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史迪威公路(一)(3 / 3)

長長的戰線上,築路隊伍源源不斷地向前方延伸著,宛如一條長龍。中國工兵第10團、第12團,美國工兵第45、第330團,第209、第1883、第1905三個戰鬥工兵營,以及印度、西藏、尼泊爾和中國勞工隊,每天共有7000人晝夜施工。

美國的航空飛虎隊不時投下糧食等物品。但由於密林擋住了飛行員的視線,物質有時誤投到了日軍陣地,為了奪取物資,雙方還不時發生激烈的槍戰。

此時,隨著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失利,日本於1943年9月製定了以退縮和防守為主的“國家絕對國防圈”,轉入了全麵戰略防禦體係。

與此而同時,終因公路已經修至南榮河畔,需要更多的兵力掩護築路,反攻棉被的“繼子“攻勢即將開始了……(參見張月和著:《史迪威公路》)

1943年10月,拉姆加爾訓練基地的操場上,又一支部隊即將開赴雷多地區。部隊陸續集結完畢,隨著總指揮史迪威將軍一聲令下,中國駐印軍新編第38師、新編第22師,又那加山宿營地分三路開始出發,並進攻大龍河西岸的敵人據點,開始實施挺進緬北的戰略計劃。

此時,中印公路的修築已經進行了十個月之久,卻仍然在野人山上徘徊不前,僅僅完成了68公裏的公路。築路隊伍中彌漫著越來越強烈的悲觀情緒。就在這時,史迪威將軍專程從美國請來的陸軍工程專家、他的老朋友皮可少將到達了野人山,給進展緩慢的修築工程注入了一股強勁的活力。

皮可調任中印公路工程部隊司令之前,是密西西比河一項龐大水利建築工程的工程負責人。此次奉調雷多,身為司令,他本來可以駐在雷多,但他派人在公路前沿陣地建起了簡陋的叢林辦公室,公路修到哪兒,他的辦公室便移到哪兒。為了加快施工進程,適應緬北戰役的發展,他實行24小時輪番工作製,築路工兵輪流上陣,而且改善後勤供應和醫療衛生工作,這樣既能保證勞逸結合,施工又不用停下來。施工速度一下子加快了不少。

無論天陰下雨還是刮風,還是晴朗的天氣,皮可少將每天都拄著拐杖,高一腳低一腳地堅持在工地上檢查施工情況,有時還停下來與築路的工兵親切交談,工兵們親切地稱他為“拿手杖的皮克”。

公路在不斷地向前延伸。工兵和民工們在勞碌中迎來了一次次黎明和黃昏,克服了一個個困難和險阻。閑暇時,他們偶爾還談論一番這條路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有的說,這條路是從雷多開始修築的,最好叫“雷多公路”;有的則說這條路是中美軍隊合作修築的,應該叫“華美路”;還有的說,修這條路就是為了把日本鬼子趕回老家,會師東京,所以應該稱作“到東京之路” ……

史迪威將軍來到了築路工地。皮可少將把他請進自己的叢林辦公室。兩個人親熱地交談起來。“這是一場交通之戰,戰鬥打到哪裏,路就要嗅到哪裏。”史迪威說。皮可則用微笑表示心領神會。共同的目標使兩個老朋友戰鬥在緬北叢林的築路戰場上,兩顆心無疑是相同的,不用言語,也不需要任何表達,他們頑強不屈和堅忍不拔的戰鬥意誌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緊跟著公路修築同時進行的,是鋪設輸油管道。這條輸油管道,以加爾各答為起點,經汀江、雷多,隨著公路一起向前延伸是根據空運一噸物資要耗費一噸汽油的需要,在魁北克會議上決定鋪設的。建成之後,它將成為世界上最長的油管。

12月19日,蔣介石在重慶終於正式授予了史迪威將軍指揮中國駐印軍的全權。至此,兩個人之間的矛盾暫時得到了緩和。史迪威也一身輕鬆地由重慶飛往雷多前線。

為肅清大龍河岸日軍,替中印公路延伸開辟道路,12月21日,孫立人將軍率領第114團趕到前線,負責攻擊並殲滅於邦之敵。總指揮史迪威也親臨前線督戰,駐印軍終於在12月28日取得了緬北首次大捷—龍邦大捷,渡過大龍河,占領了大龍河右岸的地區,挫敗了號稱“叢林戰之王”、“常勝軍團”和“超人軍隊”的日第18師團第55、56兩個師團的銳氣。史迪威興奮異常,特地從加爾各答趕製一麵錦旗,親自贈送給孫立人。

