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世界曆史上,恐怕沒有哪一條公路像滇緬路那樣,成為幾個國家殊死爭奪的目標,並為此付出了難以想象的代價。
在此,讓我們把目光轉向為保衛滇緬路和奪取抗日戰爭最後勝利,做出了慘重犧牲的中國遠征軍。
中國遠征軍是根據1941年成立的中英軍事同盟而組織的。當1940年歐洲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6月4日英法軍在敦克爾克棄甲丟盔大潰敗之後,英倫三島岌岌可危,英國希圖借中國人民長期抗戰的偉大力量,支持它在遠東殖民地特別是緬(緬甸)、印(印度)、馬(馬來亞)方麵的軍事,挽救遠東大後方的危機。同時,在中國方麵,為了要取得抗戰最後的勝利,當時也必須確保滇緬路這條最後國際交通運輸線。因此,自1940年10月間起,英國首先開放封鎖已久的滇緬路,接著醞釀中英軍事同盟。
1941年春,英國邀請“中國緬印馬軍事考察團”到緬甸、印度、馬來亞作軍事考察。以後幾經協商,才在同年12月23日,簽訂“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成立中英軍事同盟。
根據中國緬印馬軍事考察團的意見,中英軍事同盟本來早應成立,以便中國軍隊及早開入緬甸布防。可是英方遲遲不決,直到1942年2月間,中國軍隊才先後動員入緬;3月12日,即仰光失守後第四日,才正式成立“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司令部”(原定第二路在越南方麵,以後情況變化未發表),指揮三軍在緬甸與英軍並肩作戰。
英國是一個老牌的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國家,十分自高自大。它向來慣用兩麵手法控製歐洲大陸,挑撥戰爭,從中漁利,這是它的拿手好戲。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不久,英國為了同法國爭奪歐洲霸權,就逐漸支持德國法西斯主義,並妄圖慫動希特勒進攻蘇聯。正是玩火者必自焚,希特勒並未完全依照張伯倫的意圖首先進攻蘇聯,相反地是在並吞了一係列小國之後,於1940年先下手它的老夥伴法國。5月10日張伯倫垮台,6月4日英法軍在敦克爾克丟盔棄甲大撤退,倫敦一時張皇失措。可是英國並未接受這一教訓,對日本法西斯主義者的瘋狂侵略提高警惕,積極在緬甸布防。反而幻想仍用兩麵手法敷衍日本,以保全它在遠東殖民地的大後方,7月8日同日本正式簽訂封鎖滇緬路三個月的協定。但日本法西斯主義者並未因英國的拉攏而停止它獨霸亞洲的野心,相反地正是利用這一協定看破英國的弱點,於9月間侵入越南,並與泰國簽訂友好條約,直接威脅到馬來亞、新加坡、緬甸等英國殖民地。
這時英國看到中國抗戰以來愈戰愈強,而且八路軍的遊擊戰深入晉冀魯豫敵人的大後方,建立抗日政權,不斷打擊敵人,收複失地。英國認為這是了不起的抗日力量,較之英法在歐洲戰場上的狼狽現象,真是不可同日而語。於是英國對中國的態度開始轉變,首先於1940年10月間重開滇緬路,接著派了一些在敦克爾克撤退下來的殘兵敗將來中國學習遊擊戰(當然,他們在蔣政權中是學習不到人民的遊擊戰的)。1941年1月,英政府又任命丹尼斯少將為駐重慶陸軍武官,開始和中國醞釀中英軍事同盟,第一個步驟是通過中國對緬印馬的軍事考察,兩國共同商定保全緬甸的具體軍事計劃。經過協商,“中國緬印馬軍事考察團”於1941年1月間產生。考察團的成員如下:團長商震,副團長林蔚;團員:陸軍杜聿明、侯騰、馮衍、唐保黃、劉方矩、空軍王讚,海軍周應聰,外交鄭康祺,秘書劉耀漢。
