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我當初認識的那個說話激昂而神情冷漠的人。現實中的他,我並不很了解,不能妄加評論。他有良知,有一顆火熱的心,善於反省,堅守正義,是一個農民的兒子,這我清楚。至子他的失眠、他的情愛、他的奔波,都隻是行者唇間的輕輕一抿。他的文字是清淚與悲憤、呐喊與微笑、怒目與溫情交彙而成的聖歌。他具有雙重身份,兩種生活境界,一個是世俗的鮮豔的匆匆過客,一個是聖潔的永恒的精神精靈。一個是紅塵中的官吏,一個是寂寞的求索者。
令我驚喜的不僅在於永勝勤於寫作,尤在於他隨性閱讀大量中外典籍的知識積累,以及閱讀後的悉心思考。讀書拓展了他寫作的美學視閾,也使他的文字閃爍著睿智的光芒。他讀過《莊子》《鬼穀子》《金剛經》《平凡的世界》《泰戈爾》等等。他在《雨後傅斯年》中,對傅斯年率真個性、學術成就的理性評析,令人歎服。由於過去國內對傅斯年極少提及,使得今天大學的很多文科教師都不知傅斯年為何許人也。永勝對傅斯年的深度評述,展示了閱讀非文學書籍對寫作的意義。
在普通人看來,永勝有圓滿的家庭,有較為滿意的事業。作為一名有良知的官員,他真切地觀察體悟到“圍城”裏的一些規則和他的理想是那樣相距遙遠。事業心和責任感讓他承受著孤獨和痛苦,他同憂慮奮力抗爭,希冀掙脫精神的塵網。他通過觀察自己來認知世界,感知人生百態。所以,這部文集記載了永勝生命元素的生發和思想進化的曆程,有歡樂,有痛苦,有奮鬥,也有衝動和夢想。痛苦常常伴隨著冷寂、孤獨的反省與審視,一個人思想的成熟離不開痛苦中的思索與超越。這正是他散文中蓄涵著的認識價值的因素。當然,永勝不是聖人,他不可能超越時代既定的緯度,但他能在求索的路途中行走,在我看來就巳足矣。
永勝一開始就要我來作序,但我一直未能下筆,主要擔心對他文字的把握失之偏頗。這部散文集記錄了一個思想者的心聲,需要智者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所以,我奉勸泯滅良知的精明人,或者追求風花雪月的落魄文人,請你不要捧起它,你低俗的目光會褻瀆他純淨的文字。但我真心盼望通過這本書能讓真正的讀者一覷永勝的精神世界,了解他用溫情、睿智、理性、風趣的心靈建造的藝術聖地,認識他,嗬護他,共同憧憬永勝在未來的曰子裏,順應自己的個性走下去,而不要在乎路在何方。
時維八月,序屬初秋,溽暑彌劇,難捐煩歒。我依然懷念那年沐浴在夕陽中的小城,宛如秋風裏的新娘,半眯著眼,在我心頭蕩蒙,蕩漆。
2011年7月30曰初稿於灘歌
8月8日修改於西北師範大學寓所
作者係西北師範大學文史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古籍研究所副所長、文學博士、甘肅省文史館研究員、清華大學曆史係訪問學者、甘肅省古代文學學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
早上起來外麵一片雨聲,但不是該有的瓢潑大雨,倒似乎有點秋天的婉約,雨絲斜飛,淡霧縮卷。置身於雨中,自己都有點恍惚。盛夏時節,怎麼就有了秋的景象?
是,是有點恍惚。巳屆不惑,始終遊走在今世與過去的邊緣,遊走在睡與醒的邊緣。因為遊走,就有了恍惚,就會經常陷入懷舊的情結,於是在過去和現在、現實和夢想的夾縫中徘徊流浪一直走到今天。
不敢說寫作吧,碼字的曆史該從二十年前算起,那時候剛上大學,指點江山的同時,也就有了激揚文字的衝動吧,隻能說是衝動,因為真的沒有什麼天賦,就是喜歡而已。現在想想,那時候天也許比現在藍,人的欲望似乎更簡單,一頓飯能有六毛錢的牛肉麵,當然再能加個兩毛錢的大餅,就很享受了。碼字更是一種簡單的本真流露,就是喜歡,沒有任何的功利,更不是壓力下的發泄。就如同那個年紀一樣,幹淨而快樂。
工作後,碼字的習慣依舊,時不時地有稿費進賬,在清貧依舊的時候,能偶爾買醉一回。很自然地想把碼字當做一項追求來對待,甚至有了虛榮心作祟下的挑燈夜戰,很辛苦,但也快樂。每每看著剪輯自己發表文章的冊於越來越厚的時候,總是想,在三十而立的時候能出本書,那該是多大的本事和自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