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軍徽閃閃,如滿天的星(1 / 3)

英雄主義光芒照耀在軍人的頭頂

在我們的軍帽上,綴有一枚莊嚴的軍徽,那軍徽是我們這支軍隊的標誌。

一顆中間嵌著金黃色“八一”二字的五角紅星,被金黃色的麥穗、長青的鬆葉、齒輪和天安門環繞著。

我軍空軍軍徽襯以黃金色飛鷹兩翼,象征人民空軍英勇果敢飛行無阻。

我們的軍徽同時作帽徽和飛機、艦艇、坦克等裝備上的標誌。

徽章是一種標誌和識別符號,是具有代表一定曆史統象征意義的人和物結合的圖案。

在世界軍事史上,公元前5世紀就在軍隊中出現了裝飾有神祇和動物小雕像等圖案圓盤的矛和杆。同時,還出現了軍事首長、高級官員的個人標誌,以及團體的集體標誌。十字軍遠征時期,西歐騎士的盔甲和旗幟上出現了區分穿戴這些甲胄的騎士的家族紋章,這是紋章主人力量、勇敢、敏捷和機智的象征。

有的國家的軍隊曾把識別標誌一徽章佩戴在胸前,如前蘇聯武裝力量,1918年4月由軍事人民委員會首次頒布命令,使用紅軍之星作為紅軍指戰員的胸章。那“紅軍之星”,是在放射金黃色光芒的紅五星周圍,鑲嵌著月桂花枝和橡樹枝組成的花環,中間是犁和鐵錘的圖案,象征著解放了的勞動人民創造性的勞動、社會主義國家軍隊的階級性和工農聯盟。1922年4月,蘇維埃共和國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將“紅軍之星”圖案上麵的犁和鐵錘,改為鐮刀和鐵錘。1922年5月,又發布命令,取消在胸前佩戴紅星的做法,而隻佩戴在帽子上。

在我軍初創時期,軍徽曾經異常簡陋,許多紅軍老戰士冋憶說,他們隻是在灰色的軍帽上,縫綴上一塊由紅布剪出的五角星。解放戰爭時期,許多部隊在指戰員的帽子上,綴上一枚金屬製成的、裏麵鑲有“八一”兩個字的五角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們的軍徽幾經變化,其中也曾有一段時間是全紅的五角星。

解放戰爭時期,我軍挺進到隴海路南新區,有的部隊在帽子上縫了布料紅五星,其他部隊也紛紛效仿,還有在場上出售的。周恩來知道這些情況後指示各部隊不要自製和在市場上購買紅五星,軍委正收集各方建議的我軍軍旗、軍徽、帽花、臂章的標準樣式進行審查。一但樣式確定,即通令全軍照式製用。為此還發出了軍委通令。

1949年5月26口,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後第五天,毛澤東審閱、修改了李濤關於軍徽問題的請示報告,批示:“(一)請朱、周、任閱,如同意,即照此確定。(二)請周交羅邁(即李維漢)征求各民主黨派領袖人物的意見。因軍隊是國家的主要部隊,似有征求他們意見之必要。”

此時,軍徽的樣式是,將“八一”二字置於五角星中央,字體為宋體漢字;五角星的周邊和字均為金黃色。以軍徽形式縮小製作帽花的標準樣品,由趙光琛將圖紙拿到北平前門外兩河沿的一家工廠,製作了一枚將五星周邊的“八一”二字鍍鉻的帽花,周恩來看過後說,電鍍得太亮,戰士戴上反光,太刺眼。趙光琛又到西河沿製作了一枚塗上黃紅兩色琺琅的帽花。再一次送到周恩來那裏審看,周恩來請他們把帽花縫在帽子上,戴上給他看。趙光琛忙說:“帽花後麵穿鐵絲的鐵片兒還沒焊上。”周恩來說固定帽花不要用鐵絲,鐵絲容易紮傷戰士的頭,還是用綿線固定好。”趙光琛說:“我們沒有帶針線來。”周恩來說:“沒關係,你把帽花放在帽簷上就可以了。”趙光琛往後退了兩步,把帽花放在帽簷上,用手按了按,讓周恩來看看效果。周恩來仔細端祥了一會兒,滿意地點了點頭,說:“現在這個樣子可以了,就按這個上報中央,征求意見吧。”

