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軍歌陣陣,如進軍的號(1 / 3)

不同軍隊有不同的軍歌

自古兵家多歌詩。

不能想象一支無歌的軍隊能打勝仗。

古往今來,各式各樣的軍隊唱著屬於自己的各式各樣的軍歌。無論中國還是外國,軍隊裏都把歌詠活動當做鼓士氣、壯軍威的特殊而有效的方式堅持下來。

在中國古代,相傳戰國時,齊國的丞相管仲率軍出征時,看到人困馬乏,山路難行,就為部隊編過《上山歌》和《下山歌》,歌中唱道:“山巍巍兮路盤盤,木濯濯兮頑石攔”,“如飛鳥兮生羽翰,跋彼山巔不為難”。管仲親自教士兵傳唱,鼓舞士氣,加快了行軍速度。公元前290年前後,燕昭王派樂毅率領燕、韓、趙、魏、楚等國軍隊攻打齊國,連克數城,齊國所剩城池隻有莒和即墨兩座,即墨守將出城迎戰敗陣戰死,即將亡國之時,城中群眾推舉田單為將軍,率領大家拚死抵抗。田單把妻妾編人守城的軍隊,自己和士兵一起編土筐,修城牆。田單還編了一首歌:《為士卒倡辭》,歌詞告訴大家:去戰鬥吧!國家就要滅亡了!國家一旦滅亡,我們都將無家可歸!這哀婉壯懷的歌聲和田單為國家忠誠的言行,激勵著大家拚死戰鬥,即墨城保住了,失陷的幾十座城也收複了。這《上山歌》、《下山歌》和《為士卒倡辭》雖然不是現在我們所講的軍歌,但卻是軍隊的歌。

明朝名將戚繼光親自教他的部下唱歌,他認為,如果能把條令製度隨習慣改成唱曲,既是學習,又是娛樂。清末洋務派首領張之洞,在1904年寫了《軍歌》,歌詞裏唱道:“朝廷欲將太平大局保,大帥統領遵旨練新操,第一立功要把軍恩報,第二功課要聽官長教……”隨後的北洋軍用這一曲調填詞,成為《民主立憲》歌,在軍中很是流行。這首歌的曲調一直流傳,現在我軍廣大指戰員都熟悉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沿用的就是這個曲調。

一百年前有一個黃遵憲(1848—1905〉,字公度,光緒舉人,曾曆任清朝政府駐日、英、美諸國外交官。在任駐日本使館參讚時,著有《日本國誌》,上送淸廷,講述了日本明治維新的政策、辦法、強盛的情況,但並未引起清朝的重視。後來他任湖南長寶鹽法道、署理按察使時,進行了一係列的政務改革,得到人民的信任。戊戌變法失敗後,他的官位喪失,被革職。他在當時的詩界革命中是一個活躍分子,他的主張是“我手寫吾口”,要求表現“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他寫的《軍歌二十四章》影響頗大,梁啟超看了以後欣喜若狂,寫道:“往見黃公度出軍歌四章,讀之狂喜,大有‘含笑看吳鉤’之樂。嚐以錄人《小說報》第一號。頃複見其全文,乃知共二十四章,凡出軍、軍中、還軍各八章。其章末一字,義取相屬,以‘鼓勇同行,敢戰必勝,死戰向前,縱橫莫抗,旋師定約,張我國權’二十四字殿焉。其精神之雄壯活潑,沉雄深遠不必論,即文藻二千年所未有也……吾為一言以蔽之曰:讀此詩而不起舞者必非男子。”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更加重視部隊的歌詠活動,把它當做部隊政治工作的一項內容。早在《古田會議決議》中就明確指示各政治部負責征集並編製表現各種群眾情緒的革命歌謠”。紅軍把唱革命歌曲列為對士兵進行政治教育的方式。在紅軍的隊伍裏,歌曲的編寫和詠唱,得到迅速而廣泛的開展。

