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4章 《話說其人其書》之【結束語】(1 / 1)

《話說其人其書》涵蓋了我自己大約三十年之間閑暇讀書的心得體會。這一輯本在分卷思路上,基本按照第一卷針對已過世的國內名人名著;第二卷是讀過的並有記錄的國外名人名作之讀後感;第三卷為當代國內名家名作以及日常生活中對於傳媒上時尚或流行作品的欣賞;第四卷主要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體驗。

當初大眾化網絡論壇尚未出現之前,在我參加工作之後大約每過了五到十年之際,都會回頭整理一下自己平時隨手寫下的文字,而在那時候曾經結集成冊的卻隻有大學畢業後最初三五年間的數十篇文章,並冠名《穎悟集》,但後來在網絡上張貼時改成《自言自語》了。

在家庭網絡還沒有進入尋常百姓家的大約千禧年前後,我曾經在地方報紙上有過幾篇遊記體裁的文章連載,但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時,我才真正體會到了能夠在報刊上發表文字,確確實實是太難太難了!那麼其中真正的“難處”在哪裏呢?以我個人的觀點,在國內傳媒行業中最讓文學寫作者尤其難堪或說讓書寫者內心裏特別不是滋味的,並非在於個性創作的作品能否發表或稿費的多少,而是刊出的東西通常都會變得支離破碎和幹癟乏味,尤其是寫作者自以為得意的一些景觀描寫、感情抒發和深刻感慨,經常是被大段大段地刪除掉了。其實,對於那些被刪除的部分,無須多高的智商,也會明白那些編輯們之所以操刀動手的苦心和用意。到此,或許有人想進一步問:“國內那些編輯或說是傳媒體係的管理者,他們如出一轍的一些做派究竟是出於良善理性抑或懦弱保全還是瀆職卸責呢?”其實,針對這裏麵的原因、理由和所以然者一點都不複雜,甚至簡單到就是凡權勢階層中有職位的人都會特別謹慎尤其擔心會從自己手裏流出去“犯禁、違規、違紀”的東西,也是顧忌由此而去承擔崗位責任或有被撤職、丟飯碗或掉腦袋的風險。

事實上,由清朝之前的封建時代到民國38年的坎坷曆程以至於新中國以後,華夏大地上從來就沒有間斷過大張旗鼓地痛斥並懲治類似“鮮廉寡恥”“貪贓枉法”“徇私舞弊”“瀆職塞責”等禍國殃民的人物和案件。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也隻有到了當下這個甲午年前後,中國的老百姓才像是突然之間看清楚了近二三十年來國內所謂的“腐敗”現象竟然嚴重到了何等地步。然而,即便就是在當前的嚴峻形勢下,是否有人會真正關心並敢於公開表示如下的質疑:

就在我們大部分人都生活過的前二三十年裏麵,難道全國人民皆陶醉了或都沉睡不醒了還是全部失明耳聾了呢?為什麼就沒有誰站出來“呐喊”一聲或“警示”一下。一方麵讓國家和民眾少受點損失;另一方麵也讓那些於判刑或槍決時仍在痛哭流涕並自以為也是“受害者”的人們,能夠早點醒悟了不是更好嗎。

此刻,就在提出上述質疑之際,如能有更多的人,開始起步去反思上麵的話語;如能有更多的人,能夠去考慮到如此人口眾多的中國何以讓“改革開放”變成這等模樣;如能有更多的人,開始要求從周圍的報紙、刊物和書籍上,能夠讀到、見到和思考的不再是億萬人群起同仇敵愾並口徑一致樣的是非對錯,而是對紛繁世界、客觀事實的全方位、多角度上的質疑和思辨。那麼,我們華夏民族殷切地期盼和憧憬的“振興中華”之夢想,才有可能真實地呈現在世人麵前,而不會再變成了一個個幻想和泡影。

就上麵的一段感慨文字,或許有人會以為和《話說其人其書》毫無聯係。其實,隻要大致讀過該文章輯本的人們,通過這個篇幅不長的“結束語”,能夠進一步明了本書中一篇篇頗顯隨意甚至像在刻薄、挑剔名人名著的字詞話語之間,確實承載著我本人對於民族和國家的人文事業之未來,所傾注的激情、熱血和希望。

有言道: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最後,希望每一讀者都能從《話說其人其書》一書中得到點滴啟發和收獲,也期盼會有更多的人去讀書,去讀好書,而且不單是讀懂書裏麵的文字,還要讀懂書本後麵寫文字的那個人。

(全文完。2014年12月18日星期四夜於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