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了長者的話,主仆二人曉行夜宿向京城奔赴。一路上,書生每頓飯後食梨一枚,病情果然一天比一天見好,行至長安,病體康複。這時筐內尚剩下四枚好梨,書生也舍不得吃了,囑咐書童妥善保管好。
秋試日期到了,書生想起老人的話,信心十足地進了考場,結果中了頭名狀元。天子愛才,見董生英俊不凡,又將公主下嫁書生。洞房花燭之夜,董生命書童將剩下的四枚萊陽梨拿來與公主共同品嚐。雖然公主在宮中什麼稀珍佳果都嚐到了,但她覺得萊陽梨的滋味卻沒有一種果子能比得上,因此隻吃了兩枚,把剩下的兩枚,獻給皇上和皇後了。皇上皇後吃了之後,讚不絕口。皇帝說:“梨乃萬果之宗,此梨堪為梨中之優,美哉此梨!”皇後說:“真乃天生甘露,不可多得!”自此,萊陽梨便列為皇家貢品,名揚天下了。
董生衣錦還鄉之時,特地到五龍河畔尋找那位長者,哪知找遍了周圍所有的梨園,也沒有找到。當地人告訴他說,他見到的那長者是“梨仙老人”。這位新科狀元聽了,似有所悟,命人在那棵老梨樹下焚了三炷香,三拜九叩而去。
傳說董大人回京城時,還召見了那位太醫。王太醫認出董大人是當年的那位找他看病的書生之後,嚇得麵如死灰,六神出竅。董大人對他說:“你身為禦醫,醫術理應高人一籌,誰知你卻是個白吃皇糧的庸醫!”當即向皇帝奏了一本,革了王太醫的職。王太醫回鄉之後,潛心於萊陽梨入藥的研究,其後代幾世均為當地名醫。
3)庫爾勒香梨的傳說:庫爾勒香梨甜香沁人心脾,梨肉細嫩無渣,令人吃了還想再吃。它原產中國內地,據曆史學家考證,是當年漢朝張騫通西域時,由內地帶到新疆種植的。《大唐西域記》中也有記載,當唐玄奘在公元7世紀到西域取經時,便在庫爾勒和庫車一帶見到許多梨樹。相傳豬八戒所吃的人參果,便是這種香梨。
在新疆傳說中,它是由一位叫艾麗曼的美麗姑娘,在翻越了99座大山,去過99個地方,騎死99頭毛驢,引來99種梨樹之後才接種成功的,真是得來不易。
很久以前,古焉耆國國王在鐵門關建了一座美麗的行宮,並培植了一座果園,內有“酸梨”樹。一天,國王的女兒左赫拉做了一個夢,她夢見沙漠裏生長著一種“瀚海梨”,非常香甜。夢醒後,她非常想得到這種梨樹。國王張榜天下:“如果誰能找來公主左赫拉想要的梨樹,我就賞給他500個金幣!”一個大臣的兒子塔依爾早就迷上了貌美絕倫的左赫拉公主,心想這可是個好機會。為了找到梨樹,塔依爾冒險闖入了大沙漠。在沙漠中,塔依爾跋涉了很久,快要走不動時,一股香氣撲鼻而來。就這樣,塔依爾找到了公主左赫拉夢見的“瀚海梨”。
國王說:“塔依爾,你很能幹。現在你去領500個金幣吧!”
“尊敬的國王,”塔依爾卻說,“我不要金幣,讓我管理您的果園吧!我要親手把這些小梨樹栽活,讓它結出甜美的果實。”
公主左赫拉很關心這些小梨樹,她經常到果園裏幫助塔依爾給小梨樹澆水、鋤草、捉蟲子。隨著小梨樹的一天天長大,左赫拉和塔依爾的感情日益加深。最後,隨著梨子的成熟,他們倆的愛情也成熟了。
可是,不幸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原來,“瀚海梨”生長在瀚海(塔克拉瑪幹沙漠)中一個遊牧部落的領地內,此部落的酋長知道這件事後,非常惱怒。於是,酋長派人埋伏在鐵門關的峽穀裏,殺死了將要回家準備婚事的塔依爾,將屍首扔進了河裏。
公主左赫拉知道後,痛不欲生,決心以身殉情,毅然從鐵門關的河崖上跳了下去,不久,河裏騰空飛出一對孔雀,在天空中盤了一圈後向東南方飛走了。
左赫拉死後,國王就把她和塔依爾的遺物埋在鐵門關的山崖上,並將左赫拉殉情的那條河稱為孔雀河。焉耆國王南下殺死了那個酋長及部落裏的所有人。隨著此部落的滅亡,瀚海梨也在原產地消亡了。
古時還有傳說,吃梨的時候最好不要和其他人同時分一整個梨,因為梨正是左赫拉公主和塔依爾愛情的象征,“分梨”,分梨,“分離”,分離……
