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紅樓夢》之美學上之精神1 (2)(1 / 3)

在王國維的例子裏,《桃花扇》和《南桃花扇》則是另外一種關係。《桃花扇》是孔尚任的名作,寫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和秦淮名伎李香君的故事。侯方域是清流人物的代表,大反派阮大铖很想拉攏他,於是在得知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戀愛之後,派人送上了豐厚的妝奩。但清濁不兩立,李香君堅決把妝奩退了回去,徹底和阮大铖翻了臉。後來政局變幻,阮大铖得了勢,逼走了侯方域,又強迫李香君嫁給他人。李香君抵死不從,撞頭而欲自盡,鮮血迸濺在一把折扇之上。後來侯方域的朋友楊龍友在這把折扇上略作點染,畫出了一樹桃花,是為桃花扇。後來明清易代,國破家亡,重逢之後的侯方域和李香君經張道士的點化,雙雙入道而去。

孔尚任創作《桃花扇》,是飽含了亡國之痛的,正所謂“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但習慣於鴛鴦蝴蝶的觀眾們仍是難以接受這個鴛鴦蝴蝶雙雙入道的結局,於是才有清代顧彩《南桃花扇》這樣的續作,改掉了原作的結局,安排侯方域和李香君終成眷屬,“從此王子和公主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孔尚任看過這部《南桃花扇》,非常不滿,但畢竟拗不過觀眾的喜好,隻能徒歎奈何了。

至於《紅樓夢》的續作,那就太多太多了,不但寶玉和黛玉終成眷屬,甚至還有對新婚之夜溫柔旖旎的描寫,隻有被王國維認為是“反對《紅樓夢》”的《兒女英雄傳》比較特別。

《兒女英雄傳》可以說是最早的金庸體,內容是瓊瑤加武打,結局是男主角安驥一並娶了俠女何玉鳳和民女張金鳳,“從此王子和公主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這部書也叫《金玉緣》,大家看到這個題目一定會想起《紅樓夢》裏的“都道是金玉良緣,俺隻念木石前盟”,前者是世俗世界裏的寶釵、寶玉的結合,後者是夢幻世界裏黛玉、寶玉的結合,而《金玉緣》的立場也就可想而知了,安驥擁雙美也暗示著寶玉可以同時迎娶黛玉和寶釵,這實在是對寶玉之因緣的最現實主義的解決方式了。

正是在這樣的傳統之下,王國維才慨歎中國的文學作品具有厭世解脫之精神的隻有《桃花扇》與《紅樓夢》兩部。但就在這僅有的兩部之中也有真解脫與假解脫之分——《桃花扇》的解脫就是假解脫,我們看侯方域和李香君曆盡滄桑之變,從國家民族的苦難到個人家庭的苦難一一嚐遍,重逢之後本來也沒有生出什麼出世之想,隻張道士一句“當此地覆天翻,還戀情根欲種,豈不可笑”,又一句:“你看國在那裏,家在那裏,君在那裏,父在那裏,偏是這點花月情根,割它不斷嗎”,侯方域和李香君這才大徹大悟。

這樣的情節越想越不合情理,想侯方域奔波數千裏,冒著多少掉頭的風險,才終於和李香君重逢,李香君也是等過了多少的波瀾,險些被權貴擄走,又險些丟掉了性命,這才等來了侯方域,難道隻聽這張道士三言兩語就開悟了不成?

“笙歌西第留何客,煙雨南朝換幾家?”孔尚任寫作這部《桃花扇》,寫的是切膚之興亡,愛情故事隻是一個線索,最終要講的是大明“三百年之基業,隳於何人,敗於何事,消於何年,歇於何地” ?所以雖是戲曲,對曆史卻極盡信實之能事。孔尚任在《桃花扇凡例》裏寫道:“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確考時地,全無假借。至於兒女鍾情,賓客解嘲,雖稍有點染,亦非烏有子虛之比。”除此之外,他還專門創作了一篇《考據》,羅列了許多的文獻材料來說明自己戲劇中每一個場景、故事的真實背景。但既便如此,即便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故事本來就是真實發生的一段曆史,孔尚任寫到結局處卻不得不把曆史的結局改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