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錦上錦大家如願 (1)(1 / 2)

詩曰:

百魔魔盡見成功,到得山通水亦通

蓮子蓮化甘苦共,桃根桃葉死生同。

誌如火氣終炎上,情似流波必向東。

留得一番佳話在,始知兒女必無窮。

卻說蘇友白吃了三大杯酒,定要蘇有德說盧夢消息。蘇有德又取笑了一會,隻得袖中取出原收,遞與蘇友白道:“這不是盧兄消息?”蘇友白接了細細一看,不覺喜動顏色道:“盧兄真有心人也!”回問道:“此信吾兄何以得之?”蘇有德道:“送書人係一老仆,人甚蠢拙。因賤名與尊諱音聲相近,故尋到小弟寓處。小弟知是兄翁要緊之物,恐其別處失誤,隻得留下轉致尼翁。不識兄翁何以謝弟?”蘇友白道:“感激不盡,雖百朋不足為眼也。”蘇有德道:“服是不必,隻挈帶小弟吃杯喜酒吧。”二人說笑了半晌。又飲了幾杯,蘇友白就告辭起身。

兩人別過。蘇友白依舊上轎,竟先到白石村觀音寺來拜望靜心。靜心見車簇擁,慌忙出來迎接。蘇友白一見就說道:“老師還認得小弟嗎?”靜心看了道:“原來是蘇爺,小僧怎麼不認得?”迎到禪堂中相見過,蘇友白就叫跟隨送上禮物。靜心謝了收過,因說道:“蘇爺幾時恭喜?小僧寄跡村野,全不知道,未及奉賀。”吃了茶,就叫備齋。蘇友白道:“齋且慢。小弟今日仍要借上刹下塌了。”靜心道:“蘇爺如今是貴人了,隻恐草榻不堪。”二人扳談些閑話。

蘇友白因問道:“近日白太玄先生好嗎?”靜心道:“好的。春間去遊玩西湖,去了兩三個月,回來還不滿一月。”蘇友白又問道:“他令愛小姐曾有人家嫁了嗎?”靜心道:“求是時常有人來求,嫁是尚未曾嫁。昨日聞得白老爺在浙江許了甚人家,吳老爺又來作媒,兩下爭爭講講,尚未曾定。”蘇友白問道:“這錦石村中有一個皇甫員外,老師知道嗎?”靜心想了半晌道:“這錦石村雖有千餘人家,小僧去化些月米,家家都是認得的,並不聞有個姓皇甫的。”蘇友白道:“他說是白太玄家親眷。”靜心道:“既是白老爺親眷,或者就住在白家莊上。隻消到白老爺府中一問便曉得了。”

蘇友白吃了齋,借宿了一夜。到次日起來,梳洗畢,吃過飯,分咐車馬仆從都在寺中伺候。自家照舊服色,隻帶小喜一人,慢慢步入錦石村來。到了村中,看那些山水樹木宛然如故,不知婚姻如何,不勝感歎。正是:

桃花流水還如舊,前度劉郎今又來。

不識仙人仍在否,一思一感一徘徊。

蘇友白一頭走一頭想道:“不期兩家親事弄在一村。若是先到白家,說了姓蘇,皇甫家便不好去了。莫若隻說姓柳,悄悄且尋見皇甫公,說明心事,再往白家去不遲。”立定主意,遂進村來,一路尋問皇甫員外家。

原來白公恐怕柳生來尋,早已分咐跟去的家人在村口接應。這日蘇友白一進村來,這家人早已看見,慌忙出來迎著道:“柳相公來了嗎?”蘇友白見了歡喜道:“正是來了。員外在家嗎?”家人道:“在家拱候相公。”就引蘇友白到東莊坐下。慌忙報知白公。

白公歡喜道:“柳生信人也。”就分咐家人備酒田飯。因與吳翰林說道:“小弟先去相見,就著人來請仁兄一會。”吳翰林笑道:“隻怕所見不如所聞。”白公也笑道:“吾兄一見自知,決不劣於蘇生。”

白公說罷,竟到東莊來。見了蘇友白,再定眼一看,原是一個風流俊秀的翩翩年少,滿心歡喜,因笑迎著說道:“柳兄為何今日才到?我學生日夕盼望。”蘇友白忙忙打恭道:“晚生因在杭州被朋友留連了幾日,故此晉謁遲遲,不勝有罪。”二人一麵說,一麵見禮分坐。

白公道:“前接手禮,知向說死者未死,皆傳言之誣,大是快事。但不知此是誰家之女?又見雲鄉貴作伐,鄉貴卻是何人?前聞尊公亦已仙遊,為何雲此婚尊公主之?”蘇友白道:“事已至此,料不能隱瞞,隻得實告。先嚴雖久棄世,昨歲家叔又收繼為子。此女亦非他人,就是向日所雲白太翁之女也。作伐鄉貴即吳瑞庵太史也。”白公聽了著驚道:“我聞得吳瑞庵作伐者,乃蘇友白之事,柳兄幾時也曾煩他?”蘇友白忙起身向白公深深打一恭道:“晚生有罪。晚生不姓柳,實實就是蘇友白也。”

白公聽了又驚又喜道:“這大奇了!兄請坐。我且問,吳兄之薦賢書說選了杭州司李,為何又改姓名潛遊會稽?”蘇友白道:“隻因楊撫台有一令愛,要招贅晚生。晚生苦辭,觸了撫台之怒,撫台屢屢尋事加害晚生。晚生彼時是他屬官,違拗不得,故隻得棄官改姓,暫遊山陰禹穴以避之,因與老先生相遇。”白公道:“原來老楊還是這等作惡!且住,白太玄令愛死信又是誰傳的?”蘇友白道:“是張軌如說的。也困楊撫台知晚生屬意白女,故令張軌如詐為此言,以絕晚生之念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