2.3.3長壽之果——桃
自古以來,桃始終被作為福壽吉祥的象征。在古典名著《西遊記》裏有關於食用蟠桃能夠長壽的精彩描寫。人們認為桃子是仙家的果實,吃了可以長壽,故桃又有仙桃、壽果的美稱。
(1)桃記
桃樹屬薔薇科果樹,生長遍及南北半球溫帶。樹形小到中等,很少高過6.5米,栽培的植株經修剪後通常高3~4米。葉亮綠色,披針形,葉尖細長;葉基部通常有腺體,用以分泌液體吸引螞蟻等昆蟲。花單生於葉腋,或2~3朵簇生在一個季節生長的枝條上的節上;基部呈短管狀,5個花瓣,常為粉紅色,偶有白色。果外部肉質、多汁,就是我們通常吃到的部分,它是由子房發育而成的;裏麵的硬質部分稱為核。子房原有2枚核珠,通常僅一枚受精並發育成種子,位於核內。因此,桃子都是一半稍大於另一半,兩半連合之處稍顯一縱向淺溝,這是核果的特征。果肉有白色、黃色或紅色。有的品種果核與果肉容易分離,叫離核型,有的則緊密相連稱黏核型。多數品種的桃成熟後,表麵有柔毛。果皮光滑的品種稱為油桃。桃中含水分約87%,熱量少於蘋果和梨。果肉黃色的品種富含維生素A。
桃可能起源於中國。早期栽種的是實生苗,因此變異多,質量不佳。19世紀末開始將優良品種的芽接到耐寒品係的實生砧木上,促進了大規模商品果園的發展。桃樹不能耐受嚴寒,溫度可能降至-15~-10℃的地方生長不好。多數品種要求一定的冬寒以促使其在每年的休眠期後突然生長發育。桃在各種類型土壤都生長良好,但在排水良好的沙質或礫質壤土中生長最好。
在果品資源中,桃以其果形美觀、肉質甜美被稱為“天下第一果”。人們常說鮮桃養人,主要是因桃子性味平和、營養價值高。桃中除了含有多種維生素和果酸以及鈣、磷等礦物質外,它的含鐵量也很大,為蘋果和梨的4~6倍。
(2)桃的傳說
1)關於桃子的傳說:相傳3000年前,在北方一個寧靜的小山村裏住著幾戶人家。山頂生活著一位勇敢、勤勞的男青年,他叫洮子,因為熱心助人深得村民的喜愛。在山腰住著位叫小美的姑娘,她聰慧美麗而又能歌善舞。洮子一直將小美當作自己的妹妹,時常去找她聊天唱歌。他們兩人在一起時總充滿了歡聲笑語,漸漸地他倆相愛了。
他們倆的愛情悄然而至,滋潤著兩人的心田。可是小美知道自己是玉帝的花仙子,不久就會飛升化仙。她深深地愛著洮子,怕自己的離去會打亂洮子的生活,刺傷洮子的心。於是一天,她冷冰冰地告訴洮子:“其實我愛的是非常堅強的男人,你控製不住情感就證明你不夠堅強!什麼時候你堅強起來了,能將對我的情感壓抑住了,才會被我所愛。”此後,小美就不再與洮子相見了。
小美說的話深深地印在了洮子的心間,他陷入了兩難的境地:愛小美,小美會不喜歡自己。忍住不愛小美,就會失去小美。他的心時而沸騰時而冰冷,他的臉失去了血色,他的心開始變得僵硬。在一次與小美的偶遇中,洮子訴說了自己的痛苦。
他告訴小美:“我的心已經變冷、變硬,我愛你有多深,心便有多硬!妹妹,哥哥不相信你不喜歡我,我隻想看看你的心是否像我一樣因愛而冷!”生命對於這對年青人已經不再有意義了,他們取出各自冰冷的心髒,互相求證,而相依而死。
於是,“愛比戀更冷”成為人們一時相泣而談的話題。村民們感慨於他倆的深情,將他倆合葬在一起。當晚雷聲大作,大雨持續下了一夜,村民們隻能在家聽雨打在小路上的聲音,誰也不敢出去看外麵發生了什麼?天明,雨停了,村民看到他倆的墓地上長出了一棵小樹,樹上開滿了粉紅的花朵。
原來,洮子的遺體化作了樹幹,村民為了記念他把這棵樹叫作桃樹。小美化作了桃花,靈魂升到了天上。由於她貪戀人間真情,到天庭時花仙的座次已排好,王母娘娘念其真情可貴,封其為桃花娘娘,專事人間愛情和求嗣。
當年夏天,人們驚奇地發現桃樹上結滿了鮮果,它像是兩顆心緊緊地重疊在一起。知道這個故事的人,怕桃樹傷心,總是等果子變紅變軟後才摘下食用。即便是這樣,桃子的裏麵仍有一個殼護著一個變硬的心。從那年以後,人們總是用桃花象征愛情,用堅硬的桃木做桃符避邪。
