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易銘似懂非懂,老翁撫須笑道:“空說無用,還是身行吧。”
接著,老翁目光一亮,一道青光直射而出,易銘頓時感到全身孔竅微張,無數神秘的氣團,正順著孔竅,滲入自己的五髒六腑。他知道,這些氣團,正是老翁所說的靈氣。跟著顧進混了半年的易銘,耳聞目睹下,對人身上的奇經八脈;各處穴位,再熟悉不過了。
他覺察到,靈氣滲入水穀後,當下化為書中所述的營、衛二氣。營氣入髒,出腑,注髓,貫三焦,通任督;衛氣循於膚裏,行遊諸穴,各行五十而彙,散於胸腹,和調己身。
易銘覺得自己仿若身處雲端,說不出的舒坦,同時也明白師傅說的那一番話了。
順五行,調陰陽,衡以存之。
見易銘明悟,老翁點點頭,似乎頗為滿意,道:“我等修道,乃是自煉氣士演變而來,直至今日,各種修行法門雖層出不窮,卻依舊分為四大境界。”
易銘看著他,疑惑道:“四大境界?”
老翁徐徐道:“四大境界,依次是引氣入體、煉氣化神、煉神返虛、煉虛合道。其中,煉虛合道,就是天人合一,行至此境,便可飛升成仙。”
聽見師傅的話裏總離不開“道‘,易銘不由問道:“師傅,“道”究竟是是什麼?”
老翁看了他一眼,略顯悲戚,道:“道之大,又豈是人力可以盡知?可以說萬物皆為道,萬物亦非道;萬物皆非道,萬物亦為道。”
易銘此時更是疑雲密布,隻得道:“師傅,既然萬物都是道,為什麼又說萬物都不是道呢?”
老翁緩緩道:“道,隻可意會,不可言傳。言語相傳,隻知其表意,不能深其韻。隻有自己所悟,才能真正知曉道。我還是給你講一講《道德經》吧。”
。。。。。。
震驚,除了震驚,還是震驚,雖然明白了“道”為何物,但也顛覆了易銘以往的觀點。
摒仁義,不思學。
這是易銘聽完後,得出的結論。
“若被顧老頭聽見,怕要大罵“自甘墮落”吧?”易銘不由暗道。
少年心性,本少憂慮,連番際遇後,再想到顧進時,他並未察覺,自己的傷感,早已被拋到九霄雲外了。
似乎是知道他的心思,老翁微微搖頭,道:“想必你已對“道”有了一定的了解。雖然現在覺得不可思議,但日後你自然會明白的。現在該給你講明奇經八脈與各處穴位在哪了。”
聽見師傅要給自己講關於經脈與穴位的事,易銘趕緊道:“師傅,經脈與穴位在什麼地方我都知道。”
“嗯?”
易銘解釋道:“這半年來,我都是住在村裏的藥師家,倒是看過幾本醫書。”
老翁眉頭微揚,詫異道:“你識得字?”
“雖然其它的忘得一幹二淨,可這字,卻是都記得。”易銘不厭其煩地答道。
老翁似乎明白了什麼,笑道:“想來你即便不是生在富貴人家,也是出自書香門第。既然如此,我便直接傳你《太霄寶錄》”
“心自本固,寧以寄虛,孤而不寂,念觀萬物......陰陽相行,思融天地,謂之合道。”
一套約千字左右的口訣,深深烙在易銘的腦海裏,雖然老翁隻講一遍,但他卻已耳熟能詳。易銘不禁有些奇怪,自己並非那種過目不忘的神童,為何師傅隻講一遍,便能記下?不過片刻,他便釋然,定是師傅又在運用神通來幫助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