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3章 “同學聚會”那點事(1 / 1)

關於大學同學相識三十年的聚會,始作俑者是誰?不管泛指或就事論事,確實都不是十分明確的。單就我們這一個班而言,此次聚會不在母校所在地青島而定在了濟南,確實和我自己有很大關係。也正因為如此吧,有同學開玩笑地留言:“被人叫班長、老板特舒服是吧?”“我就不明白你怎麼這麼熱心忽悠這事?”而有的雖然沒有明說,也一定暗自嘀咕:“這小子一定混得不錯啊,都什麼年齡了還喜歡鼓搗這事!”

其實,論在大學經曆,也就是入學後當了不到兩年的班長,還是在班級民主選舉中落選了。論學習成績,五年大學始終一塌糊塗。而畢業至於今,論學曆、論職稱、論職務級別、論單位性質和社會影響力,甚至論老婆、孩子或家庭背景等等,我自己都沒有什麼可以去招搖或炫耀的東西。但是,自畢業十年之後,凡涉及大學背景的聚會,隻要我能夠參與的,從來就沒有推辭過。究竟為何如此?公開的理由:一是濟南作為省會城市,的確多年來,同學來來往往一直沒有斷絕過;二是近十多年來,我自己工作性質緣故,尤其省內的地市縣區,在經常的出差中,每到一處總愛聯係當地同學見個麵,所以也總想找機會給予答謝。其實,於這樣公開的理由之下,我真實的目的和意向,卻試圖利用一切可能的機緣去了解社會、深入生活、認識自己而已。

有言:“三貧三富不到老,十年興敗多少人。”

俗語:“生活處處有學問。”

所謂:“世事通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子曰:“十五誌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一人一世,一切成敗得失恩怨,誰都難免遇到。至於生平所遇及其跌宕起伏的性質和程度如何,原本就是見仁見智罷了。單就心理承受能力和是否擁有健康心態而言,無論青春年少、風華正茂或垂垂老矣,唯有勇於敞開心扉、敢於麵對生活,而不是封閉自我於患得患失以往真假實虛的經曆,才堪稱像一個正常人一樣子的活著。

多年來,同級的同學也不乏讚歎:“你們班的同學真團結,每次還能一起活動。”是的,大約從畢業十年後,每次班級性質的聚會,班裏的活躍分子一起定了個規矩,就是所有花費大體籌劃一番,無論各自經濟情況如何,每人都一樣繳費,主要用於住宿和聚餐,期間若有活動一般都有當地同學負擔。每次聚會後,一般都是有結餘,再由專人負責結算,留作下次活動的經費。如此模式聚會,我們運轉也有廿年了吧。所以,班裏每次聚會,參加者均能過半。

關於同學聚會的事情,社會上雖然奇談怪論一直沒有斷過,但這種活動卻依然方興未艾著。其實,僅一句“凡存在的必有其合理性”已足以說明問題,也就無須再去思辨或爭論,這一司空見慣的生活現象,其存在的原因或有何意義了吧。

(2014年10月草擬於大學同學三十年相聚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