我軍初創時期,沒有確定哪一首歌為正式的軍歌,那時部隊中詠唱的歌曲很多,革命鬥爭需要什麼、軍隊需要什麼、人民群眾需要什麼,就唱什麼歌。

我軍早期的歌曲基本上沒有專門作曲家的作品,大多是利用現成的曲調往裏麵填詞,所利用的曲調主要是民間曲調,駐地的民歌,前蘇聯的歌曲,舊時代的軍歌和國內流傳的學堂樂歌。當時經常為部隊歌曲填詞的作者,常常是部隊的首長、政治工作領導幹部和部隊文藝工作者。影響較大的作者和作品有:彭加倫的《戰鬥鼓動歌》、《提髙紅軍紀律歌》、《白軍受苦》、《到陝北去》、《渡金沙江勝利歌》、《反對晶本進攻中國》等,陸定一、李伯釗的《打騎兵歌》、《長征歌》,胡底的《抗日反帝歌》,肖向榮的《遠征曲》,程坦圓的《紅軍紀律歌》(即《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等等。

有一首《上前線去》,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唱遍了各個根據地;在抗日戰爭初期,這首歌又傳遍敵後廣大地區,解放戰爭中也在各部隊填新詞傳唱。在我入伍時,連隊也紅紅火火地唱這首歌。這首歌的曲調來源於前蘇聯的《布瓊尼騎兵歌》阿謝耶夫詞,阿列科桑德爾一達維堅科曲這首歌的原詞的第一段是這樣的:

不怕太陽當空照,

也不怕熱難當,

布瓊尼的騎兵隊,散開在草原上。

布瓊尼的騎兵隊,散開在草原上。

布瓊尼的騎兵隊,散開在草原上。

傳到我國填詞的第一段是這樣的:

炮火連天,戰號頻吹,

決戰在今朝,

我們少年先鋒隊,

英勇武裝上前線。

用我們的刺刀槍炮頭顱和熱血,

嘿!用我們的刺刀槍炮頭顱和熱血,

堅決與敵決死戰!

什麼土長什麼苗,什麼根開什麼花,什麼樣的軍隊唱什麼歌。

我軍軍歌是在為人民解放的戰場上,在與敵人搏鬥的戰火硝煙中誕生的。

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軍歌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誕生前,我們這支軍隊曾高唱如進軍號一般嘹亮的軍歌。同一支軍隊,在不同的時期,軍歌也不盡一樣。

紅軍時期《紅軍歌》、《十送紅軍》、《當兵就要當紅軍》和《八月桂花遍地開》等,都是革命民歌,並不是實質意義上的軍歌,但是紅軍戰士是很喜歡唱的,在紅軍部隊中很是流行,好像那時紅軍總部對於紅軍的軍歌沒有明確的規定。

到了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與因民黨達成協議,於1937年8月,將紅軍主力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又稱十八集團軍〉,轄第一一五師、第一二〇師、第一二九師,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葉劍英任參謀長,左權任副參謀長,任弼時任政治部主任,鄧小平任政治部副主任。改編後的八路軍,深人敵後,同黨的各地組織一起,發動和武裝廣大群眾,進行獨立廛主的遊擊戰爭,開辟了華北敵後戰場,解放了廣大地區和人民,創建了一個個敵後抗日民主根據地,經過艱苦鬥爭,戰勝了重重困難,粉碎了日偽軍的反複“掃蕩”,打退了國民黨頑固派的屢次進攻,為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當時,產生了公木作詞、鄭律成作曲的《八路軍軍歌》:

鐵流兩萬五千裏,

直向著一個堅定的方向,

苦鬥十年,

鍛煉成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一旦強虜寇邊疆,

慷慨悲歌奔戰場。

首戰平型關,

威名天下揚。

首戰平型關,

威名天下揚。

嗨!