考察團於同年2月初出發,到緬甸、印度、馬來亞考察約三個月之久,搜集有關緬印馬經濟政治軍事資料,編成“中國緬印馬軍事考察團報告書”,計三十餘萬言(當時有油印本),其中最主要的是中、英、緬甸共同防禦計劃草案。
這個草案是根據緬、馬地形交通及估計日寇戰略戰術而擬定的。我方當時根據日本軍國主義者已經吃了中國人民的苦頭的情況及其政略、戰略、戰術上的特性,妄圖獨霸亞洲的野心,同時並考慮到英國軍隊不堪一擊的情況,認為日本對於中國的國際交通線滇緬公路,將不是從中國境內截斷,而是配合它對亞洲的政略戰略整個策劃;一旦日寇與英國開火,勢必先擊敗英軍進而侵占馬來亞、緬甸。這樣,日寇既擊敗英軍而奪了它的殖民地,又可以封鎖中國,獲得一箭雙雕的效果。但是由於當時中國在政治上和經濟上還在很大程度上依賴英國,因而就不敢正麵向英方提出如上所述的判斷,而隻能含糊其辭。
根據曾擔任中國遠征軍副總司令的杜聿明回憶,草案的內容略如下述:
一.中英兩軍為確保仰光海港之目的,應集結主力在緬泰邊境毛淡棉,登勞山脈及景東以南地區預先構築陣地采取決戰防禦,並將重點指向毛淡棉方麵。另以一小部在中緬邊境車裏、臨江間擔任持久防禦。以一部配合艦艇在仰光及仰光海麵警戒。
二.指導要領:(1)中英兩軍在車裏、臨江以南亙景東以南克耶邦緬泰國境至毛淡棉一帶構築縱深的據點式堡壘群陣地,吸引敵人於我主力陣地前,以強大之火力摧毀敵人之攻擊,不失時機轉移攻勢,將敵人包圍殲滅於我主陣地前,再一舉出擊來侵之敵。(2)敵人主力如從中央來犯,我利用既設陣地消耗敵人至一定程度,由景東及毛淡棉兩翼先擊破敵人,將其包圍而殲滅之。(3)敵人主力如由毛淡棉附近來犯,我軍應利用薩爾溫江天險及據點工事吸引敵人於我主陣地前,以強大之火力摧毀敵人攻勢,配合我左翼部隊擊破一部敵人,將敵人主力包圍於毛淡棉海岸附近而殲滅之。(4)敵人主力如由景東來犯,我軍應吸引敵人於山嶽地帶內,以正規戰與遊擊戰並用,竭立遲滯敵人,主力從毛淡棉附近出擊,先擊潰敵之一部,截斷敵人後路,包圍而殲滅之。
三.兵力部署:(1)預定英緬軍二至三個師,中國三至五個軍。(2)布置中英兩軍主力(二至三個軍)於毛淡棉、克耶邦、景東間地區,並在毛淡棉附近形成重點,構築半永久性的縱深據點式堡壘群,形成堅固的主陣地帶,在主陣地前選擇要點構築據點式前進陣地,吸引敵人於我主陣地前,以強大之火力摧毀敵人攻勢,不失時機轉移攻勢,將敵人包圍殲滅於我主陣地前。(3)以一小部(一團至一個師)位置於景東亙臨江、車裏以南地區,構成據點式野戰堡壘群,形成縱深的主陣地帶,在主陣地前構築星羅棋布的前進陣地,采用遊擊戰與陣地戰相配合的戰略戰術。依據中緬交界山嶽地帶的特性,以主陣地為根據地,用一小部兵力警戒,以大部兵力擔任遊擊,適時深入泰緬境內襲擊敵人後方。(4)仰光及仰光海麵由英軍及艦艇擔任警戒。(5)控製強大機動性預備隊(一個半軍至二個半軍)於同古(即東瓜)、平滿納(即平馬納)、瓢背、麥克提拉(即敏鐵拉)間地區,不失時機增援第一線與敵決戰。(6)其它:構築工事材料及交通、通訊器材等由英方籌備;詳細作戰部署待雙方政府協定後另行擬定。
中國這個意見是在緬甸考察之後所擬的初稿,以後經過部分的修改補充。接著,考察團到了馬來亞,會見了英國當時駐新加坡總督波普漢,談到這個問題。波普漢很同意中國軍事考察團的意見,希望商震抄一份初稿給他。可是商震的英文是半瓶醋,隻是唯唯的答應,並不明白對方的要求。商震的秘書劉耀漢因為商直接與波普漢談話,正鬧情緒,也未提醒商的注意。到兩天以後,波普漢請吃飯,又問到這件事,商瞠目不知如何回答,反而問劉,劉說有這回事。商這時顯得十分尷尬不安,馬上表示道歉,並補抄一份送給波普漢。這裏說明商震為個人出風頭,在正式外交談話中不用秘書翻譯,既違外交慣例,又把事情弄錯;而劉則為個人情緒,故意讓商在外交上丟一次臉。
