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內功起源---養生(2 / 3)

排除練功方法不對之外,應是執念過重的易象。控製不住自己的氣上衝頭頂必須停止你用什麼方法?如果練功時再出現此類感覺將雙手交叉放於丹田感覺自己的丹田是一個能量場將頭頂之氣收於丹田內待不適感消退將丹田之氣再放出不過你還是別練了。

性命雙修養生功法,不同於其他養生功法,其他養生功法不分男女,而性命雙修養生功法不然。由於男女本身生理上的不同,故在功法上也有不同之處。以養生功法而論,男子有男擒白虎,女子有女斬赤龍。男子衰老有敲竹鬥龜,女子衰老有敲琴引鳳。男有閉陽關,女有回炁法。因其生理不同,其功法也就各異。以上所說的功法,在整個功法中,是比較高深一些的功法,也是曆代不輕易傳人的功法。現將龍門派性命雙修靜養功坤生(婦女)用的功法簡介如下。法訣盤膝坐,練靜功,全身內外要放鬆。閉目觀心守本命,回光返照意歸中。手掐子午除雜念,舌閉天池津自生。深細長勻調呼吸,心定念止是正功。坐到人我兩忘時,光在眼前空不空。下座拂麵熨雙睛,伸臂長腰氣血通。渾身上下搓一遍,揉完兩乳揉絳宮。持之以恒能駐顏,老人越活越年輕。道經雲:佛法未來,方外之學則有二焉:一日神仙,二日道家。仙即命也,陽也,道即性也、,陰也。諸史《藝文誌》所分二家,雖有未當,而判然不同,明白矣!性命雙修指身心全麵修煉。性指人內在的道,心性、思想、秉性、性格、精神等。命指人外在的道,身體、生命、能量、命運、物質等。性命雙修也就是指“神形兼修”、心身全麵修煉。黃老列莊、遠遊、參同契、悟真篇等書都有關於“性命雙修”的論述。《性命圭旨》說:“何謂之性?元始真如,一靈炯炯是也。何為之命?先天至精,一氣氤氳是也。”又說:“性之造化係乎心,命之造化係乎身。”陳攖寧大師說:“性即是吾人之靈覺,命即是吾人之生機。”可謂既深刻,又生動。人的生命實際上是兩個生命即精神生命和生理生命的雙重融合,人們通常說要身心健康,虧其一即殘缺不全。所以性命二字高度概括了人生的兩大要素。道教吸收了儒佛兩家的心性學說,又發揚了自家傳統的性功學說,遂形成性命雙修的修煉理論。由此,我們可以將性命雙修分為性功與命功兩種,性功是道教與儒、佛相通的地方,而命功則是道教獨有的傳統,不講命功,不是道教。陳攖寧大師認為,仙道貴生、樂生、重生、追求長生,所以它是生本主義,這正是道家仙學最具特色的地方。他認為性命相依,命為重。他用燈作比喻,燈油是命,燈光是性;有燈無油,燈必不能發光;徒有燈油而不能發光,則不能顯現油燈照明之用;修道之意在教人積足油量,並教以點燈之法,則人生必充滿光輝。道教提倡是“性”與“命”的統一既然命是指人的生命,性是指人的精神意識,那麼很顯然,對人的生存來說,兩個方麵都是不可缺少的,而人的存在實際上就是命與性的統一。一方麵,人必須以生命的存在為基礎,一旦沒有了生命,人就變成一具死屍,人也就隨之死亡;另一方麵,人也不能離開精神意識,沒有精神意識,人就變成一種純粹的生命存在,其生活最多像動物一樣,當然也談不上作為人的存在。而且人的生命和精神意識之間還存在著密切的聯係,它們互相依存、互相影響、互相作用,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在道教看來,作為人,不僅要有形氣所表現的生命,而且要有精神意識所表現的性,他是生命與精神意識即命與性的統一體,這就像人不僅要有形、氣、神,而且是形、氣、神的統一體一樣。[1]性命雙修的適用範圍道教關於性命雙修的理論,就其一般原則而言,既可以用於道教信眾,亦可用於世俗人群,既可以用於古代社會,又可以用於現代社會。從一定意義上說,非教徒和現代人更應該重視性命雙修,因為現代社會相當數量的人,性與命兩個方麵都出現嚴重的病態,如不加以解決,將危及人類的身心健康。