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孤獨隨睿智遠行(代序)(3 / 3)

這些都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往事了吧。如果從時間上分,也就是大學畢業後前十年的事情。以後似乎也與筆沒有分開,不過是千了五年的公文寫作,其間幹過法醫,搞過刑偵,然後在鄉鎮和老百姓打了五年的交道。隨著年齡日長,經曆起伏,人也是越發變得安靜,而碼字基本上就成了暗夜裏平衡自己、發泄過往的最好藥劑了。

平衡也好,發泄也罷,都是生活使然。或許我們都是在被動中逐漸成熟,在壓力下日漸滄桑。所以,後十年,斷斷續續地碼字,流淌的除了自已真實的感悟外,更多的是灰暗的、消極的個人情緒化的發泄。這種悲涼的感覺是自己經曆了太多苦痛以後自然的反應。

今年,有朋友建議,讓我把自己的這些文字整理出個冊子,也算是對自己心路曆程的總結和交代吧。我動心了,開始著手搜集文稿。但怎麼找,原來的那本文字剪輯找不到了,剩下的隻是掛在博客上的後十年的文字了。雖然三十歲時出本書的願望早已破滅,但到了不惑之年能有一本冊子來給自己一點安慰,也是很有誘惑力的。但是,麵對殘缺的文稿自己卻陷入了猶豫,繼而想算了吧,人的一生,無外乎就是一聲歎息或是一絲微笑。不管是歎息還是微笑,都隨遇而安吧,幹嗎試圖去幹點什麼,改變什麼。於是,出個冊子的事就暫時放下了。

今年是大學畢業二十年,有同學很熱心地組織聚會,自已也就在去也行不去也沒什麼的想法中去了。想法很簡單,去看看吧畢竟有些人是二十年沒見了,再說同學熱情組織,從情意上說也該去捧個場。

聚會真好。二十年來似乎從沒有過的放鬆,真誠;沒有過的親切,幹淨。包括感言,我都始終在說“幹淨”兩字。是,歲月以無聲但又堅不可摧的力量在改變著每一個人,於是我們都掙紮著,辛苦著,也在改變著。但是無論怎麼改變,起碼在聚會的時候,在擁抱著二十年感情的時候,我們都是幹淨的,幹淨得宛如嬰兒。

聚會結束後,自己感慨頗多。真的都不再年輕了,瑣碎的日子,平凡甚至是枯燥的生活,都在每個人的身上打下了深刻的印記。但是都還有著夢,對美好的、對本真的留戀甚至是追求,所以我們走了一路,也還會繼續走一路。走是宿命,但怎麼走,在走的時候能看點什麼,甚至能夢點什麼,這總是我們的自由裁決權吧。命運主導著我們,可能沒有給我們更多的選擇,但在命運的羽翼下,在風和雨的夾縫中,我們如果努力地探出頭去,也可以自由地呼吸,哪怕是一秒;也可以見著彩虹,哪怕是一瞬。

在遊走,每個人都是;在找尋,每個人都是。

當我們都被固定在一個已知軌跡上的時候,我們還能幹什麼,還能有什麼?瞿秋白說:“人愛自己的曆史好比鳥愛自己的翅膀,請勿撕破我的翅膀。”其實翅膀遲早是要被撕破的,要緊的是在撕破之前,我們能飛多高。

所以,我想把這本冊子出了,不管是粗糙還是笨拙,都是我二十年走路的真實再現。雖然卑微而渺小,但反映在我個人的生命裏是有分量的,真實存在的。這就夠了。

好了,感謝我生命裏遇見的每個人,不管是駐足給我微笑的,還是瞬間掠過隻有一個模糊背影的,都是我在走路時候感知的風景,很美的風景。

感謝我深愛的和深愛我的人,曆經風雨,依舊能互相守望,彼此牽掛,感知著共有的痛和樂。在每個有雨的晚上,在每個起風的午夜,她的明眸依舊,素麵依然,有了她才真的有了我。

感謝我的女兒,感謝她用十六年的生命,用她的每次哭泣和歡笑,讓我感受著世俗風塵的美好和快樂。

感謝上蒼給予我的每一個黑夜和早晨,在日月輪回的瑣碎裏,使我能聽見自己每一步的聲音。

此為自序。

2011年7月28日晨,微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