朱徳總司令在審看帽花時,也提出用棉線固定為好,以免紮傷戰士的意見。

遵照首長指示,趙光琛又拿到西河沿工廠,請工人師傅在帽花的五個角上打了眼兒。

1949年6月15日,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委員會開幕。會上,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副主席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彭德懷的名義,發布了《中國人民解放

軍軍旗軍徽樣式》的命令。從此,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徽就誕生了。

還是十幾年前,我曾去內蒙古昭烏達盟采訪,在那裏寫了一苜小詩,題為《星》:

這是一座牧區的小城,

拂曉,沙沙地響起掃街聲。

隱約裏,忙碌一隊士兵的身影。

為了記住這些不留名的英雄,

天空的星星,隻留下一顆“啟明”,

其餘的,都落到戰士的軍帽上,乘著夜風……

我在這首小詩裏,有對軍人帽徽的詩意抒寫。我想起的是,每一個戰士,都有一枚帽徽,都是一顆星,一顆亮晶晶的星星。

我們每個軍人頭上的這枚軍徽是來之不易的。它時時刻刻閃耀出革命英雄主義的光芒,昭示我們為了它的光榮而奉獻出我們的青春乃至生命。

這是一支英雄輩出的隊伍。

我覺得,佩戴了這枚軍徽的人,即使無名,也是英雄。這閃閃的軍徽,照耀在軍人的頭頂;這閃閃不滅的,正是革命英雄主義的光芒啊!

有多少佩戴了這枚軍徽的人,從平凡走向了不平凡;

有多少佩戴了這枚軍徽的人,讓自己的青春閃射出永載史冊的光彩;

有多少佩戴了這枚軍徽的人,成為整個社會效仿的楷模,成為青少年仰望的偶像;

有多少佩戴了這枚軍徽的人,雕像一般地屹立在洶湧澎湃的人海裏,成為奪目的航標……

生命的炭火——張思德

軍徽閃閃,軍徽照耀著張思德。

張思德是1915年出生在四川省儀隴縣雨台山下一戶貧苦農家的苦娃娃,他是穀雨節那天生的,長輩們就順口叫他“穀娃子”他家鄉有套民謠:“土匪梳,縣長篦,鄉長剪,保長剃,軍閥還要剝層皮,整得百姓隻剩下一口氣。”張思德就是在這樣的社會環境裏艱難地生存下來的。

那個年代,貧窮是革命的根基。張思德才生下來七個月,母親就撒手離世。他的大哥、三哥學著父親背井離鄉外出闖蕩,最後淪為乞丐,餓死野外;二哥就在本地當乞丐,活活凍死。張思德還不懂事就成了孤兒,虧得他的叔父叔母把他抱來喂養,叔母寧可讓隻有四個月的親生女兒抱出去吃“千家奶”,也要把自己僅有的奶水喂給張思德。張思德四歲那年被正式過繼給叔父叔母做兒子。在這樣一個家中長大,張思德從小就很懂事,四歲就跟著大人拾麥穗,揀豌豆,扯豬草,采野菜;七歲時起就懂得分擔家裏的生活負擔,早起床,擔水,上山揀鬆果,撈鬆毛,到集上賣幾個銅板給家中買點油鹽。十一歲那年,本來養父養母東借西湊想讓他上學讀書,可是不到一年,他的養父一病不起,很快離開人世。張思德讀書的願望隻能作空。接著,地主趕走了他一家人:養母、妹妹和他。以後的日子就是流浪,草棚寄身,做各種能做的零工過活。不久妹妹也病死了,就剩下張思德母子倆相依為命。在幼年、童年和少年,張思德在苦日子裏熬啊熬,人熬得皮包骨,卻十分的善良、熱心、勤快、聰明、肯於助人,他在鄉親們和小夥伴兒中間留下許多動人的故事。