心性生命即精神生命方麵的病態主要是缺乏信仰和理想,趨向功利實用和短期行為,生活日益淺薄化和狹隘化。形體生命即生理生命方麵的病態主要是環境惡化、不良嗜好以及過度享受造成生理損害、生命力脆弱和惡性疾病中。要解決這些問題固然要靠環境改善,同時也要靠人的主觀修煉,並且去改造環境。若多數人懂得並且去努力實踐性命雙修,人生與社會的健康化進程會大大加快。性命雙修的現實意義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同時並重。不但要追求強壯體魄,也要追求健全的心理素質,使精神生命和生理生命兩個方麵都得到活潑的發展,這才能有真正的幸福人生。《性命圭旨》的說法是:“神不離氣,氣不離神”、“性不離命,命不離性”。以生理變化心理,以心理變化生理。體弱多病者先從命功入手,煉精化氣,去病健身,然後心神安定,煉氣化神,煉神還虛,提高精神境界。心理脆弱或行為不良者,則先從性功入手,煉己築基,排除私心雜念,調整平衡,提高追求層次,開拓心胸情懷,然後配合服藥和煉氣,性能得到良好的效驗。性功與命功可以在不同時候有不同側重,但要互相帶動,共同長進。性命雙修要循序漸進,由低到高,由淺入深。內丹家有“初關、中關、上關”之說,有“得竅、煉己、和合、得藥、脫胎”之說,有“先攝心修性,次煉化精氣修命,最後粉碎虛空”之說,要不出初級、中級、高級三大階段,次弟而上,不可躐等。無論心靈的淨化、境界的提升,還是氣血的調適、體質的強化,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勤學苦練,長期堅持,不斷體悟和反省,才能漸入佳境。當然漸中有頓,這是自然得來,不可強求。性命雙修修習的方法由於人的存在既離不開性也離不開命,是性與命的統一體,所以養生修[2-3]道惟有性命雙修方能建功;否則,隻修性則命不能保,隻修命則性無以存,都不能達到性命常存、得道成仙的目的。所以養生修道必須遵循性命雙修的原則。性命雙修是一個綜合的修習過程。它至少包括以下幾項活動:理性認識活動,讀書、請教、反省,對於自己的狀態和追求的人生目標,有一個清醒認識。道德修養活動,樹立遠大思想,協調人際關係,增強仁愛之心。形體鍛煉活動,包括治病、氣軾、運動、營養及良好的生活方式、作息製度等,不必求難貪高,隻求簡便易行,適合自己。社會實踐活動,內丹家強調“內外雙修”、“功行兩全”,不僅要修性功、命功,還要利物濟生、苦己利人、參與社會、積累功德,使性命雙修在社會生活中見到實效。以上幾項活動事實還是結合在一起,彼此穿插進行的,不可機械分割。作為教外之士,很難理解和體會內丹家的具有宗教神秘性的高級修習狀態,但一般人仍然可以從性命雙修的理論中吸收做人、做事和健身的生命智慧,使人生變得更健康、更美好。不同養生流派對“性”“命”的理解及對兩者的關係的認識不盡相同,但大多數認為性命一體,神形相依,主張“性命雙修”,即精神與形體同時修煉,隻有形與神俱,才能延年益壽。性命一詞,原指“人性”和“天命”,是性與命的統一。後來,人們賦予它新的內涵,即指修性與養命、“性功”與“命功”的有機結合。在修養順序上,有的主張“先性後命”,也有主張“先命後性”。其修養原則為“性為主導,命為基礎”,以靜為主,以動為輔,性命合一。其方法,以靜養神,以動養形:即以靜坐、行氣、存神、誦經養神;以導引、按摩、散步、登涉養形。其根本宗旨,是以調動人體精、氣、神的運化、聚合,達到形神永固、身心兩健。性命雙修成為人們養生保健、延年益壽的指導思想和方法論原則,其哲學基礎是唯物辯證不“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原理。先天炁”在諸家修煉經典中稱謂眾多,常用名詞列舉如下:儒家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