2)桃花傳說:《詩經》上雲,“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每到春天,輕盈的花朵染上嫵媚的粉色,使大地充滿了盎然春意。與桃花有關的還有很多美麗而又神奇的傳說。
據傳唐朝書生崔護,清明時節去郊外踏青,在一桃林內偶遇一少女,此時桃花正開,少女的麵頰被桃花映得粉紅,格外動人。崔護向這位少女要了一碗水喝,隨即離去,但少女的容顏久久不能忘懷。第二年清明,崔護又來到那桃林,卻隻見桃花不見少女,原來少女竟因相思他,鬱鬱而逝了。崔護大痛。有位仙人感於此,讓那少女複活了,成全了這一樁美好姻緣,而桃花正是這動人愛情的見證。
桃花盛開在春日裏,她粲如錦繡,豔如紅霞,傳說唐明皇和楊貴妃都喜愛桃花,禁苑中種桃花千株,每到桃花盛開,他們會於桃園,每次皇帝都要摘桃花插於寵妃頭上,說:“此花最能助嬌態。”桃花如此嬌美,因此古時有人用桃花洗麵,認為這樣可使容貌更加美麗。
在我國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誇父追日,臨死前將神木拋出,化成了一片桃林。我國最早的春聯都是用桃木板做的,又稱桃符,至今民間還認為桃木製品可驅除鬼怪,避邪。桃還寓意長壽,給老年人祝壽,通常送上一盤壽桃,以表示祝老年人健康長壽。
2.3.4水果之神——葡萄
葡萄,有“水果之神”的稱號。葡萄為落葉藤本植物,在西方古老的傳說中,葡萄果實是由樂善好施的神奧西星斯把它帶到人間來的,葡萄酒“Vin”一詞,其實就是人們心中“神”的另一種說法。
(1)葡萄記
葡萄屬落葉藤本植物,掌葉狀,3~5缺裂,複總狀花序,通常呈圓錐形,漿果多為圓形或橢圓形,色澤隨品種而異。人類在很早以前就開始栽培這種果樹,幾乎占全世界水果產量的1/4。葡萄營養價值很高,可製成葡萄汁、葡萄幹和葡萄酒。粒大、皮厚、汁少、優質、皮肉難分離、耐儲運的歐亞種葡萄又稱為提子。
葡萄屬葡萄科植物,為落葉藤本植物,是世界最古老的植物之一。葡萄原產於歐洲、西亞和北非一帶。據考古資料,最早栽培葡萄的地區是小亞細亞裏海和黑海之間及其南岸地區。大約在7000年以前,南高加索、中亞細亞、敘利亞、伊拉克等地區也開始了葡萄的栽培。多數曆史學家認為波斯(今伊朗)是最早釀造葡萄酒的國家。歐洲最早開始種植葡萄並進行葡萄酒釀造的國家是希臘。在我國長江流域以北各地均種植葡萄。
葡萄品種很多。全世界約有上千種,總體上可以分為釀酒葡萄和食用葡萄兩大類。世界栽培品係有歐洲品係及美洲品係兩大係統,根據其原產地不同,分為東方品種群及歐洲品種群。我國栽培曆史久遠的“無核白”“牛奶”“黑雞心”等均屬於東方品種群。“玫瑰香”“佳麗釀”等屬於歐洲品種群。
在果品中,葡萄的資曆最老,據古生物學家考證,在新生代第三地層內就發現了葡萄葉和種子的化石,證明距今650多萬年前就已經有了葡萄。有的學者認為在23000萬年前至6700萬年前就有類似葡萄的植物。
“提子”即廣東語“葡萄”的意思,是商品名稱。從廣義上講,紅色的葡萄即為紅提,黑色的葡萄稱黑提,青色的葡萄則叫青提。但是,“提子”的叫法是在近幾年引入美國紅地球葡萄後才開始在國內流行的。人們隻把從美國引進的紅地球等葡萄稱為“提子”,而對巨峰、玫瑰香等還叫葡萄。
(2)葡萄的傳說
1)葡萄的美麗傳說:很久以前,人類還沒有誕生的時候,葡萄是黑色的,它象征著黑暗與戰爭,被譽為地獄之果。一次,月光女神生下了一個女孩,因為她是一個怪胎,便給她取了個名字,叫葡萄女,並把她給了冥王哈迪斯撫養。
很快,葡萄女長大了,成了一個美麗的姑娘。一次,葡萄女喜歡上了一個英俊的小夥子。小夥子來到了地獄,看見牆上有一種水果,一串一串的,是黑色的,那是葡萄,他很好奇這種水果的味道。於是,就摘了一串來吃,剛吃了一顆,便中毒身亡了。葡萄女見此情景,很傷心,抱著小夥子的屍體痛哭。她那純潔的眼淚,滴在了葡萄上,葡萄立刻變成了紫色,毒素也沒有了。
