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的真正存在是什麼?”伽達默爾的回答很明確:“我們可以回答說,這種真正存在隻在於被展現的過程(Gespieltwerden)。”“藝術作品的存在就是那種需要被觀賞者接受才能完成的遊戲。”在伽達默爾看來,藝術並不是一個完全的存在,它永遠要求理解與解釋的參與。藝術作品是一種動態的存在,是在改變經驗者的經驗中得以真正存在的,它具有遊戲的一切特質:作為意義整體不僅可隨時被任何人所表現,尤其重要的是它自身成為自身的主體。它是“一種精神性保持和流傳的功能”,並“把它的隱匿曆史帶進每一個現時之中”。伽達默爾更關注的是文學作品的再現與閱讀。
如何理解文學經典的存在方式?這個問題涉及文學經典性與經典化過程研究的理論基礎,也涉及文學經典研究的基本方法。西方學者對文學作品存在方式的探討為本書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古詩十九首》是在作為文學經典的存在中敞亮自己、言說自己的。她存活於曆代人的閱讀中。她既是靜態的,又是動態的;既是永恒的,也是曆史的。
在走向經典之“路”中,《古詩十九首》的存在既是一個敞開世界的聚集與收攏,又是一個鎖閉世界的解蔽與開啟。“道路”是聚集與敞開的交融,是“結”與“解”的雙向彙集,它“自行不息,且消隱、且敞開、且鎖閉”。
本書探尋《古詩十九首》走向經典之路。如果遵循語言的遭遇方式,將對象放到一個意義網絡之中來理解,此處的“路”交織在多義的網絡中,乃“道路”,乃“道理、途徑(達到或實現某種目標的途徑)”,乃“在途中”等。
“路”之“道路”乃形而上意義上的“思之道路”。本書對《古詩十九首》的研究力圖進入形而上層麵的思考,在透解文史資料後進行多維反思,力圖“從史實蒸餾出觀念,從抽象過濾出理路,是思想歸證後的文史”,從而達到曆史和邏輯的統一。
“路”之“途徑”乃方法論意義上的“研究立場與方法”。欒棟教授在其《關於古代文學研究的立場和方法》中談到“真正的文學立場和方法是各種思想張力場的翕動”。本書試圖立足本國的學術資源,吸納外來的研究成果,以新視野審視舊傳統,用舊傳統融彙新學。在古今中外文學理論的涵養中,本書所持的是文學整體觀和文學流變觀,視文學本身是一個有機的動態係統。本書將《古詩十九首》放置於其所屬文化傳統與中國古代詩歌譜係中進行動態的考察,正是基於以上思路。
“路”還啟示著《古詩十九首》的研究“在途中”。按照海德格爾的話,本書的研究也即“上路去經驗(sich in das Er-fahren schicken)”,努力學會在途中去達到某種洞見。
二基本思路
本書嚐試將《古詩十九首》放置於其所屬文化傳統與中國古代詩歌批評所構建的詩歌經典譜係中進行動態考察,重點以曆代《古詩十九首》闡釋文本為研究對象,圍繞《古詩十九首》作為經學的詩歌經典與文學的詩歌經典的價值進行研究,以期為詩歌經典的經典性與經典化問題的理論探討提供個案分析。
本書研究的基本思路如下:
本書分緒論、正文與結語三部分,其中正文共分九章。
第一章圍繞“什麼是文學經典”展開論述,是本書立論的根本。本部分首先考察文學經典的研究現狀,梳理出幾種對文學經典的不同說法。在此基礎上,本書提出了文學經典五個必備特征與“審美、曆史、譜係”三個基本要素。在“《古詩十九首》文本簡說”一節中,對諸如斷代、審美價值、中國詩歌經典譜係等基本問題作一交代。
第二章圍繞著“古代詩歌批評譜係中的《古詩十九首》”展開論述。本部分先就“風雅”的內涵以及曆史變遷、“風雅”與“風騷”之別、中國古代詩歌經典譜係的建構、《古詩十九首》在譜係中的位置等問題進行探討。本部分重點在於對辨體與《古詩十九首》、漢道與《古詩十九首》等問題進行討論,以期將《古詩十九首》放入中國詩學的辨體批評中動態地考察其走向經典的過程。
第三、四章圍繞“《古詩十九首》的經學闡釋”進行論述。本部分首先辨析“教化、經典與風教”和“經典、經學與文學”兩組概念,重點就經學闡釋、教化性比興解詩、《古詩十九首》的經學闡釋史、教化性比興解詩的價值與意義等問題展開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