1933年秋季,紅四方麵軍的部隊開到了張思德的家鄉,他的家鄉成立了蘇維埃、鄉遊擊隊、少先隊、兒童團等組織,張思德被選為鄉少先隊隊長。他是非常忠於職守、認真負責的人,無論是沒收地主糧食、站崗放哨,還是捉土豪、查浮財,都立過功,受過獎。在“擴紅”的日子裏,張思德參加了紅軍。在紅軍的隊伍裏,張思德迅速地成長為一名智勇雙全的戰士。由於他得以進入列寧小學學習文化和軍事,並且成績突出,被分配到省軍區指揮部政治部當交通員。有一次,他奉命去送一封密件到陝南漢中,並取回那裏地下黨的一份重要情報。接受任務後,他日夜兼程,機警地通過敵人的封鎖線,直奔漢中城,找到了地下黨的負責人,送交了密件,索取了情報。他知道這個情報特別急,謝絕了地下黨負責人讓他休息的安排,連夜往回趕。這時漢中城裏已戒嚴,張思德躲過敵人,找到一條出城的排水溝,側著身子躺在腐臭不堪的溝裏,一直到深夜聽不見人聲了,他才悄悄爬出城外,把情報及時送交了領導。後來他才知道自己帶回的情報十分重要,是地下武裝配合紅軍攻打包城、勉縣國民黨反動派的作戰計劃。仗打得漂亮,上級給送密件取情報的張思德立了功。在以後的戰鬥中他也多次立功。過草地時,他在通信營擔任班長,由於他負過三次傷,身體還沒完全恢複,體質很是虛弱。進入草地後,他的兩隻腳被泥水泡得紅腫,每走一步都要費很大力氣。就是這樣,他還是搶著擔負通信任務,讓戰友們多休息一會兒。

1940年春天,已到達延安的張思德,擔任中央警衛營的通信班長。當時條件艱苦,沒有交通工具,連雨衣雨布也沒有。一天傍晚,張思德剛送信回來,便又主動接受一個送急件到總參謀部作戰室的任務。當他快到延安東關飛機場時,天氣驟變,雷鳴電閃,下起大雨,澆得張思德透不過氣來,但他最擔心的不是自己,而是怕把文件打濕了。他把自己的內衣脫下來,包著文件冒雨前進。雨越下越大,路還很遠,他擔心文件濕了首長認不出字來,就把鞋脫下來,把兩隻鞋扣住文件,在腋下夾著,拚命地跑向目的地。那鞋底特別厚,一時雨水滲不透。首長看到他被雨水澆成這個樣子,信卻保存完好,非常感動。

轉年秋天,張思德帶領全班在南泥灣開荒生產時,也是非常出色地完成任務的。南泥灣黃溝有個軍屬王大娘,兒子上前線打鬼子去了,大娘想兒子想得厲害,張思德就常到大娘家去看望老人,幫大娘劈柴挑水,推磨喂豬,幹各種雜活。每次送信路過,都快走幾步,盡量抽空看看大娘。大娘高興地對人說:“思德這孩子真是比我兒子還親啊!”

1942年10月,張思德所屬的中央軍委警衛營與中央導大隊合編為中央警備團,因為中央教導大隊有不少帶兵骨千,上級決定張思德由班長改為戰士,他愉快地服從了組織的決定,熱心地支持班長的工作,受到大家讚揚。第二年春天,他被選派到中央警備閉直屬警衛隊,到毛澤東主席身邊的內衛班當替衛戰士。每天一起床,他先把毛主席窯洞前的院子打掃得幹幹淨淨。毛主席常走的土路上,有一點坑坑窪窪,他都要鏟來黃土給墊平,毛主席外出開會、他總是提前把衝鋒槍和馬燈擦亮,提上水壺,早早地等候在車子邊。有一天下大雨,他披衣起床,爬上毛主席住的窯洞頂上檢査排水溝,溝裏的水滿滿的,眼看就滲進毛主席的窯洞了,他用鐵钁加寬了排水溝後才放心地回去休息。為了讓毛主席安靜地寫作和休息,他常常悄悄地轟趕在窯洞附近覓食的雞鴨和牲口,轟走在樹上啼叫的小鳥兒。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贈給毛主席一輛黑色轎車,車後有一個專供警衛人員站立的踏板,每次毛主席乘這輛車外出時都是張思德站在那裏警戒。有一次,毛主席拍著他的肩膀說:“別站了,到前麵來吧,不會有什麼危險的。”但張思德卻笑笑說:“在後麵涼快。”仍堅持站在踏板上。他就是這樣一個忠勇的兵。