2)葡萄酒的傳說:葡萄酒一直被視為世界上最健康、最性感的飲品,關於葡萄酒的傳說也一樣美麗動人。
從前一位波斯國王很愛吃葡萄,但是儲存久了冒泡的葡萄認為是“毒藥”。一位失寵的妃子尋死,打開“毒藥”,發現裏麵是冒泡的液體,果然很像毒藥,於是她喝了幾口,結果不但沒死,反而帶來一股安樂陶醉的感覺。她把這個偉大的發現呈報給國王,從而再度獲得寵愛,從此,兩人過著有葡萄酒相伴的恩愛生活。
據《聖經》傳說,亞當初見夏娃,以一個葡萄藤環相贈。當亞當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園時,他們帶走的唯有腰間那一個葡萄藤環……。從此,葡萄被人們視為神聖之物,幸福和吉祥的象征。也就是從那時起,葡萄就被上帝賦予了徹骨的浪漫,注定離不開癡迷與救贖的輪回。
3)諾亞醉酒的傳說:《聖經》記載,上帝在創造了宇宙、世界、光明與黑暗以後的第三天,開始在地球上創造有生命的植物,其中也包括葡萄。第五天則創造了各種動物。第六天,他用泥土創造了世上第一個男人——亞當,然後,取亞當的肋骨創造了第一個女人——夏娃,他們就是人類的祖先。
亞當與夏娃的子孫中,有一個名叫諾亞的男人,十分虔誠地信奉上帝,而且十分善良。當上帝發現世上出現了邪惡和貪婪後,決定要用洪水淹沒世界,但願意赦免諾亞一家。諾亞遵循上帝的旨意,挑選世上潔淨的植物和配對的動物,帶著他的三個兒子,登上了漆過鬆脂的柏木大船,即著名的諾亞方舟。上帝連降了四十晝夜的滂沱大雨,洪水泛濫,水位比大地上最高的山峰還高出7米。一百五十天以後,洪水漸漸退去,世上就剩下諾亞一家和方舟裏的動植物。此後,諾亞開始耕作土地,開辟了一個葡萄園,並種下了第一株葡萄。後來,他又著手釀造葡萄酒。一天,他喝了園中的酒,赤身裸體地醉倒在帳篷裏。他第二個兒子可汗看見後,去告訴兄弟西姆和雅弗,後兩人拿著長袍,倒退著進帳篷背著麵給父親蓋上,沒有看父親裸露的身體。諾亞酒醒後,就詛咒可汗,要神讓可汗的兒子迦南一族做雅弗家族的奴隸。自己酒後失禮,卻遷怒於兒子,更有甚者,還要罰自己的孫子為奴。“酒後無德”,看來古今中外都是一樣的。
4)葡萄酒是“洋酒”還是中國“土酒”:有人說,葡萄酒是外來文化,因而它長期被列入“洋酒”之列。最原始的“酒”是野生漿果經過附在其表皮上的野生酵母自然發酵而成的果酒,稱為“猿酒”,這樣的酒是由我們的祖先發現並“造”出來的。我國是世界文明和葡萄的起源中心之一,因此,葡萄酒在我國應是“古已有之”了。
葡萄,我國古代曾叫“蒲陶”“蒲萄”“蒲姚”“葡桃”等,葡萄酒則相應地叫作“蒲萄酒”等。此外,在古漢語中,“葡萄”也可以指“葡萄酒”。關於葡萄兩個字的來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葡萄,《漢書》作蒲桃,可造酒,人飲之,則然而醉,故有是名。”按李時珍的說法,葡萄之所以稱為葡萄,是因為這種水果釀成的酒能使人飲後而醉。
我國是葡萄屬植物的起源中心之一。原產於我國的葡萄屬植物有30多種(包括變種),如分布在我國東北、北部及中部的山葡萄,產於中部和南部的葛葡萄,產於中部至西南部的刺葡萄。
我國最早的葡萄的文字記載見於《詩經》。“南有蓼木,葛累之;樂隻君子,福履綏之。”(詩·周南·蓼木)“綿綿葛藟,在河之滸。終遠兄弟,謂他人父。謂他人父,亦莫我顧。”(詩·王風·葛)“六月食鬱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詩·風·七月)
從以上三首詩,可以了解到在《詩經》所反映的殷商時代(前17世紀初—約前11世紀),人們就已經知道采集並食用各種野葡萄了。《周禮》是儒家經典之一,搜集了周王室官製和戰國時代各國製度,並融入了儒家政治理想。文繁事富,體大思精,學術治術無所不包,曆來為學者所重。古文經學家認為《周禮》為周公所作,近人則將其認定為戰國時期的作品。東漢末,經學大師鄭玄彙通今古文之說作《周禮注》,精當博洽;學者靡然從之。