遊擊戰,敵後方,

鏟除偽政權,

遊擊戰,敵後方,

堅持反掃蕩。

鋼刀插在敵胸膛,

鋼刀插在敵胸膛。

巍巍長白山,

滔滔鴨綠江,

誓複失地逐強梁。爭民族獨立,

求人類解放,

這神聖的重大責任,

都擔在我們雙肩。

這首歌唱出了那個時代人民軍隊的精神風貌。

在抗日戰爭時期,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兩個月後,即1937年10月,中國共產黨為了戰勝日本帝國主義,在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後,根據與國民黨達成的協議,開始將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的紅軍遊擊隊分別集中,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葉挺任軍長,項英任副軍長,張雲逸任參謀長,周子昆任副參謀長,袁國平任政治部主任,鄧子恢任政治部副主任,全軍1.2萬人,編為四個支隊。陳毅、張鼎丞、張雲逸和高敬亭分別任四個支隊的司令員。新四軍成立後,挺進華中敵後,同黨的當地組織一起,發動群眾,組織與擴大人民武裝,並展開遊擊戰爭,積極打擊日、偽軍,創建了作中敵後抗日根據地。由於中共中央東南局書記項英執行王明的右傾錯誤主張,1941年1月,新四軍軍部及所率部隊共9000多人,北移途中在安徽涇縣茂林地區遭受預伏的國民黨軍隊8萬多人的包圍襲擊,經與敵血戰七晝夜,彈盡糧絕,損失慘重,軍長負傷被俘,項英犧牲。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是國民黨頑固派一手製造的。我黨為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在“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下,對國民黨頑固派破壞閉結抗戰的罪行作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嚴厲駁斥了蔣介石取消新四軍的“命令”,並重整新四軍,任命陳毅為代理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部隊改編為7個師。在這以後,新四軍繼續堅持華中敵後抗戰,粉碎了日、偽反複的“掃蕩”、“清鄉”和國民黨頑固派的屢次進攻,殲滅了大量敵人,創立、發展和鞏固了蘇南、蘇中、蘇北、淮南、淮北、鄂豫皖、皖中、浙東等敵後抗日根據地。1944年轉人局部反攻。1945年8月9日,毛澤東發出了舉行全國規模反攻的命令,新四軍與八路軍及其他人民武裝一起,舉行了大反攻,取得了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新四軍發展到這時,已有30萬人的宏大規模。

新四軍注重部隊的素質教育和作風培養,陳毅軍長親寫歌詞一首,由何士德譜曲,這首《新四軍軍歌》深受部隊喜愛,幾乎走到哪裏就唱到哪裏:

光榮北伐武昌城下,

血染著我們的姓名;

孤軍奮鬥羅霄山上,

繼承了先烈的殊勳。

千百次抗爭,

風雪饑寒;

千萬裏轉戰,

窮山野營。

獲得豐富的戰爭經驗,

鍛煉艱苦的犧牲精神,

為了社會幸福,

為了民族生存,

一貫堅持我們的鬥爭!

八省健兒彙成一道抗日的鐵流,

八省健兒彙成一道抗日的鐵流。

東進,東進!

我們是鐵的新四軍!

揚子江頭,淮河之濱,

任我們縱橫地馳騁;

深入敵後百戰百勝,

洶湧著殺敵的呼聲。

要英勇衝鋒,

殲滅敵寇;

要大聲呐喊,

喚起人民。

發揚革命的優良傳統,

創造現代的革命新軍,

為了社會幸福,

為了民族生存,

鞏固團結,堅決地鬥爭!

抗戰建國,高舉獨立自由的旗幟,

抗戰建國,高舉獨立自由的旗幟,

前進,前進!

我們是鐵的新四軍!

這首歌出色地概括了新四軍的宗旨和奮鬥目標,唱出了新四軍廣大將士不屈的信念和慷慨悲壯的心聲。

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成立之時,1950年6月25日,美帝國主義唆使南朝鮮李承晚集團進攻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接著又把美國第七艦隊派往中國台灣;9月15日,美國糾集15個國家的軍隊,打著聯合國的旗號,在朝鮮仁川登陸,並不顧中國政府的一再警告,把戰火燒到了中國邊境,轟炸中國安東(今丹東)等地。在這嚴峻的時刻,中國人民派出了自己的英雄兒女一中國人民誌願軍,高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正義旗幟,於10月25日開赴朝鮮前線,與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打擊美國侵略者。朝中人民軍隊經過五次大規模的戰役,取得了重大勝利,把美國侵略軍從鴨綠江邊趕到了三八線附近,迫使美國於1951年7月10日同我方進行停戰談判。美國侵略者不甘心失敗,停停打打,幾經較量,連續失敗,終於在1953年7月27日被迫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鼓舞了朝鮮、中國、亞洲和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增強了全人類保衛和平反對侵略的信心。

在最早入朝作戰的誌願軍隊伍中,有一個叫麻扶搖的戰士,他寫了一首詩表達自己入朝的心情:

雄赳赳,氣昂昂,

跨過鴨綠江!