可是英國除少數人如波普漢、丹尼斯之外,對於當時局勢的看法與中國大有出入。他們幻想以大英帝國的招牌嚇唬日本。他們說英國有雄厚的力量,認為日寇不敢輕於向他們挑釁;如果日寇要截斷滇緬路的話,必然從中緬或中老(老撾)邊境,而不會經過緬甸。
因此,當1941年夏間中國正式提出中英緬甸共同防禦意見書時,英國仍然堅持它的主觀謬見,一再強調中國應在中老、中緬邊境布防,以防止日寇截斷滇緬路,而不允中國軍隊及早入緬布防。同時英國心中也明白:日寇一旦侵襲它的遠東殖民地,它沒有任何的防禦能力,所以也不敢正麵否認中國提出的意見,隻是強調時機未到,不同意中國軍隊先行入緬。不過英國仍然要借中英合作的聲勢,進一步唬住日本,於是1941年12月下旬成立中英軍事同盟,簽訂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
中國在這期間對於英共同防禦滇緬路方麵,作了必要的準備:(1)成立軍事委員會駐滇參謀團,以林蔚為團長,蕭毅肅為參謀處長,及參謀若幹人,策劃中英有關作戰的一切業務。(2)先準備三個軍(即第5軍、第6軍、第66軍)動員入緬與英軍並肩作戰,詳細位置已如前述。(3)對遠征各軍充實裝備,如第5軍成立炮兵團等,並令加緊訓練。(4)其它集中滇川、滇康、滇黔邊境各部隊亦在暗中準備動員(詳見前述)。(5)其它炮、工、通、輜等部隊亦作了必要的準備。
但對於緬甸境內的交通運輸、通訊補給等則完全依靠英方,毫無準備。
1941年春中國軍事考察團在緬甸考察時,英國在緬甸僅有英緬軍第一師,而且尚未裝備訓練完成。到珍珠港事變前後,除這一個師裝備完成外,並增加了英印軍第十七師、英澳軍第六十三旅及裝甲第七旅(坦克一百五十輛),並有炮兵、空軍等部隊。此外,對緬泰邊境防禦工事、交通、通訊等完全無準備,但對於主副食、醫藥等有一定的準備。
二
杜聿明,1904年11月28日出生在陝西省米脂縣的地主家庭,父親杜良奎為清末舉人。他從小受到舊文化的熏陶。“五四運動”後,杜聿明接受社會新思潮的影響,立誌投筆從戎,挽救時艱。1924年4月,杜聿明考入孫中山先生創辦的黃埔軍校,不久加入國民黨。10月,杜聿明參加黃埔學生軍平息商團叛亂。1924年12月,黃埔第一期學員畢業,以他們為骨幹,成立了兩個教導團。杜聿明到第一團當見習官兼軍需士。因辦事認真細致,不久即升任副排長。但因對士兵要求過於嚴厲、苛刻,不得人心,處境尷尬。
1925年春,孫中山下令東征討伐陳炯明,杜聿明被調到宣傳隊參加戰鬥。當時國民軍第2軍軍長胡景翼想仿照黃埔的做法,在河南開封創辦一所同類的學校,請廣州方麵派人協助。杜聿明等4人被派到開封幫助胡景翼會同蘇聯顧問籌辦開封軍校。因胡景翼旋即病逝,軍校停辦。杜聿明無處安身,快快回到陝北老家。不久,加入國民軍第2軍,任副營長,並參加守護孫中山靈柩的工作。後來,因與團長高桂滋不合,被撤職。他一氣之下跑到武漢,在張治中手下擔任連長。1927年四一二政變後,杜聿明因不明確表示反蔣,被武漢國民政府囚禁。他設法越獄逃到南京,通過張治中見到蔣介石,被任命為總司令部訓練處的校閱委員會中校委員。
1927年8月13日蔣介石下野,張治中出國,杜聿明又遭失業。
