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隻想說如果我們都把讀書作為生活的必要構成,如果不讀就會餓就會渴,那我們還會為國民的不讀書掀起大討論嗎?或許,精研細磨式的讀書是那些以文為生的人所喜歡和必需的。作為我們,隨自己的心性來讀來想,不管是陽春白雪,還是下裏巴人,隻要在讀的時候,在讀完以後,能夠使我們在習慣性的焦慮中走出,放鬆地看到真實的自我,感到僵硬和寒冷一點點地在太陽下融化,那就真的快樂了,享受到讀書的快樂了。
因為隨意而雜亂地讀,也就隨意而飄蕩地想,慢慢地感覺自己原來把現實和靈魂能夠放在兩個世界裏對待。現實的種種我都會在靈魂的世界裏夢想、改變,甚至去傾聽自己心的聲音,聞花開的香味,聽雨落的碎裂。於是很多時候,自己覺得心很安靜,人很安靜,而似乎抽象的信仰和價值卻很具體地在內心開放。
這個時候,我都會仰望自己,仰望自己的心智,仰望自己的幹淨和快樂。於是也就明白了史鐵生“人的天堂即是人的仰望”的涵義,也就知道了《桃花源記》本就是陶淵明因之仰望而產生的夢想。是的,或許在現實裏我們可以無夢可以浮華,但在內心的深處,也該有夢,也該有個本我的所在。
在神思飄蕩的時候,似乎有著一種很濃的宗教意識,似乎有著一條神往的朝聖之路。想在行走的時候為自己而不是為別人記錄點什麼,也就在散漫中開始了寫作。斷斷續續地寫了十多年,更多的已經遺失,但我知道寫的過程就是不斷的審視和觀察自己的過程。
在所謂寫作的過程中,或許沒想成名,或許沒想謀生,也就在自然流淌的過程裏感知著快樂,品味著一個純精神的自己在放鬆、自由裏不斷充盈的儲藏。很感謝自己一開始不功利的讀書和寫作,使自己在瑣碎而僵硬的現實世界裏不斷感知到疼痛和掙紮。同時,也養成了一種思想或內心生活的習慣,也就在讀和寫的過程裏,通過觀察自己來觀察自己認知的世界,通過寫自己來寫自己感知的人生百態。
因為亂讀,我學會了胡思。當自己的思想自由輕靈地飄蕩起來的時候,我就會靜坐,會打開自己,會為自己的內心寫點什麼,會不斷地仰望著自己的讀和寫。
因之仰望,所以我還活著,還疼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