保和平,衛祖國,

這是保家鄉!

中國好兒女,

齊心團結緊,

抗美援朝,

打敗美國野心狼!

如此簡潔的詩句,如此明朗的詞語,那麼有氣勢,那麼有情感,傳達出了入朝參戰的全體誌願軍官兵的心聲,也是全中國人民共同的心願。這首小詩很快就被專業文藝工作者周巍峙發現了,並迅速地譜了曲。這首詩有了曲子就像有了翅膀,在極短的時間裏就飛遍了朝鮮戰地,飛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它被確定為“中國人民誌願軍戰歌”,也成了那個時代最流行的歌曲之一。

同軍歌詞作者公木的一次長談

著名詩人、學者公木已經與世長辭了,這位在我國詩壇上有一定影響和地位的長者,給我留下的印象是很深的。

我第一次見到公木,是1979年1月在北京西苑旅社參加中國作家協會委托詩刊社召開的全國詩歌創作座談會上。在這次會上,我和公木有過一般性的交談,因為我當兵在吉林省,而且在長春駐軍機關工作過很長一段時間,我工作的地方和公木所在的吉林大學相距不遠,於是我們談起了許多共同認識的朋友。

同公木的一次長談,是1982年冬天的一個晚上。那是個飄雪的夜晚。那時,他正在主持編寫《中國詩史》,這是一部係統地研究中國詩歌曆史的著作,從先秦、西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兩宋遼金、元明清初、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五四”以後的也打算編兩冊。這是一個宏偉的工程,剛剛開始動手幹,預計許多年完成。公木有一種緊迫感,他說:“我活不了那麼久,不一定看到結果,但可以看到開始。”“可以看到開始”一我感受到他的一種崇高的獻身精神。

公木原名張鬆如,公木這個筆名是把他名字中間的那個字分成兩半,成為兩個字。他1910年出生在河北省北孟家莊一個農民家庭,在外祖父的幫助下念書,1924年考上河北省正定縣的省立七中。他在七中讀書時正是大革命時期,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時,公木所在的學校思想活躍,積極聲援罷工罷課,公木還曾跟學校老師、同學深入城鄉宣傳,舉行示威遊行,焚燒日貨。1928年,公木考上北平師範大學中文係,榮幸地成為著名教授範文瀾的學生。盡管當時中國革命轉人低潮,公木和一些進步的學生仍在密切關注國家和世界大事,關心國家和世界的前途命運。他們自發地成立了一個“農村經濟問題研究社”,讀《共產黨宣言》等小冊子,接受馬列主義教育。師大地下黨組織發現他們的活動後,對他們加以引導,使他們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30年,公木加人中國共青團,參加紀念八一南昌起義、反對軍閥混戰的示威遊行,搗毀國民黨黨部,因此被捕人獄。一個多月後,由師大學生會和抗救會聯合保釋出來。這年冬天,公木還以學生代表的身份邀請魯迅先生來校講學,講題是《再論第三種人》。講演前夕,公木專門訪問了魯迅先生,親耳聆聽了他關於文藝和政治問題的許多談話,很快寫出了一篇題為《魯迅先生訪問記》的紀實散文。

公木是盧溝橋事變後奔向陝北的。在西安八路軍辦事處,林伯渠同誌熱情地接待了他。林伯渠希望他到延安去教書,他卻想當兵,到抗戰前線去。這樣他就到了山西晉綏軍區,在那裏的戰地總動員會當《動員》雜誌的編輯,後又到敵後遊擊隊當宣傳股長。

1938年8月,公木和另一個同誌護送幾個孕婦戰士回後方,西渡黃河到延安。先在延安抗大學習了四個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學習期間,經常寫點詩歌,發表在當時蕭三主編的《大眾文藝》上。

就是在延安,公木寫下了著名的《八路軍進行曲》:

向前,向前,向前

我們的隊伍向太陽,

腳踏著祖國的大地,

背負著民族的希望……

每當聽到這首響徹大江南北、曆久不衰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我都感到熱血沸騰。我懷著神秘的渴望,聆聽公木講述了這支威武雄壯的軍歌誕生的前前後後……