1928年夏,杜聿明任南京陸軍軍官學校杭州預科大隊第2中隊中校隊長。同年冬,任新編第1師第2旅參謀主任。1929年初,任南京中央軍校第7期第4隊中校隊長。他的才幹頗受張治中的賞識,1929年蔣介石建立教導第2師,張治中兼任師長,杜聿明在張的手下任中校營長。1930年蔣介石與馮玉祥、閻錫山進行中原大戰時,杜聿明已升任上校團長。1930年冬,教導第2師改為陸軍第4師,杜聿明擔任團長,以全副精力投入治軍,被師長徐庭瑤倚為骨幹。1932年初,該師開入大別山圍剿紅軍,杜聿明表現出較強的軍事才能,反敗為勝,扭轉了戰局,被提升為少將團長。從此徐庭瑤對他更加另眼相待,“是杜一生事來的關鍵”1932年冬,徐庭瑤升任第17軍軍長,杜聿明任屬下第25師第73旅旅長,不久又升為該師副師長。
132年1月,日軍侵占山海關。2月,日軍侵占山海關。2月,日軍兵分三路進攻熱河。3月,杜聿明曾率部參加長城抗戰,在古北口一帶殲敵200人左右。
1933年秋,杜聿明進入南京中央軍校教育班(培養中級以上軍官)進修學習。1936年畢業,襄助徐庭瑤創辦南京陸軍交輜學校,培訓指揮機械化部隊作戰的軍官。1937年,國民黨建成第一個陸軍裝甲兵團,杜聿明為第一任團長。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杜聿明率裝甲兵團兩個連協同步兵在上海彙山碼頭阻擊企圖登岸的日軍。
1938年,裝甲兵團撤到湖南湘潭整訓,補充了大批武器裝備,擴編為第200師,約有兵力2萬人,杜聿明任師長。1938年12月,第200師又擴編為新編第11軍,下轄3個師,徐庭瑤任軍長,杜聿明任副軍長。11軍從湘潭移到廣西全州,繼續練兵。不久,新編第11軍又改番號為第5軍,杜聿明升任軍長。該軍是國民黨政府在抗戰初期唯一的機械化軍。
1940年9月,日軍侵入越南,截斷中越通道進而威脅滇緬公路國際交通線。當時緬甸是英國的殖民地,為對付日軍的強大攻勢,中英雙方在1941年12月簽訂“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1942年3月,仰光失守,中國方麵正式成立“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部”,率軍入緬抗日。杜聿明被任命為副令長官兼第5軍軍長,並且一度代理司令長官職務。
多年以後,杜聿明在其撰寫的《中國遠征軍入緬對日作戰述略》一文中,對遠征軍的入緬作戰到戰敗進行了全麵認真地總結。
他回憶說,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由於中、英、美三方矛盾重重,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自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變後,同月11日第一次下動員令起;至1942年2月16日遠征軍正式動員,這兩個多月期間,時而動員入緬,時而停止待命,時而準備東調,反反複複,捉摸不定,坐使仰光淪陷,已經失去保全仰光國際交通線的根本目的。加以入緬後,指揮多次變動,係統紊亂,權限不明,各有所私,以及指揮無能,部隊戰力懸殊等等,既未能適時適地集中主力與敵決戰,以期收複仰光,又未能退而憑據險要與敵作持久戰,保全我臘戍的物資。東拉西扯,一無所成。
1941年12月11日,蔣介石令第6軍93師開車裏,第6軍第49師以一個加強團開畹町歸英緬軍總司令胡敦指揮,準備開景東。16日令第5軍、第6軍動員入緬,協同英軍作戰。當第5軍先頭部隊到達保山附近時,於12月26日又以奉令“英方表示第5軍及第6軍主力(欠93師及49師之一團)暫時毋庸入緬”而中止。12月29日又令第5軍勿庸入緬,必要時須向東轉運。
1942年2月1日令第6軍集中芒市、遮放、龍陵,候英方派車接運入緬。
第三次動員:1942年2月16日又奉令:“據英代表請求,仰光情況緊急,請速派第5軍入緬”;“所有野炮、戰防炮均應隨同出發,裝甲兵團先作出發準備。”
