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真理的魅力(1 / 1)

為著認真領會、解讀阿克頓和愛因斯坦這兩位名人的名言,我們再努力探索。英國學者理查得·道金斯在他的《自私的基因》裏認為,生命基因是最自私的,生命軀體本質上是基因操縱的“機器人”。這樣的觀點,也許有人會說太絕對化了,過多地帶著濃鬱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氣息,可是,從人的生命延續的曆史長河來看,從人的一生的生命過程來看,每個人都要吃、要穿、要注要有安全感、要生活得舒服些,這樣就必須有相當的物質資源來供他(她)消費,沒有自私欲怎麼能做到呢?比如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了食欲,他(她)怎麼能進食,怎麼去吃飯呢?長期不吃飯,人是活不下去的,所以說,人的食欲,是維持人生命的“基因”,沒有了這個,人是活不下去的。將這個食欲推而廣之,可綜合概括為人的“自私欲”。人的自私欲是不能泯滅的。

由這個自私欲所引發的相應的對物質資源的探取,大體可以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通過自身的勞動來取得,一種是利用權力來取得。我們這裏所說的勞動,是廣義上的勞動,並不單指揮動鐮刀鐵錘式的那種勞動,而是泛指人的體力上或腦力上的有效付出。這方麵,沒有什麼多的說法,而我們要論述的是“利用權力剝取他人勞動成果的這種情形。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終於發現了民主和法治是製約公權力的最有效的辦法。利用民主和法治可以使‘利用權力剝取他人勞動成果’的行為降到最低”。

說到權力,就必然地與國家和政府聯係到一起。權力就是國家和政府的表現。洛克在1689年出版的《政府論》中有一章節說的是“論政治社會和政府的目的”,他明確提出:“人們聯合成為國家,並使自己處於政府領導之下,其真正的和主要的目的是保護他們的所有物”,即“人的生命,自由和財產”。這是個偉大的思想。這個偉大思想成了1776年傑斐遜起草的美國《獨立宣言》和1789年拉法耶特在傑斐遜幫助下起草的法國《人權宣言》的思想源泉。

人類曆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洛克、傑斐遜、阿克頓、愛因斯坦等的光輝思想,一直在照耀著人類社會前進的裏程。

事實上,人類不同於動物界的主要區別是人類有思想、有理想、有信仰——與人類的自私欲相對應。信仰是人生存意義上的終極認同和道德守望的核心秉持。沒有信仰、信念的人,莫論思想行為的高尚了。特別是那些掌握公權力的人,因信仰或信念的缺失,就必然會“民瘼罔顧,貪瀆橫生”!

信仰往往同理想聯係到一起。德國的馬克斯·韋伯在1918年針對理想主義者說,理想主義雖是革命運動的原動力,可是想讓革命的所有成員始終把理想主義放在第一位而忘記私利,那是不可能的。革命成功後,一些人的理想主義就會逐步向功利主義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