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常侍”與內侍省(2 / 2)

秦漢時期宦官的身份地位盡管有了如此重要的轉變,但就製度化建設而言,仍然是不完備的。表現為宦官機構的隸屬係統分散而複雜,缺乏一個統一的宦官主管機構。機構之間的不相統屬必然導致宦官自身勢力的分散,宦官專權便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帶有了偶然性。這一情形在隋唐時代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其標誌便是集中統一的宦官管理機構——內侍省的設置。由此,宦官專權便有了製度的保證。

內侍省始設於隋唐時期,其名稱屢經改易,至唐中宗之後方確定為“內侍省”,並一直延用下來。內侍省設置內侍監二人,以為本省長官,掌內侍奉,並承宣製令。其下設少監二人、內侍四人作為副手。在內侍監、少監和內侍以下,複置掌通判省事的內常侍六人;掌承旨勞問及分判省事的內給事十人;掌儀法、宣奏、承敕令的內謁者監十人;掌諸親王命婦朝集班位的內謁者十二人;掌糾察宮內不法之事的內寺伯六人;掌皇後出入執禦刀冗從的寺人六員。

內侍省的下屬機構有所謂的“六局”:

掖庭局。掌宮禁女工、宮人名籍等事,設令二人,丞三人。另設有負責教習宮人書算與眾藝之事的宮教博士二人以及負責宮中工役雜作之事的監作四人。

宮闈局。掌侍奉宮闈、出入宮鑰等事,設令二人,丞二人。另設有負責承傳諸門管鑰的內閽人二十名以及負責宮中傘扇的內掌扇十六人。

奚官局。掌奚隸工役、宮官品命及宮人醫藥喪葬等事。設令二人,丞二人,並設書令史、書吏、典事、藥童等佐吏若幹人。

內仆局。掌中宮後妃車乘出入導引等事,設令二人,丞二人,下設書令史二人、書吏四人。另有掌習禦車輿雜畜駕士二百人及掌檢校車乘的典事若幹名。

內府局。掌宮中所藏寶貨給納之數以及供應燈燭、湯沐、陳設等事,設令二人,丞二人。另有書令史、書吏、典史、掌固、典事若幹名。

唐朝宮苑圖內坊局。又稱太子內坊局,掌東宮閣內及宮人糧廩之事,其地位高於其他五局,設令二人,丞二人。另設掌序導賓客的坊事五人;掌宮內儀式導引、通傳勞問、糾劾非違、察出納入等事的典直四人;掌帥閽人、內給使以供其事的閣帥六人;掌諸門出入管鑰及傘扇燈燭之事的內閽人八人;掌車乘事務的內廄尉二人。此外還設有錄事、令史、典事、駕士等佐吏若幹名。

隋唐時期內侍省的設置,使得原屬皇帝的少府係統、屬皇後的大長秋係統以及分屬皇太子、皇太後各個係統的宦官機構趨於集中統一。這種變化對後世的影響至為深遠。一方麵,機構因管理宦官而設,並由宦官自行管理。這就從根本上改變了秦漢時期內廷宦官機構歸屬非宦官係統的少府管轄的局麵,從而使宮廷之中的宦官從組織上獨立出來,聚為合力,進而為宦官集團與朝廷官員的對抗提供了組織保證。唐朝中後期持續發展的南衙北司之爭,正是其直接的後果。另一方麵,各個係統宦官的集聚,必然會大大增強宦官內部的認同感和凝聚力。宦官是宮廷中的特殊群體,他們在遭受閹割後,身體慘遭傷害,精神蒙受摧殘,其外在形象與生理機能也因閹割而呈現出自身的特征,因而極易產生深重的自卑感與強烈的報複心理。共同的生理缺陷與生活環境本來就容易使宦官之間產生彼此的認同感,而隋、唐時期宦官係統的集中與統一,則使得這種認同感有了組織上的保證,進而為宦官政治集團的形成與鞏固提供了條件。

隋、唐時期內侍省製度經由宋、元兩朝的繼承與發展,至明代進一步演變為“二十四衙門”。由此,匿官勢力極度膨脹,全麵介入國家政權的各個方麵,從而形成了繼漢、唐之後的第三次宦官專權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