《周禮·地官司徒》記載:“場人,掌國之場圃,而樹之果、蓏、珍異之物,以時斂而藏之。”鄭玄注:“果,棗李之屬。蓏,瓜瓠之屬。珍異,蒲桃、批把之屬。”這句話譯成今文就是:“場人,掌管廓門內的場圃,種植瓜果、葡萄、枇杷等物,按時收斂儲藏。”這樣,在約3000年前的周朝,我國已有了家葡萄和葡萄園,並且已知道怎樣儲藏葡萄,在當時,葡萄是作為皇室果園的珍異果品的。
不過,中國葡萄和葡萄酒業的開始還是在漢武帝時期(前140年—前88年)。從漢武帝建元年間張騫從西域引進歐亞種葡萄,到清末民國初的兩千年間,我國的葡萄酒業和葡萄酒文化的發展大致上經曆了以下五個階段:漢武帝時期,出現葡萄酒業,並有了初步發展;魏晉南北朝,是葡萄酒業的恢複、發展與葡萄酒文化的興起的時期;唐太宗和盛唐時期,發展了燦爛的葡萄酒文化;元世祖時期至元朝末期,葡萄酒業和葡萄酒文化的繁榮期;清末民國初期,是萄萄酒業的轉折期。
因此,葡萄酒在中國經曆了一個漫長而緩慢的發展過程,葡萄酒應是中國“土酒”,而不是“洋酒”。
5)龍眼葡萄的美麗傳說:龍眼葡萄之所以叫龍眼,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傳說李世民從太原起兵南下,直取西京長安。雖穩穩地奪得了江山,但太原之地卻連遭到突厥兵的侵擾,土地荒蕪,瘟疫流行。李世民知道後,便日夜焚香禱告,求助於上蒼。
玉皇大帝得知此事後,感念李世民一片赤誠,便派赤龍禿尾下凡,救黎民於水火。當赤龍禿尾奉令離開天庭下降到汾河之畔時,還未施法,便被一陣悠揚的琴聲所吸引。仔細凝聽,或喜或悲的琴音,竟然讓它忘記了此行的目的。徇聲望去,在一間茅屋裏,赤龍禿尾發現了一位老者,貪戀琴音的禿尾竟拜老翁為師學起了奏琴。
時隔數日,禿尾的琴技大長。正當他得意之時,某日,忽然狂風大作,晴空烏雲翻滾,茅屋上空連響幾聲霹靂。禿尾一驚,一股癡念頓時化作冷汗,將琴一放,化作輕風升騰到了空中。原來,玉帝知他不遵法旨,便派六丁神將擒他回天宮。赤龍禿尾知自己違犯天律,不可饒恕,便趁六丁神將不注意,摳出雙目拋向了西山,將身體化作一塊大木,摔向東山。
禿尾的雙目拋往白石溝迎南風村坪兒裏,一陣清風細雨過後,坪兒裏長出了兩株葡萄樹,樹上結出的串串葡萄在秋風過後,粉紅透明、鮮豔而水靈,猶如幾百顆龍目聚在一起。摘下一個,放在嘴裏,甘甜可口。熟透時,糖分飽滿,還能拉出一條條細細的糖絲,這就是龍眼葡萄。龍眼葡萄不僅有健胃去火之功,最為可貴的是,此品種還利於儲放,成為邊山一帶的救命食物。味純、皮脆、耐儲存的優點一被人們知道,家家就爭著移植。可是,無論別人怎麼辛苦,長出的果實總不如迎南風村坪兒裏結出的可口。後來,邊山一帶的人們夢到了六丁神將,才知這葡萄是赤龍為驅除這一帶的瘟疫將自己的眼睛化成的,便起名為“龍眼”,並在邊山一帶建起了赤龍廟,四時享祭。
2.3.5珍異之物——枇杷
枇杷,秋日養蕾,冬季開花,春來結子,夏初成熟,承四時之雨露,為“果中獨備四時之氣者”,其果肉柔軟多汁,酸甜適度,味道鮮美,被譽為“果中之皇”。
(1)枇杷記
枇杷中文古名叫蘆橘,又名金丸、蘆枝、琵琶果,是薔薇科中的枇杷屬的一種植物。枇杷因果子形狀似琵琶樂器而名,是我國南方特有的珍稀水果。宋朝著名詞人蘇東坡有詩句“客來茶罷空無有,蘆橘楊梅尚帶酸”,在這裏蘆橘指的就是枇杷。枇杷味道甘酸,吃了可以潤肺止咳,清熱解毒。
枇杷屬常綠小喬木,樹皮灰褐色粗糙,小枝、葉背及花絮均密被鏽色絨毛。葉粗大革質,常為倒披針狀橢圓形。花白色,芳香,10~12月開花,翌年初夏果熟,果近球形或梨形,黃色或橙黃色。
