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辭達”與詩歌結構之美(2 / 2)

所謂理論,無非是建立在解讀和闡釋文本審美關係之上的邏輯性論述。不論是對概念和範疇的羅致與分析,還是對此類概念與範疇所作的學術統合,大都包含理論家對所研究對象的深刻把握,是源於文本而又另成文本的思想創新。由此產生的詩文理論當然是“對常識的批評,是對被認定為自然的觀念的批評”。許多學者在談到金聖歎的詩學理論時,特別注重其分解說,認為“分解法”是金聖歎詩學的核心,代表他晚年成熟期的詩學主張。確實,分解說是其詩學理論的核心。在其詩歌結構層次的分析中,“解”作為其獨創性的一個層次,“分解法”作為其詩歌結構分析的獨特之法,是其“辭達”理論的構成要素之一,即其詩歌分析的基本方法。

金聖歎“辭達”理論突破了“詩妙處正在可解不可解之間”的傳統詩歌批評觀念。他從剖析詩歌的形式入手,以其獨特的“分解法”對詩歌文本進行結構上的闡釋,在“律詩”、“章句”、“分解”等剝筍抽絲的求索中,構設了自己的概念、範疇和術語係列。在《唱經堂古詩解》中,他表現出一種理論分析的自覺意識,提煉並刷新了“辭達”說,以“嚴整與神變”作為其結構理論的最高端,推出了頗具創意的詩學思想,構築了一個獨特的理論框架。這種與文學作品勾連在一起隨文而生的批評文字,雖然還缺乏巨型敘述的係統性、邏輯性,但足以體現金聖歎詩學思想的價值與意義,稱其“金針度詩”不為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