為了打破國民黨反動派的封鎖,徹底戰勝日本帝國主義,延安邊區軍民轟轟烈烈地搞起大生產運動。為了解決中央首長住處的取暖問題,上級決定讓內衛班部分同誌到延安北邊的安塞去燒木炭。張思德燒過木炭,領導就讓他帶四名同誌到安塞石峽峪村去燒炭。他們在荒無人煙的山林裏,起早貪黑地辛勞著,終於打出了兩口炭窯,讓燒炭的青煙升起來了。當地群眾燒一窯炭大約要十天左右,張思德和他的戰友們出炭心切,把燒炭的周期縮短為七天,木炭還濺著火星子就出窯,烤得人臉皮發痛。就這樣,他們在一個月的時間裏燒出了5萬斤木炭,遠遠超額完成了任務。在他們開赴燒炭地點的第二個月,張思德帶領戰士們為了開新炭窯進行分組趕挖。張思德與戰士小白一個組,他一直堅持在裏麵挖,直到挖得裏麵能容納兩個人時,才讓小白進去。小白進去後見他汗如雨下,勸他上去休息一會兒,他卻不肯。兩個人就這樣不停地幹起來。時近中午,眼看窯就要挖成了,突然,窯頂上發出異樣的聲響。張思德發現情況不妙,就喊:“快出去!快出去!”小白還沒反應過來,張思德一把將小白推到窯口。就在這時,“轟隆”一聲悶響,厚厚的窯頂塌了下來,小白被壓住半個身子,張思德整個被埋在裏麵。當戰友們把他從土爭^扒出來時,張思德已經停止了呼吸。

1944年9月8日,中央機關在延安棗園操場上為張思德召開了追悼大會。毛澤東主席在追悼會上發表了著名的《為人民服務》的演講,把革命者的人生價值和我們這支隊伍的宗旨,說得一清二楚,啟迪了一代代參加革命隊伍的人,特別是頭戴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徽的人。

張思德是一顆不朽的星,他為軍徽增添了光輝。

為新中國誕生而捐軀的董存端

軍徽閃閃,軍徽照耀著董存瑞。

董存瑞是解放戰爭中湧現出燦若群星的戰鬥英雄的突出代表。

舍身炸碉堡,是董存瑞留給人間的英雄壯舉。

董存瑞於1929年10月15日出生在今河北省〈原察哈爾省)懷來縣西北的一個小山村南山堡。

在董存瑞8歲那年,日本帝國主義全麵入侵中國,在平津的國民黨軍隊撤了個千幹淨淨。不久,懷來縣也被日本人占領,日本人建了許多據點,老百姓過著有今天沒明天的苦曰子。

董存瑞10歲那年,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秘密地開進了他的家鄉。這支隊伍就是來打日本鬼子的。1940年冬,共產黨領導的龍(關)延(慶)懷(來)抗日聯合縣成立了。南山堡劃歸這個聯合縣的第三區。八路軍在群眾中一般不公開身份,但他們的事跡卻不脛而走。三區主任石裕民,由於叛徒的出賣被捕了,敵人對他百般威脅利誘,嚴刑拷打,他毫不屈服,臨死時留下一句豪言:“怕死不當共產黨!”12歲的董存瑞對這個故事常常聽得入迷,“怕死不當共產黨”這句話,如刀刻斧劈般深印在他那幼小的心靈上。他對石主任這樣的英雄非常佩服,非常崇敬,把他當做自己心中的偶像。石裕民犧牲後,接替他任三區新區委書記兼武委會主任的,是八路軍幹部王平。

1942年秋後的一天晚上,董存瑞打柴回來剛吃完飯,就聽到村外響起了槍聲和鬼子馬隊的馬蹄聲。董存瑞把門插好後又把院門用木粧頂住。這時,有人低聲地叫門,聽聲音不是本地人,董存瑞不敢給開。這時來人緊急地求助:“老鄉,快開門,是自己人!”董存瑞連忙開了院門,把一個身穿普通老鄉衣服、手提駁殼槍的年輕人讓了進來。董存瑞知道這是被鬼子追捕的八路軍幹部,二話沒說,趕緊把他藏在了破席筒裏。等日本鬼子端著刺刀闖進來,凶狠地問見沒見過八路時,董存瑞已經很鎮定。鬼子在院子和屋子裏到處搜查,翻了個遍,沒有査出那個八路軍幹部,拿走他家的十幾個雞蛋遠去了。他這才把八路軍幹部扶出來,這個人就是新任的區委書記王平。從此,王平和董存瑞熟悉起來。村裏成立兒童團,董存瑞當選為首任閉長,王平常給他和兒童團員們講《王二小放牛郎》、《狼牙山五壯士》的故事,這些英雄的壯舉在董存瑞的心裏生了根。這位王平書記於1945年春天在幵展工作的時候,被敵人包圍,王平打光了子彈,燒毀了黨的秘密文件,用最後一顆子彈以身殉國。這一壯烈的行為讓董存瑞記憶深刻,他報名參加了自衛隊,經常和同誌們一起鋸敵人的電線杆,埋地雷,等等。之後又參加了區小隊。後來他們的區小隊被編入了三區縣大隊,穿上了八路軍的灰布軍裝。董存瑞正式地成了一名光榮的革命戰士。

