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是皇帝的奴仆,因而其生活必然與皇帝、皇宮聯係在一起。在古代人的意識中,皇帝乃至整個家族都不是普通人,他們以國為家,平日則生活在高牆圍起的皇宮之內。皇宮雄壯、華麗、肅穆而森嚴,它將帝王與普通人分割開來,象征著帝王的神聖、威嚴和神秘莫測。

用高大的城牆包圍著的皇宮一般都坐北朝南,並以一條南北貫穿的中軸線使眾多宮殿有序地對稱排列起來,從而表現出古人觀念中的均衡秩序。皇宮通常還會以南北縱向分為外廷和內廷兩部分。外廷是皇帝舉行大典、接見群臣和處理朝政的地方。它由若幹個大型宮殿組成,其中最大的一座通常位於中軸線上,是皇帝舉行即位、大赦、節慶等大典的地方,在整個皇宮中規製最高,象征了皇權的至高無上。在其東西兩側,則是官員辦公的低矮房屋。

由此沿中軸線北行,就進入內廷宮殿區。坐落在中軸線上的宮殿是皇帝上朝前和退朝後日常生活的地方。在其東側是皇太子生活、讀書的地方,稱為“東宮”;西側是皇後、皇太後以及嬪妃們的居住區。古人認為,東象征著春天,屬陽性,故為太子宮;西象征著秋天,屬陰性,故為後妃宮。皇帝、皇子與後妃的生活起居都由宮女與宦官照料,因而內廷也成為宦官們生活與勞作的地方,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這裏幾乎就是宦官們生活的整個世界,因為他們通常是不允許跨出內廷的。每當夜幕降臨,內廷中上自王公大臣下至賤夫雜役便會通通離去,宮門隨之關閉,整個宮禁之內除了皇帝自家人之外,再沒有一個真正的男人,而那些得以留在宮禁中執役的宦官,則隻能算是一群慘遭閹割之後失去了性器官和性功能的假男人。

宦官的確是中國古代的一個特殊階層或群體,其主要生理特征即是因慘遭閹割而失去了生殖器官。由於喪失了生殖器官,宦官在生理上就會相應地出現一些不同於正常男性的地方,其中一個最明顯的外部特征即是頦下一般不長胡須。古代一些曆史典籍中多有宦官無須的記載,洪邁在其所著的《夷堅誌》中則稱,成年男性在遭閹割後,原有的胡須也會逐漸脫落。《史記·呂不韋傳》記載,呂不韋與太後趙姬有私情,時常在甘泉宮幽會。但隨著秦王年齡的增大,呂不韋擔心事情敗露,便想斷絕與太後的關係,而太後卻無所顧忌。正巧有一個酒色之徒犯了罪,被判宮刑。呂不韋聽說此人天賦異稟,身強力壯,便用重金買通了行刑官,免去真刑,而隻將此人的胡須拔去,假冒宦官送進了宮。此人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假宦官繆毒。相反,一些頦下生須的宦官自己多半會洋洋得意,而其他人卻往往覺得其“不類閹人”。見於曆史記載的宋代權閹童貫身材魁梧,頜下還稀稀落落地生有幾根胡須。他對此很是得意,平日也盡力裝出一副仗義疏財、寬宏大量的大丈夫氣概,但有人卻指斥他是假閹人。《明宮史》的作者劉若愚是萬曆時的宦官,他也因長著胡須而且頗為得意。

宦官的第二個外部特征是因男性性器官的退化而導致的聲音尖細和皮膚細嫩,所以從整體形象上呈不男不女狀,常常會使人產生女扮男妝的錯覺。然而據曆史記載,中年以後宦官的肌膚似乎比女性更容易鬆弛,麵部皺紋特別多,看上去較其實際年齡更顯衰老。而且由於性器官的退化,頦下的喉結不明顯,聲音也遠比正常男性尖細。或許正是因為年輕的閹宦較正常男性白淨秀美,很像女人,所以古代的皇帝會選其當男寵或孌童;由於他們的聲音尖脆、音調極高,古代宮廷中的閹宦又常被用於唱戲。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男性如果是幼年被閹割,就會阻斷第二性特征的出現;如果是成年被閹,男性所有的性器官也會因之退化,然而也不排除在生理表征上會有個別接近於正常人的特例。這大致表明,古代典籍中有關宦官外部生理特征的曆史記載基本上是可信的。所以至少在外部生理特征上,宦官可以被看作是因遭受閹割而喪失男性基本生理特征的中性人。

宦官生理上的變化,也必然影響到其心理狀態,進而對其性格特征產生一定的影響,其中較為明顯的有如下幾點:

第一,自卑感。宦官其實都是一些因慘遭閹割而失去了生命本能的可憐人。他們盡管身處宮廷卻位在賤役,皇帝、後妃以及皇子、皇孫們從不把他們當人看,即使是世俗人的話語中,他們也被鄙稱為閹豎、刑腐、閹狗。所以他們麵對的是生理的缺陷、卑賤的地位、家庭的排斥及社會的歧視,因而備感屈辱與自卑。司馬遷在受宮刑後痛不欲生,屈辱無已,他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