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或早與家人失去聯係,或雖有家難投,死後也不許進入祖墳,那麼,他們死後葬在何處呢?據記載,明代在紫禁城正北方、內城北安門附近設有安樂堂,年老有病者送到那裏休養。若病故了就送到淨樂堂去火化。堂邊有東西二塔,塔有眢井,是貯存骨灰的地方。清代為解決太監喪葬,雍正皇帝曾於1734年下令修建太監墳墓塋地,並撥萬餘兩白銀為修建經費。塋地在今北京阜城門外八裏莊往西二裏處。塋地麵積4頃多,叫恩濟莊太監公塋,禦賜香火地百餘畝。恩濟莊公塋有廟有祠,每年賞祭祀銀400兩,派有太監首領一名,看墳人4戶。嘉慶年間,又在白石橋附近賞地一頃零九畝,讓太監收取地租,“為永遠料理眾太監等恩濟莊廟宇香火,並太監等塋地需用之費”。據說,到民國初年,莊內尚有鬆柏3000餘棵,石碑500餘塊。恩濟莊塋地埋有太監2700多人。另外,西直門外皂君廟、大覺寺、海澱一帶也有太監塋地。

上麵介紹的是一般情況。下麵舉幾個例子來看看太監那淒慘、屈辱的歸宿吧。清代禦前太監石俊峰,伺候過慈禧、隆裕兩位皇太後,也跟過宣統皇帝。他出宮後,賣房產得了3000塊錢,不幾年坐吃山空了,隻好流落到興隆寺。又過了幾年,實在湊和不下去,就想回老家,卻無錢買火車票,幾乎急瞎了雙眼。後來,住寺的窮太監們湊了幾個錢,一個做小買賣的老鄉又送來一點錢,才好歹坐上火車回鄉了。回去後貧病交加,不久死去,好歹算是死到家鄉,落葉歸根了。

另一個從靜海縣宋的太監叫寇子珍,曾在慈禧宮裏當“回事”,在隆裕宮裏當過禦製太監,在晚清宮廷中,可算是個爬得較高的太監了。他在家鄉置了五六百畝地,蓋了房子,以備養老。待年老出宮後,回了鄉,因生活無著。就將原先蓋的5間北房和東西廂房變賣了幾百塊錢,又在村邊蓋了4間平房。後來,發大水,將平房衝走了,他隻好借住在鄰居蕭家,連病帶氣,很快死去。到出殯時,蕭家卻不讓他的棺材出大門,說太監走正門會衝了他們家的“風水”,硬是拆了半堵牆,才將棺材抬了出去。當宦官的,生前受盡屈辱,死後仍受歧視!

清末太監孫耀庭講,他有個師傅叫陳澤川,晚年寄居在宏恩觀,不慎摔斷了胯骨,癱在床上,隻好捎信兒叫孫耀庭來照顧他。幾天後,身體越來越虛弱,他強撐著身子對孫耀庭說:“師傅托你件事……我死後,一定送我回老家去……還有我那‘寶’!”又反複念叨:“別忘了……寶……寶嗬!”孫耀庭知道師傅是講他死後,不要忘了將“寶”放在棺材裏,以便他到陰間恢複男人身。可是,到哪裏去找呢?他隻好東找西翻,把師傅的東西翻了個底朝天,終於找到了用油布包了裏三層外三層的“寶”,才使這位老太監心無遺憾地走了。其情景之悲涼,真是催人淚下!

也有些晚年還算不錯。他們利用在宮中服役攢下的錢,買房置地,娶妻收養子,以撫慰一輩子心靈上受到的各種創傷。如信修明,侍候過慈禧、隆裕、端康幾位太後,發了點小財,買下400畝地,遵照父親遺言,奉養母親,為弟弟娶親,將妹妹嫁人,後來又將進宮前娶的妻子帶到北京來住。為了子侄們讀書,他還買下內務府帶租房產大小計8所。進入民國之後,他又為太監的養老送終之事聯絡同仁,創立恩濟慈善保骨會。

還有一個半路出家的太監任福田,在宮裏當差時就在景山東街買了3間北房。出宮後在家賦閑,將妻子接來,深居簡出。據說,有一次他到公共廁所去,被人哄笑,所以發誓買一處房子、修一間自己用的廁所。

當然,還有少數宦官,經過幾十年苦熬苦掙,攢下錢財;或得寵於帝後、太後,活得比較風光,死後還得到封賜。但那畢竟是太少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