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有誌男激揚文字 無冕夢初曆風雨 (1)(1 / 3)

“嘟……”火車發出一聲長嘯,速度逐漸放緩,列車員甜美的聲音響了起來:“旅客朋友們,前方到達良豐車站,停車10分鍾。請要下車的朋友做好準備。”

李向澤放下手中的書,抬起頭來,將有些發酸的脖子扭了扭,順手揉了揉眼睛。隨後從座位上站起來,伸了一個30度的懶腰。

兩個小時埋頭苦讀的辛苦,似乎在這一刻化為烏有。

從車窗向外看,一棟棟的大樓挺拔直立,一條條的街道寬敞平整,一排排的路燈發出淡紅色的光芒,將城市的夜空點綴得分外美麗。暮色蒼茫中的良豐靜謐而安詳,猶如一個體態豐盈、性格溫和的少婦。良豐近幾年工商業方麵頗有建樹。“良豐宇通”號稱亞洲規模最大的客車生產企業,“良豐日產”業已達到年產10萬輛商務汽車的能力。家樂福、沃爾瑪、易初蓮花、上海百聯、國美家電等國內外知名零售公司,均在良豐安營紮寨,給這座城市的商貿增添了不少的活力。著名財經期刊《吆喝》就誕生在良豐,發行量高達40餘萬份。不少業內人士都說,適合辦財經期刊的隻有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吆喝》在良豐的成功無疑令這一觀點不攻自破。

“《吆喝》能夠做到的,我們一樣能夠做到。”在雜誌社,李向澤一直堅持這樣的理念。他所就職的《主流群》雜誌,是長江市的一本財經刊物,是長江市黨委機關報——《千鈞日報》報業集團的全資子刊。雜誌以企業中高層管理者、高校學者、政府管理經濟的官員為目標受眾。創刊兩年來,發行量一路上升,但到了20萬份的時候,就顯得有些後繼乏力了。顯然,雜誌遇到了發展的“瓶頸”。有人覺得雜誌應該加大經營力度,以廣告與發行為市場導向;有人認為應該繼續提升質量,創造精品期刊,以質取勝。李向澤支持後一種觀點。他認為,質量是雜誌的靈魂,倘若沒有了質量,雜誌也就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根本。要想在質量上有所超越,唯一的方法便是拿出優秀的策劃,做出精彩的選題。

“選題,嘿嘿。”李向澤此行的目的,正是準備去做一個大選題。前天,雜誌社總編賴天厚把他叫到辦公室,交給他一個任務:調查大漠市的牛星集團,挖出這家公司的內幕。

“這家公司肯定有問題!”賴天厚言之鑿鑿。

從賴天厚辦公室出來之後,李向澤馬上開始查找牛星集團的相關信息。資料顯示,牛星集團有限公司是大漠最大的民營企業,經營的項目涵蓋地產、醫藥、IT、化工、金融、零售等行業。旗下的牛星股份是一家A股上市公司。牛星集團董事長名叫皮順東,關於他的介紹並不多,寥寥一百餘字:

皮順東,男,牛星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1991年開始創業,1998年正立成立牛星公司。2002年,並購古城鋼鐵廠,此後,采取兼並、重組的方式,陸續介入醫藥、IT、化工、金融等行業。多次獲得“大漠市優秀民營企業家”、“大漠市青年標兵”等光榮稱號。是大漠市工商聯合會常務副會長。

至少在當時,還沒有看到任何關於牛星集團及皮順東的負麵報道。

看完資料,李向澤精神振奮。他知道這是一支選題中的“潛力股”,理由有兩點:一是牛星集團資產高達數百億,在大漠市乃至整個西北地區屈指可數,其關注程度之高毋庸置疑;二是截至目前沒有關於牛星集團真正有價值的新聞報道,清一色的正麵宣傳,全是溜須拍馬吹喇叭抬轎子的應景之作,這給選題的操作留下了巨大的空間。從事媒體工作10年,財經記者也當了7年之久,李向澤深深明白一個好選題對於新聞從業人員的重要意義。領導的賞識,讀者的追捧,同行的掌聲,一切都會隨之而來。

“如果畢業之初不是心高氣盛,這個機會恐怕早就來了。”李向澤這樣想,思緒飛回到10年前。

中原大學成立的時間雖然隻有短短50餘年,但其綜合實力卻已經排到了全國前十位。中原大學的理工專業非常強,每年的畢業生都供不應求,但文科專業卻相對較弱。這一局麵,隨著15年前平民校長易伯夫的上任而得以改變。這名機械專業出身的大學者,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在他的任期之內,經常請世界各地的知名學者到中原大學舉行人文講座。“文科生與理科生,手心手背都是肉。”“沒有人文素養的大學生,不能算一名合格的大學生。”這是易伯夫時刻掛在嘴邊的兩句話。有易老校長的重視,文管類的專業與理工專業在學校的地位便從此扯平。李向澤上學的那四年,正是中原大學人文運動最紅火的時候。他所就讀的新聞學院,集聚了長江市新聞教育界的“大腕”,徐潔老師便是其中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