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英雄豈止在戰場(3 / 3)

就這樣,身上患著兩種病的邵維柱,帶著一大堆藥品,又一次返回了崩崩山……

不知不覺,一年一度的中秋節來臨了。這是騰密公路建設者們在緬甸度過的第一個中秋。盡管條件十分有限,邵維柱還是讓人設法弄了一些水果和啤酒、白酒,做了一桌比平時豐盛得多的飯菜,大夥集在一起,舉杯相慶。頭上沒有明月清風,身邊也沒有親人相伴,桌上也沒有月餅,但他們感覺到了一種身處異國他鄉對家人和家鄉的強烈思念之情。

也許是他們的思鄉之情牽動了遠在國內的縣委縣政府領導,中秋節晚上,騰衝縣縣長張惟建通過電台特地向這些騰密公路建設者們發表了節日致辭:

“同誌們,今天是中秋節。你們辛苦了!在中秋節到來之際,我謹代表騰衝縣60萬各族人民,代表騰密公路工程指揮部,向你們表示節日的慰問。中秋節本是闔家團聚的日子,但為了我們這條國際大通道的早日建成,你們以工作為重,不辭勞苦地奮戰在一線工地。騰衝縣60萬各族人民、騰密公路工程指揮部向你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和誠摯的祝福,祝你們身體健康,闔家幸福!”

第二天,附六標要在中午舉行掛牌儀式。由於昨天是中秋節,節日的情緒還未消散,附六標到附近村子的村民家裏買了兩頭羊,打算好好慶祝一下。附六標負責人來到分指揮部,請邵維柱和分指全體成員去吃午飯,還送了了一頭羊,說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盛情難卻,邵維柱同意了,並說中午在附六標吃,晚飯在分指吃。

按照中國的習俗,附六標掛牌時放了一掛鞭炮。劈劈啪啪的鞭炮聲在天空中震響,使荒涼的工地上洋溢著一股節日的氣氛。

正當大家喜氣洋洋地準備入席吃飯時,幾個荷槍實彈的獨立軍士兵突然湧了進來。一進門,就氣勢洶洶地對著眾人咿哩哇啦說了一通。由於大家不懂緬語,麵麵相覷,不知他們是什麼意思。

坐在桌旁的邵維柱很冷靜。他問跟著獨立軍士兵一起來的那位傈僳族老村長,他們闖進來想幹什麼?

老村長說:“他們說不準你們放鞭炮。”

這當兒,一個士兵用槍指著邵維柱,又咕嚕了一句什麼。邵維柱雖然聽不懂他說什麼,但從其表情看得出對方很有些橫蠻無禮,就問老村長,這個士兵在說什麼?

老村長猶豫了一下說:“他說你坐在那兒對他們班長不尊重,要你從桌旁離開。”

邵維柱一聽,身上那股軍人的尊嚴被刺傷了,消瘦的臉上漲得通紅,他憤怒地拍了一下桌子,義正詞嚴地說:“請你告訴他,我們是政府派來給你們無償修公路的。你們代表政府,我們也代表政府。我現在是在我們自己的辦公室裏,我想坐哪兒就坐哪兒,他管不著!”

老村長大概是害怕引起更大的衝突,不知道是翻譯還是不翻譯。正躊躇著,邵維柱又加重語氣,直接指著那個班長模樣的緬兵說:“如果你們不歡迎,我們我們馬上就離開這兒,但由此造成的一切損失,由你們全部負責!”然後對老村長說,“你把我的話原原本本翻給他們!”

老村長隻好按邵維柱說的,翻譯了一遍。

那個班長聽了,打著手勢辯解道:“我們以為你們在放槍。維護這兒的治安是上級交給我們的任務……”一邊說,眼睛一邊朝四下裏睃巡,似乎不相信剛才是放鞭炮。

邵維柱就叫人把尚未放完的鞭炮從屋裏拿出來給他們看,並說:“昨天是中秋節,按照中國的習慣,我們都應該回到國內和家人團圓,但為了修路我們堅守在工地上。再說今天附六標掛牌,是一件大事,放鞭炮慶祝一下,也是中國的習俗,就像你們做禮拜一樣,也是一種祈禱,希望順順利利地把這條公路修好。這一點,難道你不不理解麼?”

