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7章 工作經曆之一瞥(1 / 2)

五年醫學院教育和生活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無論陽曆還是陰曆上算起,此刻年過半百已是名副其實了。盡管說不清楚“大學同學相識三十年聚會”由誰倡議,但由年初籌備到一周前在濟南結束,確實凝結了我許多想法和情懷。也就在這次聚會前後,僅我自己也曾經反複沉思“究竟為何熱衷這次聚會?”“真的像自己表白的那樣因懷舊、傷感衰老嗎?”

聚會後一周多時間裏,國內外同學們通過微信感慨三十年後彼此的變化,特別是尚有人開始計劃且積極報名五年後可能到國外相聚的熱情姿態,讓我欣慰之餘,愈發浮想聯翩起來。

1989年7月在青島黃台路禮堂的畢業典禮上,原本以為在會後同學之間可能通報一聲彼此分配的去向。然而,隨著曲終會散,拿到畢業報到證的左鄰右舍,即刻人去樓空,不見了蹤影。

我自己因為父親的關係,從名額計劃到具體單位都事先敲定,僅為了當時女友(現妻子)分配上的意外差錯,而耽擱了一周時間,隨後便報到上班了。

國內凡服從分配的八九屆大學畢業生,都是帶著“帽子”進入工作單位的。以往新職工三天的崗前教育培訓,從我們開始便改成了十天或七天。在最後一日院領導要求暢談各自認識時,一段沉默後,我主動表態並說明了自身經曆和感受。事後,一同分配來的同事,悄悄問我:“你當班幹部是吧?真敢說!”

工作後不到半年的時間裏,有兩件事情至今還是我經常和新來的畢業生或同事們笑談的話題。一是當時七八級的師姐(九十年代初離職去了加拿大),她說:“是不是給你們講服務宗旨、提高醫療技術、專業分科和未來規劃啊?我們來時就這一套,現在還是老樣子……”;另一位是離休的老同誌,每周一次來病區裏查房。從他身上我學到了一些在戰爭年代“土法上馬”樣式的急救醫療措施,其經驗雖不符合醫療常規,卻都是極其有效的救命辦法。他曾經親口對我說:“年輕人參加工作,先要把棱角磨圓了,然後掉進油缸裏,變得又圓又滑後,就成老同誌了。”

大約在九十年代中後期,周圍的同學和同事陸續離職走向醫療藥品、器械或社會保險等行業。當時一位一同進單位的其他院校同事,辭職前和我麵談。他直言不諱地衝我說:“在這個單位裏,你頂多幹到科主任,即掙不到錢也沒有社會地位。你覺得還有意思嗎?”

剛邁進二十一世紀門檻,我稀裏糊塗地被從內科普通主治醫師調入醫院行政科室任副職。院領導找我談話中,隻提出了一個要求:“配合好科主任工作,個人的任何建議和想法到一年以後再說……”新崗位工作一周後,我的一個二十歲出頭即幹行政領導且已享受副廳級待遇的朋友,見麵就問我有何感受。我隨口說道:“副科想幹正科,正科想進副處,副處想到正處……”的確,從事行政工作一年後直到當上科主任,我也沒有再去談醫院建設性的個人計劃或建議,僅是“計劃不如變化快”地應急處理著從不間斷的日常事物,也由此變得心浮氣躁、得過且過,轉而忙裏偷閑地鼓搗起了“網絡書寫”。

十年醫院行政管理和近五年省內特殊業務負責的工作經曆,並沒有根本改變我由學生時期形成的一些生活觀念和性格情調。大約一年前,雖不全是個人願望,但確實在自我抉擇下,離開了原來的工作環境和崗位,回到了臨床一線中。麵對明顯不思進取的工作軌跡,除了我妻子和個別朋友外,連我父母都顯然沒能接受我的處境。母親見我不再像過去一天兩頓飯基本不在家裏並且不再頻繁出差,而變得一天天特別規律地進出家門時,經常看著我的臉色勸我:“這麼好的菜,你喝點酒吧。”而我的一位工人老大哥,更是有事沒事到我十分僻靜的新崗位上,近似棒喝地罵道:“你傻X嗎?錢多了咬手嗎?有錢買啥吃不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