枇杷與大部分果樹不同,在秋天或初冬開花,果子在春天至初夏成熟,比其他水果都早,因此被稱為“果木中獨備四時之氣者”。枇杷的花為白色或淡黃色,有5塊花瓣,直徑約2厘米,以5~10朵成一束,可以作為蜜源作物。成熟的枇杷果子亦成束掛在樹上,每個果子長3~5厘米,呈圓形、橢圓或長狀“琵琶形”。枇杷表麵被有絨毛,未熟時青綠色,較硬實,芳香氣味較濃。成熟後外皮一般為淡黃色,亦有顏色較深,接近橙紅色的。果肉軟而多汁,主要可分為白色及橙色兩種,稱白沙(白枇杷)和紅沙。白沙甜,果型較小;紅沙較酸或頗酸,果型相對較大。每個枇杷果子內有5個子房,當中1~5顆發育成棕色的種子,人工開發的無籽品種則無種子。
(2)枇杷仙子的傳說
枇杷仙子是天宮王母娘娘幺女,是七仙女中最為乖巧、漂亮的仙女,因其喜歡枇杷,常吃枇杷,長得尤如出水奇葩,美麗至極,更因其為人間帶來了枇杷種子,使人類分享到了這一色黃、味甜可口仙果,因而,人們稱之為枇杷仙子。
這還得從遠古時代說起,傳說上萬年前,蟹螺曾經是一片汪洋大海,枇杷仙子經常下界來到海邊嬉水,久而久之便沾上了一些海的靈氣。
一天,一位血氣方剛的木雅藏族青年俊男來到海邊,看上了這片遼闊的土地和海域,但苦於生存的空間太小。正處無奈之際,王母娘娘化成一道士來到了青年小夥麵前,詢問了一些情況,給了他一個錦囊,密傳他每日早上正對太陽苦念藏經,可將海水詛咒幹枯。青年小夥得這一妙計,每日苦苦咒念,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總算感動了上天,將大海詛咒成了平原。然而海水幹後,海底卻驚現了一隻龐大海蟹子,海蟹子後有一個巨大的海螺殼。海蟹每日生活於海螺中,蟹緊緊地收進螺裏,螺則緊緊地抱住蟹,海蟹子和海螺殼失去海水後慢慢變成了四麵環繞的高山峻嶺,蟹和螺主身軀變成了具有傳奇色彩的子爾山,如今的蟹螺也因此而得名。至今子爾山上還有一神秘探洞,探洞四壁記有蟹螺由來的傳說和海變平原、蟹和螺成山的簡易壁畫,四周還有木雅爾蘇藏族聚居畫像和傳奇色彩文化遺跡。
此事不僅感動了王母娘娘,青年男子的勤勞、憨厚、大方、樸實更是深深地吸引住了多情的枇杷仙子。每日一大早,枇杷仙子都要偷偷下界,來到木雅藏族青年家,為其洗衣做飯,晚上又回到天宮,日久天長,兩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一天,仙女從天宮偷來了一粒枇杷種子,種植在了青年小夥家門外,枇杷種子遇土而大沾地氣,很快便萌生成了一棵擎天枇杷樹,青年小夥便將所結枇杷種子滿山遍野進行種植。就這樣,野生枇杷在蟹螺、安順、先鋒、新民一帶得到了繁衍生息。
然而此事被王母娘娘知曉後,大發雷霆,將枇杷仙子囚禁於天牢,與木雅藏族青年俊男便沒有了來往……
幾年後,一長得與枇杷仙子完全一樣的木雅藏族妙齡女子闖進了木雅藏族青年小夥的生活,並在蟹螺一帶繁衍生息,形成了良好的藏族群。據說,這位木雅藏族妙齡女子附有枇杷仙子的靈氣,所以對這位藏族青年小夥情有獨鍾。
如今的蟹螺文化及木雅藏族後代,又叫木雅爾蘇藏族,仍生活在雅安和甘孜、涼山交會處的古老神秘區域,族群也慢慢演變成了幾種土司藏係,但生產、生活、傳統與信仰仍一直維係在亙古不變的祖先遺製中。這個古老的族群由於曾地處“藏彝通道”和南方絲綢之路這樣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在漢、藏、彝各民族和睦相處的背景下,形成了一種非常獨特的原生態地方藏文化,如曬佛節、環山雞節、送魂山、喇嘛誦經、“抬佛”、陽光下虔誠祭拜唐卡、月光中上演神秘舞蹈、全堡子人隆重地送走喇嘛等。木雅爾蘇文化在這個族群得到了傳承和發揚。
2.3.6多子麗人——石榴
石榴被稱為“天下之奇樹,九州之名果”,它屬於石榴科的落葉灌木,一般在5月開花,也有四季開花的。石榴不僅是奇樹珍果,還可入藥。晉朝潘嶽在他的《石榴賦》中說它有“禦饑療渴,解醒止醉”的功用。
