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鮮為人知的愛因斯坦名言(1 / 2)

與阿克頓的這句名言異曲同工、交相輝映的還有不為多數人知道的愛因斯坦的名言。愛因斯坦終生沉浸於探索自然界的奧秘之中,他的“相對論”是現代科學的理論基礎;同時,這位科學巨匠也熱切地關懷人類命運和社會現實。他在1930年發表的《我的世界觀》一文中明晰而精辟地論述了他的人生觀。

他在文章中說,他對社會正義和社會責任有強烈的感覺,並宣告:“我的政治理想是民主。讓每個人都作為個人受到尊重,而不讓任何人成為崇拜的偶像。”“我完全明白,一個組織要實現它的目的,就必須有一個人去思考,去指揮,並且全麵擔負起責任來。但是被領導的人不應當受到強迫,他們必須有可能來選擇自己的領袖。在我看來,強迫的專製製度很快就會腐化墮落,因為暴力所招來的總是一些品德低劣的人,而且我相信,天才的暴君總是由無賴來繼承,這是一條千古不易的規律。”

說得多麼精辟深刻!愛因斯坦發現的這條千古不易的規律,與阿克頓的名言“絕對權力絕對腐敗”相得益彰,並可互為解讀。

1.偉大的貢獻

在本文中,很有必要重新認識愛因斯坦這個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和思想家。2005年是狹義相對論創立100周年和愛因斯坦逝世50周年,世界各地舉行了各種紀念活動,緬懷這位偉人對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作出的巨大貢獻。聯合國不失時機地把2005年定為“物理學年”,德國和瑞士也把2005年定為“愛因斯坦年”,以表達對這位偉人的紀念。

在1905年,26歲的猶太青年愛因斯坦在狹義相對論、光量子理論、分子運動論三個領域點燃了物理學革命的熊熊烈火,從而成為20世紀科學革命的發動者和主將。

愛因斯坦關於空間、時間、物質、能量的嶄新見解徹底變革了人們的時空觀和宇宙觀。他的統一性、對稱性(不變性)、相對性、幾何化的科學思想,他關於自然和科學的客觀性、可知性、和諧性、因果性等科學信念,至今仍被科學家們繼承和發揚光大。愛因斯坦的社會哲學和人生哲學引領著社會潮流。他的開放的世界主義、戰鬥的和平主義、自由的民主主義、人道的社會主義將繼續成為21世紀“和平與發展主旋律”的和諧音符。他對人生價值和生命意義的透辟理解,對真善美的孜孜追求是生活在21世紀人的人生觀之明鑒。

2.愛因斯坦的當代意義

1921年,愛因斯坦因“光電效應定律的發現”榮膺諾貝爾物理學獎。一舉成名後,各種榮譽和優厚待遇紛至遝來。

愛因斯坦一度受邀去荷蘭萊頓大學執教,他對宿舍的要求是:有牛奶、餅幹、水果,再加一把小提琴、一張床、一張寫字台和一把椅子即可。學校當然全部滿足愛因斯坦的“奢求”,愛因斯坦興高采烈地喊道:“有了這些東西,我還需要什麼?什麼都不需要啦!”

後來為躲避法西斯迫害,愛因斯坦移居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以當時最高年薪16000美元聘請他,他卻說:“這麼多錢?能否少點?給我3000美元就夠了!”人們大惑不解,他脫口道:“依我看每件多餘的財產都是人生的絆腳石,唯有簡單的生活,才是給我創造的原動力!”當時美國中產階級都以擁有小汽車為時尚,身為諾貝爾獎得主,他居然不要汽車。從宿舍到研究所兩公裏路程,他堅持安步當車直到生病住院。他說:“簡單的生活,無論對於身體還是精神,都大有裨益!”

愛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觀》一文中說:“安逸與享樂與我無緣,我稱這種生活為豬玀的追求。照亮我前進,並不斷給我勇氣的,是善、美、真……除此之外,在我看來都是空虛的。”直到生命最後一刻,這位科學巨匠都不改初衷固守簡約,彌留之際他立下遺言:不發訃告、不搞葬禮、不建墳墓、不立紀念碑……

愛因斯坦倡導奉行的人道與仁愛、正義與責任、獨立與自由、實證與理性、懷疑與批判、兼蓄與寬容,無疑是20世紀的最強者,也是21世紀時代精神的文化基因。他的高山景行的人格和人品,為世人樹立了極好的道德風範。

愛因斯坦具有強烈的正義感和社會責任心。麵對社會危機四伏,文明價值式微、精神時疫蔓延的世界,他一反當時學術界和科學界的“象牙塔”傳統,分出十分寶貴的時間和精力,勇敢而義無反顧地投身到反對法西斯、反對戰爭、爭取和平,反對獨裁、爭取民主,反對暴政、爭取自由的鬥爭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