與此同時,築路部隊經過幾個月的艱苦奮戰,在完成中印公路沿線最大的一座橋梁—南榮河橋之後,越過野人山到達進入胡康河穀的新平洋,比預定期限提前了4天。

史迪威決定率師攻入胡康河穀,掩護築路,加快打通中印公路,同時占領北緬,保衛駝峰航線。

胡康河穀河流縱橫,峰巒重疊,森林茂密峽穀深長幽深,這一帶地形複雜,易守難攻。日軍憑借有利地形,在河穀兩岸構築起蜘蛛網般的工事,屯以重兵。企圖依靠直通加邁等地的補給通道,以逸待勞,阻止中國駐印軍的進攻。

駐印軍麵對的是日軍中的常勝師團第18師團,它的前身是臭名昭著的米九留師團。1932年“1.28”淞滬戰役,米九留師團在上海燒殺搶掠,血債累累;1937年“七七事變”後九留師團從杭州灣登陸後,參加南京大屠殺;1938年10月繼續南下,在廣東大鵬灣登陸,攻占廣州;1939年,又在廣西欽州登陸,攻占南寧;1940年,調往菲律賓群島,接受叢林作戰特別訓練,旋即進攻越南、馬來西亞和泰國;1942年2月,米九留師團同日軍第5師團橫掃新加坡,俘虜島上85000名英軍,開創了二戰期間同盟軍一次被俘人員的最高紀錄。僅過了一個月,米九留師團又開入緬甸,攻棠吉,打臘戌,占密支那,始中英聯軍屢受重創。

如今,仇敵相遇,分外眼紅,史迪威將軍覺得,報仇雪恥的機會來臨了!

史迪威采取了正麵進攻和迂回進攻的靈活機動的戰略,命令新編第22師從正麵攻擊,命令美軍“強盜部隊“和新編38師從東麵深入突進,同時命令初次參戰的坦克部隊沿叢林地帶進擊。在盟軍飛機的有力支持下,新編38師左翼隊、右翼隊連克數處據點,新編22師從正麵分三路猛攻孟關,3月5日下午,取得了孟關大捷。接著,部隊又連續攻占瓦魯班、胡康河穀和孟拱河穀的分水嶺傑布山隘;三月底,又突破了孟拱河穀的門戶,並在孟關建立了飛機場。

這一天,正是史迪威的61歲生日。公戰孟關的勝利捷報,成為了他的一份特別生日禮物。

肅清胡康河穀的日軍後,築路部隊緊跟著開始修築公路。1944年4月,築路部隊除留下一部分保養野人山修好的一段公路外,其餘的緊隨作戰部隊向前築路,將原有的牛車道加以修繕和擴展,以便及時保證作戰部隊的補給運輸。

為了保證在雨季來臨時公路仍然能夠暢通無阻,中美工程人員準備在濃密潮濕的山穀叢林間開拓出一條新的線路。經過艱苦的勘查,一條從新平洋開始,經大龍河、新龍河、茂林河、大宛河直至丁高沙坎的新公路被勘測出來,全長61公裏。

胡康河穀地形複雜,遠離海洋,氣候反複無常,雨量特別豐富。築路部隊逢山開路,遇河搭橋,沿途為了排水,平均每英裏架設安裝水管200多英尺,全線共鑲水管105英裏。

可就在史迪威將軍率領部隊在孟關河穀突破重重險阻,向前推進時,一名英國林業官員卻跑到他的司令部,要求美國為修築中印公路在緬甸砍伐的樹木向英國支付賠償金。史迪威和皮可都覺得啼笑皆非,索性置之不理,讓那位林業官員碰了一鼻子灰。

築路部隊經過一個多月的緊張施工,新平洋至丁高沙坎的公路路基完工。參與築路的所有人總算舒了口氣。因為,中印公路南線最艱難的工程部分已經接近尾聲了。

1944年4月,就在新平洋至丁高坎的公路剛開始修築不久,孟拱河穀戰役打響了。

孟拱河穀地勢狹長,猛拱河上遊的南高江把河穀劈成東西兩半,兩岸岩壁高約百米以上,十分陡峭。南高江支流眾多,雨季來臨時,到處一片汪洋。日軍憑借縱深100多公裏狹長地帶形成的隘道構築工事,還在森林裏開辟了與南高山平行的汽車道,對南下的駐印軍構成了一道堅固的抵抗防線。

4月4日,史迪威將軍發出第12號作戰命令,新編第38師為左翼隊,沿南高江左側攻擊日軍丁克林等防線;新編第22師為右翼隊攻克瓦康等地,以緊逼加邁,粉碎敵人企圖在6月雨季來臨前把中國軍隊圍困在加邁以北河穀,阻止打通中印公路的陰謀,進而占領鐵路線上的猛拱,,奪取緬北重鎮和水陸空交通樞紐密支那。