(1)石榴記
石榴是一種奇異的漿果。外種皮肉質半透明,多汁。石榴是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在熱帶則是常綠樹。樹冠叢狀自然圓頭形。樹根黃褐色。生長強健,根際易生根蘖。樹高可達5~7米,一般3~4米,但矮生石榴僅高約1米或更矮。樹幹呈灰褐色,上有瘤狀突起,幹多向左方扭轉。樹冠內分枝多,嫩枝有棱,多呈方形。小枝柔韌,不易折斷。一次枝在生長旺盛的小枝上交錯對生,具小刺。刺的長短與品種和生長情況有關。旺樹多刺,老樹少刺。芽色隨季節而變化,有紫、綠、橙三色。葉對生或簇生,呈長披針形至長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2~8厘米,寬1~2厘米,頂端尖,表麵有光澤,背麵中脈凸起;有短葉柄。花兩性,依子房發達與否,有鍾狀花和筒狀花之別,前者子房發達容易受精結果,後者常凋落不實;一般1朵至數朵著生在當年新梢頂端及頂端以下的葉腋間;萼片硬,肉質,管狀,5~7裂,與子房連生,宿存;花瓣倒卵形,與萼片同數而互生,覆瓦狀排列。花有單瓣、重瓣之分。重瓣品種花瓣多達數十枚;花多紅色,也有白色和黃、粉紅、瑪瑙等色。雄蕊多數,花絲無毛。雌蕊具花柱1個,長度超過雄蕊,心皮4~8,子房下位,成熟後變成大型而多室、多子的漿果,每室內有多數子粒。外種皮肉質,呈鮮紅、淡紅或白色,多汁,甜而帶酸,即為可食用的部分。內種皮為角質,也有退化變軟的,即軟籽石榴。果石榴花期5~6月,榴花似火,果期9~10月。花石榴花期5~10月。
石榴原產於波斯到印度西北部喜馬拉雅山一帶。在阿富汗、伊朗一帶及俄羅斯南部還能找到野生的石榴林。在伊朗、阿富汗和阿塞拜疆以及格魯吉亞共和國的海拔300~1000米的山上,也有大片的野生石榴林。石榴是人類引種栽培最早的果樹和花木之—。中國、印度及亞洲、非洲、歐洲沿地中海各地,均作為果樹栽培,而以非洲尤多。美國主要分布在加利福尼亞州。歐洲西南部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西班牙把石榴作為國花,在50萬平方千米國土上,不論是高原山地、市鎮鄉村的房舍前後,還是海濱城市的公園、花園,石榴栽種特多。石榴在原產地伊朗及附近地區分布較廣,選育了不少優異品種。石榴傳入中國後,因其花果美麗,栽培容易,深受人們喜愛。它被列入農曆5月的“月花”,稱5月為“榴月”。
石榴在中國已有2000年以上的栽培曆史。《博物誌》及《群芳譜》均記載有“漢張騫出使西域,得塗林安石國榴種以歸,改稱安石榴”等語。因此,認為石榴是由漢時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石榴在中國首先在新疆葉城、疏附一帶盛行栽培,而後傳入陝西、河南、山東、安徽,遍及全國。也另有記載,約3世紀末,石榴由印度經西藏傳入中國,故西藏、四川、雲南、石家莊等地均盛產石榴。
(2)石榴傳說
1)張騫出使安石國: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住在安石國的館驛裏,館驛門口一株花紅似火的小樹,張騫非常喜愛,但從沒見過,不知道是什麼樹。園丁告訴他是石榴樹,張騫一有空閑就要站在石榴樹旁欣賞石榴花。後來,天旱了,石榴樹的花葉日漸枯萎,於是張騫就擔水澆那棵石榴樹。石榴樹在張騫的灌澆下,葉也返綠了,花也伸展了。
張騫在安石國辦完公事,準備回國。回國前的那天夜裏,正在屋裏畫通往西域的地圖。忽見一個紅衣綠裙的女子推門而入,飄飄然來到跟前,施了禮說:“聽說您明天就要回國了,奴願跟您同去中原。”張騫大吃一驚,心想準是安石國哪位使女要跟他逃走,身在異國,又為漢使,怎能惹此是非,於是正顏厲色說:“夜半私入,口出亂語,請快快出去吧!”
