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周多了吧,晚飯約一小時後,還是習慣性地來到前涼台上,瞭望窗外天氣的狀況。近來,樓下路旁的燈光,像是隔了一層毛玻璃,亦如同霧裏看花一樣。雖說曲徑、假山、樹木掩映其間,尤顯出幾分虛幻浪漫的情致,但偶或瞥見樓下走過的人們,帶著口罩疾行遠去的背影,也就一同帶走了我出門散步的心情。
好像前段時間就曾經感慨過,大約半年了吧,每晚電視節目中的娛樂信息,從中央到地方乏味的讓人開始厭惡了。像日常喜愛看得探險、考古、古玩、字畫等類似癖好閑情或者遊山玩水或者動物世界等等欄目,基本都是在“炒冷飯”,或直說就是老舊片子不斷回放;而在影視屏幕中,凡是殺鬼子、抗戰或國共諜戰片子,基本上己經雷同了古裝、武俠和一切曆史性演義劇目,不過就是導演和演員們在這裏哪兒自娛自樂地“燒錢”玩而已;至於城市或農村題材的情節劇,說實話連俺家老娘都看明白了,說是:“還不如聽收音機裏的‘夜話’,不光是省錢,起碼還有點真事。”
眼瞧著一晚上一晚上的看著新聞就睡著了!而今又不到供暖的時間,北屋電腦前坐不上一會兒,立刻出現腰酸、背痛、淌鼻水!所以,此階段能夠做的也就剩下洗吧洗吧進被窩看書或刷微信了。
近來,翻閱錢穆先生《先秦諸子係年》(商務印書館2002北京版)和清代馬驌《繹史》(見於《二十五別史》齊魯書社版)。為什麼看這兩本書呢?因為這兩本書上分別有上古三代和先秦諸子等人物及其時代的大致時間列表。那麼,又為什麼要看這些列表呢?這就是涉及每晚我散步時經常遇到的一些尷尬問題了。
我和妻子是同一所大學的校友,盡管一起實習一起畢業,但卻既不同級也不是一個專業。所謂近墨者黑吧,一起生活了二十五六年,期間,她自己閑暇中也樂意翻閱文學名著,尤其獲諾貝爾文學獎者的作品,但凡家裏有的她必看,在書店裏遇到了也會買。然而,凡是她看過的作品或她正在讀的書本,從中引出來的話題,每每讓我搜腸刮肚也不一定能夠解釋清楚或解釋的彼此都明明白白。為什麼呢?因為,但凡一本書,從作者國籍、國家地理、曆史背景到作品內容、形式及其社會意義,甚至為什麼會贏得社會好評、為啥會獲得各種嘉獎,她都是一個問題接著另一個問題……真的是:由點到麵,由麵到立體,由立體再到結構,再由結構回到另一個麵和點上……好在,也隻是在每晚散步一小時過程中,我倆才談論這些疑惑和孤寂!否則的話,遇到一起便是這樣的情況,非把我逼瘋了不可。
妻子經常感慨的一些話,活到今天回頭一看還是非常有道理的。她常說:“初高中時,全部心思都用在“數、理、化”上麵,曆史和地理就沒有認真對待過。走上社會才發現,地理、曆史知識近乎一竅不通,別說看電影、讀書,就是平時遇到別人談論這方麵的事情,都不敢插話……”
毋庸諱言。事實上,國內恢複高考以來,女生上大學的比率應該是非常高的。但恰恰在這些大專以上學曆的女生中,能夠常識性地理清曆史或/和地理脈絡的究竟占何樣比例呢?而這裏麵的問題,不單是教育改革必須要去正視,並且也是國家教育究竟應該如何發展的目的和方向所在吧。
受上麵兩本書中列表的啟發,近兩日借助網絡搜索,僅就自己熟悉和關注的近三百年來一些國內外著述名家的生平年代,作了一個簡表。雖不全麵,但自覺得如此列表,不僅有利於平素的讀書思考,尤其方便解答一些經常單憑記憶無法說清晰的背景知識性問題。
於是乎,借助此表抒發上述感慨,也緩解一下自我鬱悶的情緒。待到霧霾散去時,不怕被問得啞口無語了。
(2014年10月30日草)
附:世界近三百年著述名家一覽表(待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