駐印軍東西翼地形複雜,補給困難,官兵們在槍林彈雨中一步一步地翻越高山峻嶺,渡過南高江上遊的支流,艱難地向前推進。天空陰雨綿綿,新編第22師的第65團在英開塘以北,第66團在東北,第64團在西南,形成了三麵圍攻的態勢。戰鬥進行得十分嚴酷,傷亡的連級以上軍官已達57人。

史迪威將軍又一次趕到前線視察。天空陰雨綿綿,史迪威擔心,這樣下去,部隊士兵都要變成海軍了,“在這種情形下,既不能催促22師,也不能幫他們一把。這是地獄,基督啊,我覺得一身無靠!“他在日記中寫道。夜晚時分,天空更是一片漆黑,史迪威在燭光下草擬作戰計劃。麵對頑固的日軍,他決心采用空軍、步兵、坦克、炮火一起上陣的立體戰術。

此時,一支中美聯合機動部隊,正在煙雨迷蒙的庫芒山區翻閱著崎嶇泥濘和險峻的山路,迂回攻擊日軍,向密支那挺進。這支機動部隊的派遣,是史迪威根據敵我態勢,頂著蔣介石等人的反對而采取的果斷決策,隻在雨季來臨前占領密支那,並以密支那為“中繼”,增大“駝峰”的空運噸數,為打通中印公路及鋪設有關奠定基礎,而且還能切斷猛拱河日軍的補給線。

從23日起,密支那的攻防戰處於相持階段,雙方象拉鋸式的,陷入膠著狀態。在這個關鍵時刻,史迪威在離前沿陣地不遠成立了臨時指揮所,親自部署進攻密支那的戰鬥。

6月16日,駐印軍收複加邁,接著進抵孟拱東北地區。第112團也在向孟拱附近集結。打通加邁之孟拱公路時,大雨如注,孟拱一片汪洋,路上的淤泥齊及腰身,有的士兵被活活地陷死在泥潭裏。6月25日,駐印軍攻占孟拱,緬北叢林戰終於結束了;7月11日,第113團與圍攻密支那的第33師會合,占領了孟拱至密支那的公路。

5月25日,史迪威將軍再次飛抵密支那。他見由於洪水肆虐,進攻再次受阻,中美聯合軍官兵的士氣有些低落,便把兩個營的工兵部隊訓練為步兵預備隊,又緊急空運加拉哈德補充團到密支那進攻陣地上。

8月3日,一支100多人組成的敢死隊深入密支那敵陣。8月5日,中美聯軍完全占領了密支那及近郊。棉被的水陸空交通終於被打通了。中印公路和輸油管得以繼續向前延伸,而且空運物資從5月起就不必繞被飛越駝峰航線,空運方便多了。

新平洋製丁高沙坎公路於7月份修通以後,公路就直通到了瓦拉渣。從瓦拉渣起本有一條公路與加邁、孟拱連通。在綿綿陰雨中,這條地勢低窪的公路曾使不少南下孟拱的駐印軍士兵陷入泥淖而死,現在,中美工程人員不得不再次上路,勘測出一條新的路線。

公路一天天向密支那挺進。曆經千辛萬苦的築路工兵們,眼看著這條路即將與滇緬公路相通,一個個心潮起伏,臉上露出喜悅的表情。昔日英國人曾經也打算修築中印公路隊卻被艱巨的工程所嚇倒,最終半途而廢了。

如今,一條橫跨中緬印的國際通道很快將隨著駐印軍和遠征軍的會師而展現在世人的麵前,難道這不足以讓他們感到自豪和驕傲嗎?

更應該感到驕傲和自豪的也許是史迪威將軍。就在公路通到密支那不久,經羅斯福總統親自提名,他被晉升為四星上將。而現在,他又收到了第12工兵團

寫給他的一封信:“我們相信,沒有任何東西能夠表現出你在本戰區所取得的偉大成就,除了在《伊利亞特》中,這是絕無僅有的。”

的確,沒有比下屬給予的讚揚更值得高興的榮譽了。史迪威將軍那張和善、疲乏的臉上綻露出了舒心的微笑。

那一刻,史迪威將軍或許做夢也不會想到,就在中印公路和滇緬公路接通後回到重慶不久,他接到了羅斯福總統召他回國的命令。史迪威心裏明白,這是他長期以來與蔣介石以及一些中國將軍不和的必然結果,也是他為自己桀驁不馴的個性不得不吞下的一枚苦果。

史迪威本想在離開中國前召開記者招待會,發表一個解職聲明。可是馬歇爾擔心這位性格倔強的將軍出言不遜,便敦促他在48小時內踏上歸程。

回國前,史迪威寫了兩封告別信,一封給陳納德,一封給八路軍總是令朱德。在給朱德的信中,他說:“對不能與您和您的不斷壯大的傑出的部隊並肩抗日深感失望。”臨走前,他還登門向宋慶齡告別。

至此,史迪威將軍完成了他在中國傳奇般的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