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雙管齊下”法,這裏有一個很好的實例。著名的管理谘詢師林和憶起自己的中學生活,他認為當時的課業安排就是一個統籌策略的好例子。林和曾在國內一家知名的中學就讀,這所學校素以音樂聞名,每年全國高中音樂比賽都名列前三名之內。高中三年裏,喜愛音樂的他也一直是混聲合唱團的成員之一。
合唱團練習的時間是每天三點到六點,天天如此,即使是到了高三,高考迫在眉睫的時候也沒有間斷過。每到全國合唱比賽之前辛苦練唱到七點的情形,林和至今仍然記憶猶新。
你可能會有疑問,這樣練習不會耽誤功課嗎?然而在合唱團指導老師獨特訓練法的引導下,參加合唱團的學生的成績並沒有因此而落下。因為在每次訓練前,指導老師都會提醒他們在練唱時務必記得把功課帶過來。
由於是混聲合唱,所以練唱有一起合音的時候,也有部分練習的時候。合唱分三部,所以其中唱一部的同學練習時,唱其他兩部的同學就可以休息,他們就利用休息的時間看書。
在這個時間段內,既可以寫作業,也可以準備考試。如果連續練唱三小時的話,嗓子一定會啞,所以間斷休息是非常合理的。就算是讀書三小時,其間也是需要休息的,因為人的精力有限,完全沒有休息的話,效果肯定會打折扣。因此,在同一時間內,讓音樂與讀書並進,一點兒痛苦也沒有。甚至,就讀書的立場而言,音樂還可調節心情。這樣的讀書效果遠遠超過三小時死釘在書桌前念書的效果。
也許最好的合唱練習法是當某一部在練唱時其他幾部也應該專心聽才對,但至少就效果而言,音樂與讀書並進的成功,是絕對可以確認的。
如果不把功課帶到練習場所,高三的同學恐怕都會因為擔心功課而坐立不安,無法進入狀態進行練習,指導老師的安排卻使同學們能兩者兼顧。從當時的經驗裏,可以深深體會到同時處理—件以上的事情,也就是雙管齊下法的可行性與重要性。
例如有一天,部門主管讓你起草一份報告,並要求你一天時間內完成。其中查閱資料需要2小時,找3個人了解情況共需2小時,事前各需準備1小時,找兩個人統計數據各需3小時,草擬報告需4小時左右。接到這項任務後,你不停埋怨:2+2+1+1+3+3+4=16(小時),而一天的工作時間才8小時,怎麼可能做得完?主管不是不會運算,就是故意為難你。
其實你的想法都錯了,其實你的上司的用意就是想考考你,看看你的工作效率高低。如果你是一名善於利用“雙管齊下”方法統籌安排工作的人的話,達成目的就不是難事。
最合適的操作方法是:
1.上班後通知有關人統計數據,同時通知要向其了解情況的人做好準備。
2.用兩小時查閱資料。
3.找被訪者了解情況。
4.中午之前將上報的統計數據進行審查,若發覺缺漏,再行補充。 5.利用下午時間草擬報告。
具體安排如圖4-4所示。
圖4-4 起草報告的時間統籌圖
自檢:
通過對本文的閱讀,你能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準備充分,細節才完美
經典提示:
準備是一切工作的前提。隻有充分的準備才能保證工作得以完成,而且做起來更容易。拿破侖·希爾說過,一個善於做準備的人,是距離成功最近的人。一個人要將自己的工作做好,把事情做到位,就應當認真做好自己的準備工作。缺乏準備隻會讓自己的工作差錯不斷,這樣的人當然也不會取得事業上的成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具有決定性意義的諾曼底登陸是非常成功的。為什麼那麼成功呢?原來美英聯軍在登陸之前做了充分的準備。他們演練了很多次,他們不斷演練,演練登陸的方向、地點、時間以及一切登陸需要做的事情。最後真正登陸的時候,已經勝券在握,登陸的時間與計劃的時間隻相差幾秒鍾。這就是準備的力量。
機會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公平的,但它更垂青於有準備的人。因為機會的資源是有限的,給一個沒有準備的人是在浪費資源,而給一個準備工作做得非常好的人則是在合理利用資源和增加資源。
在工作中我們隻有準備充分,才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到位。準備工作做得越充分的人,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我們常說:養兵十年,用兵一時。也是一種準備哲學。
在吸引了全世界人眼球的拳壇世紀之戰中,當時正如日中天的泰森根本沒有把已年近40歲的霍利菲爾德放在眼裏,自負地認為可以毫不費力地擊敗對手。同時,所有的媒體也都認為泰森將是最後的勝利者。美國博彩公司開出的是22賠1泰森勝的懸殊賠率,人們也都將大把的賭注押在了泰森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