為大赤金(淡色而有光澤之金)。
人民共和國在一片凱歌聲裏迎來了建國一周年紀念日。在這喜慶的日子裏,第一枚金光閃閃的國徽,在雄偉的天安門城樓上赫然高懸,第一次向全世界展示其莊嚴神聖的風采。
人們可能想不到,在天安門城樓懸掛出的第一枚國徽是木製的。在新中國剛剛誕生一年的時候,依當時的物質技術條件,要製作一枚通體金屬的國徽並非易事。在國徽的主體石膏模型製作成功並獲批準時,國慶一周年的日子已漸漸接近,趕製金屬國徽已來不及,隻好臨時趕製這麼一枚木質國徽。
木製的國徽做好了。然而,要把它懸掛到高高的天安門城樓二層簷上,在當時也是件具有相當難度的事。那個年代,安裝設備異常簡陋落後,不像現在有高空作業的升降機。國慶節的前一天,張仃帶著工藝美術社的一班人馬硬是靠一節一節地搭腳手架,把國徽掛到了天安門城樓上。
然而,木製國徽畢竟是臨時性的應急之作,一經風吹日曬它容易變形開裂,還必須製出金屬的把木製的替換下來。實際上,在國徽立體石膏模型製作出來後,有關部門已把鑄造金屬國徽的光榮任務交給了沈陽第一機床廠。沈陽是我國的工業基地之一,第一機床廠又是有名大廠。接受這項光榮任務後廠領導挑選出全廠鑄造技術的尖子焦百順,由他帶領兩名工人組成專門的鑄造小組,立即投入緊張的工作。
焦百順和他的同伴們都深深懂得,鑄造國徽,是一項光榮和自豪的任務,但同時也是一項嚴肅而艱巨的政治任務,必須拿出過硬的功夫,一絲不苟地精心細做。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從模具製作到最後澆鑄,都有相當的難度。為了保證澆鑄出來的國徽平整光滑,紋理清晰,凹凸有序,尤其是要保證麥稻穗的麥粒、稻粒及其長須清晰、美觀,就必須有十分精密準確的模具。焦百順和他的夥伴們經過認真仔細的反複試驗,終於製作出了合格的模具。接下來就是往模具中澆金屬液。按照設計要求,國徽的質地為銅鋁合金。其中銅占8%,鋁占92%。兩種金屬的熔點不一樣,溫度高了低了都不行,恰當的火候難以掌握。焦百順等硬是憑著精湛過硬的技藝和為新中國鑄造國徽的無比自豪感,加班加點,夜以繼日,反複試驗,闖過了一道道技術難關,終於提前成功地鑄造出近10枚直徑分別為1000毫米、600毫米和400毫米的國徽。
1951年5月1日,在人們歡慶國際勞動節那天,沈陽第一機床廠鑄造的一枚直徑為1000毫米的金屬國徽正式懸掛在天安門,換下了原來那枚木製國徽。
這是天安門懸掛的第一枚金屬國徽。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工藝水平不斷提高,象原來那種困難已經不成為問題了。於是,使用高新材料製作既輕便又美觀的國徽自然地成為當務之急。由於鋁質材料非常輕便,又比較易於加工,且美觀牢固,於是,以後的國徽都采用鋁質材料製作。
國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征,國徽的製作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原來中央人民政府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都曾規定,縣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懸掛的國徽由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統一製作,並對懸掛國徽的機關和各級政府懸掛的國徽尺寸做了具體規定。1983年1月,江蘇省吳江縣紅星玻璃鋼廠向各地發函稱:本廠采用玻璃鋼材料製作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自去年生產直徑為67厘米的國徽以來,已有25個省、市、自治區數百個單位訂貨等等。還根據一些單位的需要,試生產了直徑1米的國徽。江蘇省吳江縣紅星玻璃鋼廠未經授權,自定規格,擅自製作和出售國徽是完全錯誤的。對於不符合規格的國徽應當全部銷毀。作為國家的象征,國徽從製作開始就是一件極為嚴肅的事,麵對莊嚴的國徽,每一個中華民族子孫的心頭都會湧起一種聖潔的感情。利用製作和出售國徽來謀取暴利,滿足私欲,是為全體中國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在國際上,更會損傷中華民族的形象。每一個熱愛祖國、珍惜祖國榮譽的中國人都應該像愛護生命一樣熱愛我們的國徽,珍視國徽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