1941年12月22日,蔣介石令第五、六兩軍入緬,歸杜聿明指揮。
1942年2月1日令第6軍入緬部隊歸甘軍長指揮,至於該軍受何人指揮,另有命令。2日令第6軍入緬後歸英方指揮。25日令五、六兩軍入緬作戰,著由杜聿明統一指揮,杜仍歸胡敦指揮。
2月25日,蔣介石親到昆明下達命令指揮部署。3月1日蔣介石親赴臘戍指揮,2日蔣在臘戍麵諭參謀團指導入緬軍之作戰行動,並與英方會商。4日蔣麵對杜說:“你歸史迪威將軍指揮。”並說對史迪威將軍要絕對服從。杜反問:“如果史迪威的命令不符合你的決策時應如何辦?” 蔣說:“你打電報向我請示再說。”蔣回到重慶後有些不放心,又給杜一封親筆信,指明必須絕對服從史迪威的重要性。
同年3月8日,臘戍會報英方通知,英政府已任命亞曆山大接替胡敦的英緬總司令,胡敦任參謀長。11日令著第5軍、第6軍統歸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指揮,但未規定史迪威與亞曆山大相互間的地位。12日臘戍會報,英方提出史迪威指揮五、六兩軍,與亞曆山大之間的指揮係統不明。同日特派衛立煌為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杜聿明為副司令長官,在衛未到任以前準由杜聿明代理;也未規定司令長官與史迪威參謀長相互間地位。17日亞曆山大由渝飛回臘戍轉回梅苗,28日林蔚到梅苗,據亞曆山大麵告:“在渝已決定以本人(亞自稱)為在緬作戰的中英聯合軍最高指揮官,史迪威將軍受本人之指揮”,但參謀團及各部隊始終未奉到此項命令。4月2日改派羅卓英為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仍未規定羅與史迪威參謀長相互間的地位。
同年4月5日,蔣介石帶羅卓英到臘戍,6日到梅苗親自指揮部署,決定平滿納會戰,增調第66軍入緬,並召見同古突圍的200師師長戴安瀾,與他同住一晚,予以慰勉。八日蔣約杜聿明和戴安瀾同他巡視曼德勒。蔣介石看到從梅苗到曼德勒間湯彭山脈一帶山巒重疊,十分險要,對杜聿明說:“平滿納會戰十分重要,必須鼓勵將士一舉擊破日寇,進而收複仰光。萬一日寇後續部隊增加,我軍也不要勉強決戰,退一步準備曼德勒會戰,或把住這個山口(指梅苗、曼德勒間)與敵作持久戰。” 杜聿明當時很同意蔣介石的這個指示。回梅苗後,蔣又叮囑杜要服從史迪威和羅卓英的命令,杜因同古戰鬥曾和史迪威爭吵,滿肚怨氣,對蔣說:“如照史迪威的命令,200師早已斷送了,他既不了解中國軍隊的情況,也可以說不懂戰術。”
蔣攔住杜的話說:“我知道的,以後有羅長官在,他會了解的。”9日蔣介石回國,以後關於中國遠征軍的指揮,即由史迪威、羅卓英完全負責。
三
緬甸各族人民六十多年在英帝國主義統治下,深受殖民主義者奴役的痛苦,要求民族獨立自由的思想日益增漲,《緬文報》主筆宇克孟談到對中國遠征軍的感想時說:“緬甸人不願做亡國奴,無論日本用什麼方式都打動不了緬甸人,緬甸人真誠歡迎中國軍隊。……”他又說:“我們一家三口都在抗日,我用筆,兒子用槍,我的太太每天為國運而祈禱。”他並且寫過不少讚揚中國遠征軍的社論,這是緬甸人民的主導思想。可是蔣介石為了討好英帝國主義,對於緬甸人民的民族獨立運動毫未表明態度,更談不到支持緬甸人民。於是緬甸除先進分子積極支持中國遠征軍抗日外,一般都抱著觀望的態度,反動黨派且為日本利用,甘作緬奸,到處進行破壞的活動。同時緬甸人民普遍仇視英軍,遇機即殺,造成當時緬戰中極其錯綜複雜的情況。如不是廣大愛國華僑積極援助,遠征軍就不免要全軍覆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