日本投降後,國民黨反動派發動了內戰。1946年4月,在一次察北重鎮獨石口遭遇戰中,董存瑞繳獲敵人機槍一挺,記大功一次;在後來的南灣子戰鬥中,他又繳獲敵人一挺機槍,再次被記大功一次;1947年在長安嶺阻擊戰中,在班長中彈犧牲、副班長負了重傷已被抬下陣地,敵人向陣地瘋狂衝擊的情況下,董存瑞勇敢地跳出戰壕,大喊:“我就是班長,你們聽我指揮!”帶領全班出色地完成了任務,擊斃、擊傷十多個敵人,繳獲敵人機槍一挺,董存瑞又立大功一次。三年,立了三次大功,這是讓人豔羨的。

1948年春天,董存瑞所在部隊離開平北開到遼寧省陽縣,正式編入人民解放軍主力縱隊序列,編為東北人民解放軍第十一縱隊第三十二師。這是董存瑞和他的戰友們盼望已久的事。在新式整軍運動中,董存瑞表現得非常突出,他的政治覺悟進一步提髙,在連裏進行的投彈和射擊競賽屮,董存瑞都拿了第一名。他發明了“院中堡壘爆破訓練法”,他領導的六班為全團做爆破示範表演,榮獲師裏授予的“董存瑞練兵模範班”的稱號;董存瑞本人也為全團做了單兵爆破動作表演,贏得了全師爆破大演習的“模範爆破手”稱號。

1948年5月,解放隆化的戰鬥打響了。董存瑞所在六連一夜急行軍近80裏路,來到距離隆化城東北角5裏地的小山溝,連續五天五夜修工事,挖交通壕,做戰前準備。在5月23日六連召開的軍人大會上,指戰員們士氣高昂,摩拳擦掌,都要在“四組一隊”一爆破組、投彈組、火力組、支援組和突擊隊裏一顯身手。董存瑞首先把“四組一隊”裏的核心組一爆破組的任務奪到手。由於他是全團無人不知的模範爆破手,在師裏也是掛上號的,無論從資格、技術還是經驗哪個方麵看,都是頂尖高手,所以就當之無愧地做了“元帥”,由他點“突擊大將”、“火力大將”、“支援大將”組成爆破組。他在表決心時說:“黨把任務交給了咱,沒二話,天塌了也得完成任務!這回我把我這一百多斤交給黨了,保證打傷了也不下火線,打死了也別把我拉下戰場,我就是化成泥土,也要填到隆化中學的外壕裏去,讓大家踩著把隆化拿下來!”

戰鬥打響後,配合部隊的炮火,董存瑞和他的戰友們連著炸掉了敵人幾座炮樓。這時敵人憑借橋形碉堡連接的兩個大碉堡,用機槍瘋狂地掃射阻擋住了戰士們衝鋒腳步,並不斷有戰友的生命被奪去。連裏已經派出的爆破組,在敵人密集的火網之下,不得不撤回來。其中犧牲一個,傷兩個。

董存瑞再也待不住了,他和郅順義向指導員請戰。開始指導員沒有同意,因為他們自己承擔的任務已經完成了。可是董存瑞特別的堅決,他說我是爆破組長,又是大家推舉的爆破元帥,隆化中學沒有拿下來,就不應該算是完成任務!”距離總攻時間隻有15分鍾了,沒有更多的考慮餘地了,指導員和副連長商童一下,答應了董存瑞和郅順義的請戰。

指導員一再囑咐他們要小心。

董存瑞說:“就是死,我也要完成任務。”他臨別,還預備發生不測,預交了黨費。

指導員說:“我們等著你完成任務,勝利回來!”

董存瑞和郅順義躍出戰壕,董存瑞抱著炸藥包,郅順義背上兩兜手榴彈。

董存瑞嚴肅地對郅順義說:“如果我半路上負傷或犧牲了……”

郅順義說:“我堅決接替你完成任務!”

敵人占據的橋形碉堡,騎在隆化中學圍牆中間,射孔中的三挺機槍支援著前麵的碉堡。董存瑞和郅順義都想到必須炸掉這個家夥!

