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至第九章論述“《古詩十九首》的文學闡釋”問題,是本書的重點。論述的核心是詩歌經典的審美性。本部分首先解析“詩母”的含義,探討“厚”與“清”的詩學內涵。第六至第八章則以清麗、清真、清韻、清婉、清厚等詩歌審美概念為關鍵詞梳理《古詩十九首》的審美闡釋史。其中,第七、八、九章是《古詩十九首》闡釋文本的細讀批評。本書選取明清兩代胡應麟《詩藪》、賀貽孫《詩筏》和金聖歎《唱經堂古詩解》為個案,對《古詩十九首》闡釋文本進行細讀批評,解析中國詩學中的“神韻”說、“化境”說和“辭達”說與詩歌經典《古詩十九首》的關係。

“文學經典”問題的研究涉及文學的經典性和文學經典化,是一個能夠聚合多種視角的多維度研究框架,其論域涵蓋範圍極廣,可能涉及文學的審美特征、審美理想、意識形態功用、權力、文化表征和文化資本等一係列或微觀或宏觀的話題。正是在文學內部研究與外部研究的綜合博弈下,借助於各種思想的碰撞與交鋒,文學的基本理論和各種文學觀念方可得以正視與反思。在此,作者希望借助於本書的研究,能夠對中國古代詩學理論中諸如“風雅”、“比興”、“神韻”、“化境”、“辭達”、“漢道”、“厚”、“清”、“詩母”等詩學範疇和基本問題有所反思,能為中國古代詩學理論研究添磚加瓦。

三研究的意義與創見

明代陸時雍在《古詩鏡》中推崇《古詩十九首》為“風餘”、“詩母”,可以說極其準確地描繪出了《古詩十九首》作為經學的詩歌經典與文學的詩歌經典的價值,但他並未作深入闡釋。本書從曆代閱讀者的闡釋文本入手,探討《古詩十九首》的經典性與經典化過程。通過對《古詩十九首》經學闡釋史與文學闡釋史的梳理,嚐試區分出經學的詩歌經典與文學的詩歌經典的不同價值與意義,將《古詩十九首》研究由過去的共時性、靜態性、單向度研究,轉入曆時性、動態性、多向度研究,為古典詩歌經典研究開拓出更為寬廣的路徑。本書主要嚐試從以下幾個方麵進行探索:

(1)詩歌譜係的構建與《古詩十九首》的經典位置。本書認為文學文本進入經典序列是建構性的文學譜係化價值評價行為,“價值在相互關係中具有一個‘級序’”,文學經典隻有在一種譜係化的價值“級序”關係中才能呈現其“經典”的意義。中國古代詩歌經典譜係是在曆代的辨體、源流與正變批評中建立的,是曆史累加與動態演變的結果。本書以獨特視角,將《古詩十九首》放入曆代的辨體批評中,探討其在詩歌經典譜係中的位置與價值。

(2)文學經典與文化的關係。本書認為文學經典是“價值閱讀”與“文化閱讀”的結果,因此將《古詩十九首》經典化問題的探討放入其所處“經學時代”的文化背景中,並在對經學、經典與文學,教化、經典與風教等的關係進行辨析後,梳理了《古詩十九首》的經學闡釋史,全新地解讀“教化性比興解詩”作為“經學詩法”的價值與意義。

(3)“清”、“厚”與《古詩十九首》的審美闡釋。“審美”是詩歌經典的最本質的特征。梳理《古詩十九首》審美闡釋史後,我們發現“清”與“厚”這兩個審美範疇與《古詩十九首》闡釋史關係密切,時而清勝出而厚隱潛,時而清隱潛而厚勝出,二者的矛盾性與差異性直到明清才呈現出融合傾向。從《古詩十九首》的文本出發,曆代詩學闡釋者圍繞著清麗、清真、清婉、清厚等詩學範疇構築了各自的詩學理論。“清”與“厚”的詩學思想與儒家崇尚“陽剛與雄厚”、道家及禪宗追求“清虛和空靈”的傳統觀念互相滲透、交相輝映,形成了兼剛柔、致中和、發神韻的“化境”與“辭達”理論。

(4)中國古代詩學理論範疇與基本問題的反思。本書選取胡應麟《詩藪》、賀貽孫《詩筏》和金聖歎《唱經堂古詩解》等為個案,通過對這些闡釋文本的細讀,希望加深對中國古代詩學理論中“神韻”說、“化境”說與“辭達”說的領會,盡力探求全新的解讀。

“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希望本書的研究能為中國古代詩歌經典研究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