獨立軍班長聽了邵維柱的話,態度明顯地緩和下來。

邵維柱也放緩語氣,接著說:“你們的伯姆(將軍)很支持這條公路的建設,他派你們駐紮在這兒,就是讓你們保護我們的,等一會兒,我們還要放兩次鞭炮,希望你們不要再刁難……”

獨立軍班長此刻完全轉變了態度,通過老村長連連表示道歉,說剛才的事情純屬誤會,同時對身後的士兵擺擺手,讓他們放下手裏的槍。可又並沒馬上離去,而是不斷向屋裏的羊肉和啤酒張望。

邵維柱知道這些緬兵平常就喜歡到工地上“揩油”,隻好親自操刀砍了一塊羊肉,丟給了獨立軍班長。他們這才心滿意足地離開了工棚。

後來,邵維柱說起這段經曆,口氣有些無奈,也有些好笑。他說:“我們畢竟是在人家的國土上施工,那些大道理他們又不懂,怎麼辦?哪怕是吃點兒虧,也得跟他們搞好關係啊!”

邵維柱告訴筆者,那天晚上,他在日記本上又寫下了一首詩:

明月星空現妖嬈,

萬水千山亦逍遙;

家鄉不諳異國事,

明月遙寄悄語縞。

中秋月圓時光好,

深山無語話也俏。

遙知妻小把酒問,

淚灑門外人未到。

字裏行間,透露出一股濃烈的思鄉之情。這位有過血與火洗禮的軍旅經曆的漢子,如今在緬北山區的嚴酷環境下,似乎變得有些多愁善感。其實在他的內心深處,始終萌動著一種熱血男兒才有的那種建功立業的英雄情結。從他踏上騰密公路建設工地上那一刻起,他就拿定了決心:不建好這條備受矚目的國際大通道,決不退縮!

在騰密公路上,邵維柱的確用行動踐行了自己的信念。

從這個意義上說,他的確稱得上是一個真正的軍人。

在修建騰密公路這場“特殊的遠征”中,湧現出的英雄人物,當然不止是李會仙、邵維柱兩位。

更多的也許還有那些默默無聞、以自己的血肉之軀和雙手,在嚴酷凶險的緬北地區和熱帶叢林間不畏艱險,開山劈路、將這條寄托著騰衝人祖祖輩輩夢想的國際大通道,一步一步地推向更為陌生的異國遠方的普通修路工人。

他們雖然有名有姓,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但時光的風塵已經無情地掩埋了他們;他們中間的大多數人之所以來到這水土不服的異國他鄉,最初隻是為了一份比國內豐厚的工資,但一旦置身到這場空前壯烈的遠征當中,他們的勞動和奉獻就具有了特殊的意義。

在長達兩年多的時間裏,共有十二名工人在作業中殉職和身染瘧疾不幸身亡的工人;其中,還不包括眾多因長期在瘴氣盛行的緬北地區不知不覺侵染上各種潛伏性疾患,也許永遠無法治愈的那些幹部和工人。

他們也稱得上當之無愧的英雄!

未來的中緬印國際大通道史冊上,沒有理由忘記他們。

所以,當筆者在觀看一部反映騰密公路建設的紀錄片時,在結尾處聽到一個低沉的聲音說:“在騰密公路建設中犧牲的烈士永垂不朽!”,我的眼睛不禁潮濕了。

采訪期間,縣委書記王彩春和縣長張惟建都不約而同地對筆者提起這些無名英雄們,而且充滿感情地說:”等將來這條國際大通道全麵修通之後,應該為這些人見一座紀念碑,他們是騰衝走向南亞的真正的先行者,我們要像對待史迪威公路的英雄們那樣,永遠銘記他們啊!”

是的,這些像草木一樣普通的勞動者由於他們的“犧牲”,其平凡甚至委瑣的生命獲得了升華。

他們以一種超出自身重量的方式走進了曆史,正如我們在回眸史迪威公路和滇緬公路乃至古代“蜀身毒道”時,看見的那些無計其數倒斃在公路邊的勞工的身影一樣。

他們是曆史前進的真正的奠基者。

我們說,曆史是英雄創造的,但同時也不能忘記一位偉人的名言:“隻有人民,才是創造曆史的動力。”

這句話,現在通常很少有人提到了,但你不得不承認,這是社會發展的永遠無法更改的真相。

讓我們將更多的敬意和紀念投向他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