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題:認知、敬畏和自律
大學同學相識三十年聚會,各路人員往返之間不過三天,而真正能夠坐下來交流的時光,也就是一頓飯的功夫。作為曾經朝夕相處的一群人,從相識到十年、二十年和三十年麵見,僅從直覺感受上,若說始終不變的應是“人心不古”“個性依然”;但要說最大的變化,以我個人看法,也就是逐漸“老成穩重”並“隨和”而“坦然”了。
自改革開放以來,尤其九十年代“市場化”大步推進以後,國內醫療行業的變化,無論未來曆史將如何評判,單就這一行當內部人員、設備、環境和社會形象轉變之巨大,堪稱“觸目驚心”!若直言“差強人意”“混亂無序”也一點不為過。又因為醫療行業不僅是知識分子成堆、科技含量頗高,而且還是一個最貼近國情民生的十分特殊的服務性群體。所以,近二十年來,發生在醫藥行當裏麵的矛盾現象和問題,可能要比煤炭、傳媒、電信、教育、“公檢法”或泛稱“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中類似服務性部門者,更能凸顯一個國家社會“時俗良心”“道德智慧”的風貌和水準。
毋庸置疑,中國人的聰明才智不僅僅體現在其膚色、毛發、骨盆和壽命上,關鍵在於其大腦裏麵至今也弄不清楚是什麼決定的天賦靈性和後天一旦讀習中文漢字即刻會誘發出的才幹和心計。
大約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國內家庭電話還沒有全麵普及,但在大中城市內卻掀起了路邊設立投幣公共電話的風範。那時候,凡在我所熟知的青島、煙台和濟南市區,雖都曾親眼見到過雷同國外影視屏幕中一樣的路邊電話亭,但嚐試了幾次,那便民設施卻沒有一次讓我打通過電話。所以,也就三五年的功夫,那些都曾是嶄新的公共設施,不是破爛零落,也就是不明不白地消失了。而那一時間段,也正是國內“出國熱”的又一個峰值期。那年頭,若誰敢自稱是“海歸派”,並宣稱要在國內創業,一般會遭到白眼或嘲笑。當時,一個朋友回國探親,也不清楚是其親眼所見還是耳聞途說,反正講到了一大堆華人在國外創業的奇才異能。其中有一件,就是華人在國外為了能夠即打電話又不花錢,就把硬幣鑽孔後掛上線,反複盜用路旁投幣電話的故事。此事多年後,我曾經想向那位朋友求證落實,但他自己也忘了是否曾經說過這件事了。
之所以在同學聚會之聯想的“認知、敬畏和自律”的標題下,扯落上麵的事情。一是:慨歎國人無論在哪裏都擁有極強的“為我所用”和“無視公德”的“聰明”勁頭;二是:省醒和反思國內由來已久的市政工程建設中,即便浪費和腐敗現象就在民眾眼皮子底下,也不會有誰能夠有效地去關注、去質詢、去要求公告或去追查責任人的種種事實;三是:眼下國外來的同學,從上次還在感慨國內手機更新之快、費用之高,而到今天麵對國內畸形消費或就是腐敗、浮誇和浪費的行為理念,卻仿若視而不見且無語了。
“貪汙、浪費是極大的犯罪!”這一口號和標語,曾經深刻在六七十年代大人和孩子的心坎上。改革開放至於今,社會主流是否擺脫了“狗熊掰棒子”樣子的陋習、毛病和笑柄?是否隻是在“今天永遠先進和正確而未來總是充滿理想和光明”的自欺欺人之中,滿足於“得過且過”遲滯般的“進步”?
在我們極其普通且流俗的同學聚會中,也不乏來自各地各層次個性自我對眼下國內形式的樂觀或雀躍,但我自己確乎還是如同三十年前一樣,在個別的交流之中,不乏歎息和顧慮,甚至見機行事地規勸大家勿忘“學生本色”和“知識分子身份”,堅守本次聚會中起碼統一和明確了的“腦袋決定屁股”的不二法門,去做人,去做事,去麵對現實和未來吧。
(2014年11月4日星期二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