那是中華民族生存與死亡大搏鬥的年代,是抗日烽火遍地燃燒、革命隊伍迅速壯大的年代。和公木在一個科工作的鄭律成,生於朝鮮南部全羅南道光州,1933年隨親人到中國南京參加朝鮮革命組織“義烈團”,同時堅持學習鋼琴、小提琴和聲樂。抗戰爆發後,鄭律成在上海大眾電影戲劇讀者會第五隊進行抗日宣傳活動,寫出了他的處女作《戰鬥婦女歌》。1937年他從南京來到延安,時年21歲,擔任音樂教員。

一個詩人公木,一個作曲家:鄭律成,都不足30歲。年輕的人,火熱的心,他們的合作是必然的。

最初是公木寫了一首詩:《子夜崗兵歌》,鄭律成看到後,沒有和公木打招呼,就把曲子譜出來了;接著又譜了長詩:《寄嵐謠》,因為太長,沒有傳開。鄭律成對公木說:“你寫的東西好譜,今後我們多合作。”說這話不久,光未然(張光年)和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問世了,張光年從國統區來到延安,住在招待所,招待所離抗大政治部很近,抗大文工團的呂班陪同公木去看張光年。這時,公木才知道張光年就是大名久聞的光未然!鄭律成對公木說廣我們也寫個大合唱一八路軍大合唱!”

1937年7月,抗大總校搬遷到太行軍區去,羅瑞卿副校長率隊走了,留下一部分同誌籌辦抗大第二分校,暫空一兩個月。這使公木有了充分的寫作時間。不到十天,他就在窯洞裏寫出了八首歌詞:《八路軍軍歌》、《八路軍進行曲》、《騎兵歌》、《炮兵歌》、《八路軍與新四軍》……鄭律成對這些歌詞很是滿意。當時條件差,沒有風琴,更不要說鋼琴了;鄭律成就在寶塔山下的土坡上,邊哼邊寫,很快就寫出了初稿。之後,鄭律成調到魯藝音樂部當教員,公木留在三分校,兩人相距很近。音樂係有個風琴,鄭律成在那裏最後完成了大合唱的創作,由魯藝油印了一本,魯藝音樂工作團先唱起來了;隨後,在延安的各機關也唱起來了。1940年夏,總政宣傳部部長蕭向榮找公木和鄭律成談話,鼓勵他們多寫部隊歌曲。總政把《八路軍進行曲》和《八路軍軍歌》發表在《八路軍》雜誌是。其餘的幾首歌,也印了各種各樣的油印本,廣泛地傳唱開了。

個當時的歌詞與後來是不一樣的,公木的原詞是:

向前,向前,向前!

我們的隊伍向太陽。

腳踏著祖國的大地,

背負著民族的希望,

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我們是善戰的前衛,

我們是民眾的武裝。

從不畏懼,

絕不屈服,

永遠抵抗,

直到把日寇逐出國境,

自由的旗幟高高飄揚。

聽,風在呼嘯軍號響,

聽,抗戰歌聲多嘹亮!

同誌們整齊步伐奔向解放的戰場,

同誌們整齊步伐奔去敵人的後方。

向前向前,

我們的隊伍向太陽,

向華北的原野,

向塞外的山岡。

抗戰結束後,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這首歌詞做了些調整,重要的如“直到把日寇逐出國境”改成“直到把反動派消滅幹淨”,“向華北的原野,向塞外的山岡”,改成“向最後的勝利,向全國的解放”!

解放戰爭期間,公木到東北,在半年時間內,從沈陽轉移到本溪,轉移到丹東,轉移到通化,轉移到吉林,轉移到長春,最後經過哈爾濱,轉移到佳木斯,籌辦東北大學。這裏那裏,到處聽到部隊在唱“向前,向前,向前一我們的隊伍向太陽……”原來這支歌已經由《八路軍進行曲》改稱為《解放軍進行曲》。

向前,向前,向前,

我們的隊伍向太陽,

腳踏著祖國的大地,

背負著民族的希望……

公木離開這個世界以後,他寫下的軍歌,仍繼續在軍營,在邊防,在蒼茫山水間高唱,並且將長久地回響在祖國的天空、大地和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