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8章 讀“自傳”興趣及其他(1 / 2)

閑暇書寫,偶涉及“文如其人”話題。而在這一話題之下,不知別人如何感受,在我自己則是誠惶誠恐,私下裏雖與朋友偶或觸及和言論,但在書麵上盡可能回避,一般都不會暢所欲言、率性感慨,即便有過就事論事,也僅是掀開事實一角,任由觀眾或讀者去感受和評說而已。之所以有這樣一種姿態和心理,不得不說根源於學生時期如饑似渴而又囫圇吞棗地泛泛讀書期間的一份直察和驚覺。那麼,這樣一種擔心並後怕的覺悟究竟因何而來呢?

自初、高中喜好讀閑書以來,一直比較專注古今中外的名家傳記,而這其中更偏愛“真正的《自傳》”。之所以特別表明“真正的《自傳》”,因為在今天,凡國內出版的“自傳”性作品,雖沒有確鑿統計,但自覺外國人者遠多於國人。而這裏麵外國人的作品,一般都是翻譯或轉譯而來,真正是作者的母語原作,且不言能否看懂,在國內一般也不容易找得到。所以,在找尋“真正的《自傳》”的欲望趨勢下,在走出校園之前,凡能夠叫出名字來的人物,尤其屬於華夏人種的,不管是否標題“自傳”,隻要是個性化的讀書心得、閑暇隨筆或日記、采風、筆錄、偶拾、隨訪等等。總之,隻要不是成名成家之名著,反而令我更加願意用心研讀;其目的就是臆想從中探尋某一人物之所以成才做人及其被社會議論的根由和原委。正是如此讀書自學中,涉及到“文人”的悲哀,或麵對文人騷客常有的悲催命運,最讓我始終不能釋然忘懷的,大概經常有這樣三個方麵的困惑和難題。

一、作為生於新中國、長在紅旗下的一代人,隻要喜歡讀書,尤其是沾染上“文學愛好者”“文學青年”“憤青”習氣者,都難免會有“魯迅文學”的熏陶和情節。然而,恰恰在魯迅文學的讀習中,如果讀得進去,而又能走出來,且還能夠從華夏文明和世界文學角度上去審視魯迅先生其人其書時,這樣的讀書思學者都不難發現,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社會脊梁”認知、“韌”的精神和“直麵慘淡人生”之態度,如果不敢說完全等同於叔本華、尼采式源自希臘、古羅馬文化體係的超人理念和悲劇美學的話,一般也會由衷讚歎魯迅先生揭示了人類有史以來社會進步及其文化發展上的本質和真相,尤其針於華夏人文社會中“欺瞞”“蒙騙”“欺人”“自欺”的痼疾和流毒,切實給予了前所未有的極端剖析和鞭撻。無論未來將會有多少閑言碎語,或直言或暗示魯迅先生偏執的個性、譏嘲的口吻和尖刻的筆觸,伴隨中國民眾和漢文明全球化普及與深入,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們去認同和評價魯迅先生作為中國乃至世界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時代巨子的地位和風範。然而,也就是在這樣一位偉人的雜文中,卻散發出了“人怕出名豬怕壯”“人言可畏”“眾口鑠金”的感慨和喟歎。如此的歎息聲音,在其像是飯後茶餘、街頭巷尾之凡夫俗子、姑婆嬸嫂般的雜咀稗說之表象下,卻有著值得每一位意欲“行文立言”者,應該去正視和敬畏的因果。

二、“貪生怕死、趨利避害、益壽延年”則為人性常態,也是人類走向社會化、文明化的自然願望和美好追求。時下,網絡上常看到“不作死不會死”或“不作死不早死”的現象和事實,以及亙古至今,糾結在“思難行易”或“思易行難”上的思辨和故事。其中所透漏出來的,應是“人生苦短”的芸芸眾生,在急切探究並努力實現自我願望或社會理想征途上的形影和痕跡。又是在這樣的形影和痕跡中,有一個號稱“思想家”“文學家”“作家”的群落,在他們給予人類極大地超越了動物本能的快樂和滿足之後,也被人類社會動態地去頌揚、傳承和敬奉。然而,人們在這期間還會驚奇地發現,就在流傳下來的每一首優美文明旋律的上麵,曆曆在目的不都是榮耀和光環,更多的卻是人文創作者或隱姓埋名、不知行蹤或就是窮困潦倒、被遭殘害或張狂瘋癲等等所導致的短命、早亡或言“夭折”換來的血淚符號。就是這樣一類堪稱人類佼佼者們,為什麼他們敏感的靈性、溫情的目光和銳利的思想卻無法擺脫“流星”般的宿命?人世間諸如此類的楷模和榜樣究竟讓世人應該去歡喜還是悲痛?!

三、在華夏文明的道德文化裏麵,有一個話題雖然“時隱時現”著,卻從沒有“消停”過。至於這一話題/口實,在其他行當裏“是非、功過、得失”情狀權且不論,僅針對人文藝術領域而言,所謂“文人無德”“醇酒婦人”則向來為國人所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