董存瑞讓郅順義用手榴彈掩護他,董存瑞巧妙地撲到敵碉堡火力的死角裏,運動到了橋形碉堡的底下。他機敏地躲過了敵人的子彈,正在尋找安放炸藥的合適的地點。炸藥真是沒有可放的地方。如果放在橋形碉堡下麵的幹河道上,沒有任何把握完成炸毀敵碉堡的任務;隻有放在碉堡的底部,炸藥才能發揮作用。碉堡底部有縫隙,但都太小,塞不進一個炸藥包,再也沒有能把炸藥包支住的東西了。

支架,支架,這時候最需要的就是一個支架,一個可以把炸藥包放上去的支架。

時間在一分一秒地流逝,總攻的時間迫在眉睫,如果發起了總攻,而這裏的碉堡仍瘋狂地吐出火舌,那麼得有多少戰友要付出生命的代價啊!

敵人發覺橋形碉堡下有人,火力集中地打過來,但因為敵人無法把子彈打到自己的橋下麵,並沒有傷著董存瑞。這時,我軍的衝鋒信號已經發出,董存瑞這時不再尋找支架,他覺得自己就是支架,並且是最牢靠、最堅固的支架。

英雄董存瑞毅然用自己的手臂托舉起炸藥包,髙喊一聲:“為了新中國,前進!”

幾秒鍾後,導火索燃到了頭,炸藥包爆炸了,敵人的橋形碉堡被炸毀,前進的障礙掃除了,董存瑞也以骨肉熱血譜寫了一首為人民解放而英勇捐軀的英雄樂章。

這一天是1948年5月25日,是董存瑞犧牲的日子,也是隆化解放的日子。

董存瑞的英雄事跡,風一般傳遍了全國,特別是在1948年9月19日《人民日報》刊登了新華社電文稿《手托炸藥包毀敵碉堡》之後,在人民解放的戰場上,在人民解放軍的隊列中,不斷湧現出董存瑞式的英雄:

在解放錦州戰役中,東北野戰軍第二縱隊十連的戰鬥組長、共產黨員梁士英,主動請戰去炸敵人有兩挺重機槍的地堡,當他拉了導火索迅速退回時,地堡內狡猾的敵人把爆破筒從槍眼中給推了出來。這時,梁士英立即把已冒煙的爆破筒重新塞進槍眼,並用全身的力量把爆破筒頂住,爆破筒爆炸了,敵人的地堡消滅了,梁士英也壯烈地犧牲了。

在華東前線,某部八連爆破員張樹才抱著炸藥包接近敵人地堡群時,有三個國民黨兵突然鑽出來,要俘虜他。張樹才毫不猶豫地拉響了導火索,撲向敵人,敵人嚇得鑽進了地堡,張樹才趁機跳上地堡頂,把炸藥包緊緊按在地堡頂上,地堡炸開了,張樹才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在廣東靈山一帶的剿匪戰鬥中,四野某部戰士徐漢林抱著炸藥包衝在最前麵,當他把炸藥包安放在敵碉堡上時,發現炸藥包沒有導火索,他急中生智地用隨身攜帶的手榴彈代替導火索引爆炸藥包,自己也倒在了血泊之中……

英雄董存瑞的舍身精神,一直激勵著後來者。

正因為熏染著英雄們的血光,我們的軍徽才這麼明亮!

用胸膛堵槍眼的黃繼光

軍徽閃閃,軍徽照耀著黃繼光。

黃繼光是中國人民誌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湧現的最著名的英雄之一。

據說,黃繼光生前沒有照過照片。沒有照片的黃繼光,仍然能使他的光輝形象無比地深入人心。因為他犧牲得太壯烈了!

黃繼光1930年農曆十一月出生在四川省中江縣一個貧苦的小山村。黃繼光的爺爺給地主扛了一輩子活,最後貧病而死;黃繼光的父親拚死拚活地給地主幹活,最後也因交不上地主的租子被地主毒打致死。因為哥哥早年瘋狗咬傷致殘,10歲的黃繼光就成了家裏的頂梁柱,無奈地走進地主家的大門,白天給地主放牛割草,晚上回來打掃地主家的院子,挑水幹雜活到深夜。幹了半年活,等著地主給工錢好養活媽媽,沒想到算來算去竟欠地主的債,他和地主爭講幾句,被地主的狗腿子打得渾身是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