那女子見張騫攆她,怯生生地走了。
第二天,張騫回國時,安石國贈金他不要,贈銀他不收,單要館驛門口那棵石榴樹。他說:“我們中原什麼都有,就是沒有石榴樹,我想把館驛門口那棵石榴樹帶回去,移植中原,也好做個紀念。”安石國國王答應了張騫的請求,就派人起出了那棵石榴樹,同滿朝文武百官給張騫送行。
張騫一行人在回來的路上,不幸被匈奴人攔截,當殺出重圍時,卻把那棵石榴樹失落了。人馬回到長安,漢武帝率領百官出城迎接。正在此時,忽聽後邊有一女子在喊:“天朝使臣,叫我趕得好苦啊!”張騫回頭看時,正是在安石國賓館裏見到的那個女子,隻見她披頭散發,氣喘籲籲,白玉般的臉蛋上掛著兩行淚水。張騫一陣驚異,忙說道:“你為何不在安石國,要千裏迢迢來追我?”那女子垂淚說道:“路途被劫,奴不願離棄天使,就一路追來,以報昔日澆灌活命之恩。”她說罷“撲”地跪下,立刻不見了。就在她跪下去的地方,出現了一棵石榴樹,葉綠欲滴,花紅似火。漢武帝和眾百官一見無不驚奇,張騫這才明白了是怎麼回事,就給武帝講述了在安石國澆灌石榴樹的前情。漢武帝一聽,非常喜悅,忙命武士刨起移出,移植禦花園中。從此,中原就有了石榴樹。
2)榴花姑娘傳奇:傳說在兩千多年前,西班牙國王的女兒玉晶公主愛上了一個平民家庭的小夥子,國王不同意,不讓他們成親,硬把小夥子判了罪,發配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玉晶公主因為失戀的痛苦,每天呆呆地站在花園內的假山下,看著百花落淚,顆顆淚珠灑落在假山石旁。
第二年,玉晶公主相思過度,悲痛地死去了。在淚珠灑落的地方,長出一棵棵帶刺的花樹,結出一個個比拳頭大些的圓圓的果子。花工呈報給國王,說禦花園假山下,出了一些奇樹,開的花像火一樣紅,結的果像球一樣圓。國王和大臣們覺著是怪事,每天來花園看一次。奇樹總得有個名字吧,因為生長在石頭旁邊,人們就叫它石榴樹了。石榴樹又是生長在玉晶公主站過的地方,也象征著玉晶公主的形象。於是人們說,石榴籽兒是玉晶公主的顆顆淚珠凝成的。
西班牙姑娘人人同情玉晶公主,喜愛石榴花。她們把石榴樹栽遍全國。為了紀念玉晶公主,石榴花被作為西班牙國花。
3)“石榴裙”的傳說:在我國,有關石榴裙的傳說,比石榴果還要豐富生動。紅得似火的石榴花,易於讓人想到男子對異性的熱烈追求和向往。石榴籽象征子孫興旺,石榴花喻示女性之美,所以男人拜倒在石榴裙下,理所當然。
傳說在唐天寶年間,楊貴妃非常喜愛石榴花,愛賞石榴花、愛吃石榴,特別愛穿繡滿石榴花的彩裙。唐明皇投其所好,在華清池、西繡嶺、王母祠等地廣泛栽種石榴。每當石榴花競放之際,這位風流天子即設酒宴於“熾紅火熱”的石榴花叢之中。
楊貴妃飲酒後,雙腮緋紅,唐明皇時常沉醉於寵妃的嫵媚醉態。因唐明皇過分寵愛楊貴妃,不理朝政,大臣們不敢指責皇上,則遷怒於楊貴妃,對她拒不施禮。楊貴妃無奈,一天,唐明皇設宴召群臣共飲,並邀楊貴妃獻舞助興。可貴妃端起酒杯送到唐明皇唇邊,向皇上耳語道:“這些臣子大多對臣妾側目而視,不施禮、不恭敬,我不願為他們獻舞。”唐明皇聞之,感到寵妃受了委屈,立即下令,要求所有文官武將,見了貴妃一律施禮,拒不跪拜者,以欺君之罪嚴懲。眾臣無奈,凡見到楊貴妃身著石榴裙走來,無不下跪施禮。於是,“跪拜在石榴裙下”的典故流傳至今,成了崇拜女性的俗語。
在唐代,石榴裙是年輕女子極為青睞的一種服飾款式。這種裙子色如石榴之紅,不染其他顏色,往往使穿著它的女子俏麗動人。唐人萬楚在《五月觀妓》中說:“眉黛奪將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韋莊也在《贈姬人》中唱道:“莫恨紅裙破,休嫌白屋低。”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曾描寫了那位彈琵琶的女子色藝驚人:“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這“血色羅裙”即是石榴裙。
石榴裙流傳的時間很久遠,明代唐寅在《梅妃嗅香》一詩中寫道:“梅花香滿石榴裙”。雖寫的是唐朝之事,即可看出當時現實生活中,此種款式的裙子仍為年輕女子所珍愛。
由於石榴裙經久不衰,於是俗語中說男人被美色所征服,稱之為“拜倒在石榴裙下”,至今仍在鮮活地用著。
本章首先重點介紹了果樹起源與栽培曆史,讓讀者對果樹的價值、分類、起源、資源的基礎知識有一個全麵地了解,然後從無公害果品生產和有機果品生產的技術環節方麵入手,全麵介紹了果品的安全生產。最後引入大量的神話故事,重點介紹了蘋果、梨、桃、葡萄、枇杷、石榴等樹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