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最具有代表性作品是《詩經》和《楚辭》,這兩部書都是那個時代詩歌的合集,收錄先秦時期的眾多作品,兩者可謂開中國文學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先河。而我們可以在這兩部書中找到眾多關於森林的描寫。
例如《詩經》裏的《蒹葭》《園有桃》《甘棠》《摽有梅》《山有樞》《椒聊》《有杕之杜》《東門之枌》《東門之楊》《常棣》等。據統計,在《詩經》500多首詩歌中,其中提到鬆樹、桐樹、梓樹、楊樹、漆樹、栗樹、桑樹等喬木25種,荊條、榛樹等灌木9種,桃樹、李樹、梅樹等果樹9種,可見森林在其中的地位,而這些寄托於森林樹木的情感又增加了森林的文化內涵。同一時期的另一部不朽作品《楚辭》是戰國時期楚國的詩歌,以花草樹木比擬人事、以自然景物抒發感情,包含了很多關於森林樹木的華彩篇章。例如屈原《離騷》中的“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苟餘情其信姱以練要兮,長頷亦何傷。掔木根以結茝兮,貫薜荔之落蕊”。作者多處借香草、芝蘭、菊花等比喻自己德操的高潔和對朝堂奸臣當道的憂慮。
兩漢時期的漢賦和樂府詩歌也包含了很多關於森林的描寫。例如西漢著名的文學家司馬相如在其名篇《子虛賦》中曾寫道:“其樹楩柟豫章,桂椒木蘭,檗離朱楊,樝梨梬栗,橘柚芬芬。”描寫雲夢澤中各類花草樹木,充分展示其美景。樂府詩歌是一種深受大眾喜愛的表現形式,而我們也可以從其中看到很多森林樹木的影響。例如《陌上桑》中“羅敷善蠶桑,采桑城南隅。青絲為籠係,桂枝為籠鉤”表現了女主人公的身份,並以此襯托女主人公的美貌。而另一傳世名篇《孔雀東南飛》中有“東西植鬆柏,左右種梧桐。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用連理枝表達了男女主人公們的愛情。
東晉陶淵明是著名的田園詩人,在很多詩篇中我們可以看到其深受森林的影響,比如其在《桃花源記》中的“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複前行,欲窮其林。”文章給人們描述了一個世外的美好世界,這後麵也表述了作者在森林的陶冶之下,對森林內平靜而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我們還可以從他的其他詩篇中看到類似的情懷,《飲酒》中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展示作者與山水樹木為樂的豁達心態和如同森林一般平靜的生活態度。
唐詩是中國文化一大高峰,其絢麗多彩的詩歌構成了中國文學史上一大寶庫,而我們可以在其中信手拈來眾多關於森林的詩篇。李白《勞勞亭》“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楊柳青。”表現作者折柳送別之意,對友人的戀戀不舍。王維的《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影入深林,複照青苔上。”及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展示了不同時節的森林美景。再如杜甫的《春望》中“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以景抒情,展現戰亂中作者與家人離別的落寞心情。還可以在唐詩浩瀚的海洋中找到很多以花草樹木為題材的詩歌,可見森林對唐詩的影響有多大。
宋詞作為中國文學的又一高峰,在其中也能很容易看到眾多詩篇具有的濃厚的森林印記。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便是寫海棠的名篇。柳永的《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一句“楊柳岸,曉風殘月”成為其婉約的代表。蘇軾的《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也描寫了林中的美景。此外,因為人們熱衷於森林旅遊,從而以此為題材也有很多名篇傳世,並對森林美景做了眾多描述。比如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展現了森林的各種美景。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沈括的《夢溪筆談》等也都涉及到了森林素材。
此外,元曲馬致遠《天淨沙·秋思》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也為人所傳頌。明清小說中《三國演義》的桃園,《西遊記》中對花果山的描寫,《紅樓夢》中對大觀園的園林描寫和其中大量關於花草的詩歌,《聊齋》中眾多關於花草樹木、鳥獸魚蟲的故事,這些都展現了森林和中國文學不可割裂的聯係。
不僅如此,中國近現代文學也可以找到很多關於森林的作品。比如顧城《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中寫道:“我還想畫下自己,畫下一隻樹熊。他坐在維多利亞深色的叢林裏,坐在安安靜靜的樹枝上。”再比如舒婷的《致橡樹》,曲波的著名小說《林海雪原》,我們都能看到森林對中國文學的影響。
(2)森林與外國文學
在國外很多國家和民族都與森林有著濃厚的感情,因此這些國家和民族都有著眾多相關的著作。例如日本有著濃厚的森林情結,號稱森之民。正如日本學者安田喜憲在《森林——日本文化之母》中說,森林孕育了日本的文化,是日本的精神家園。日本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大江健三郎更是深受森林的影響,其作品中有著濃鬱的森林情結。在《萬延元年的足球隊》裏森林是擺脫生存困境靈魂再生的精神家園;在《同時代的遊戲》中,森林是“理想之國”“烏托邦”;在《核時代的森林隱遁者》和《洪水淹沒我的靈魂》裏,森林又是核時代的“隱蔽所”。
大江健三郎在寫完小說《愁容童子》後說,祖母小時候給他講述的關於森林精靈的故事對他後期的創作有著深遠的影響。因為祖母曾經對他說每棵樹都寄托著靈魂,每一個小孩都是從樹中來,所以他的作品中會有關於靈魂和再生的討論。日本白樺學派代表人物在誌賀其代表作、具有自傳體性質的小說《暗夜行路》中對森林的描述也可以看出日本文學深受森林的影響。小說中,主人公由於感情及家庭原因,心情極度壓抑苦悶,在人生旅途上如同暗夜中行走,茫然不知出路。而當他來到伯耆大山之後,森林的博大,草木的清新,大自然磅礴的生命力,使他感受到大自然的超然豁達,讓主人公對俗世的一切不滿消失於無形。他開始重新認識自己和生活。換種角度來看,其實正是森林之美,使他深刻地理解了托爾斯泰的人道主義思想以及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從而達到物我兩忘,忘記俗世的種種經曆和不滿,使自己的內心得到淨化。
德國也是一個有著濃厚森林情結的國家,他們稱自己為森林部落的民族,森林對他們的影響可想而知,因此可以很容易在德國的文學作品中找到森林影響的烙印。比如舉世聞名的《格林童話》,其中很多故事都發生在森林中,如《森林中的老婦人》《森林中小屋》《森林中的三個小矮人》《叢林中的守財奴》等。從名字我們就很容看出其深受森林影響,而這些故事中都潛移默化地給讀者灌輸著森林的神奇和魅力,描述了一個充滿生機的世界,增加了人們對森林的熱愛。
還有布倫塔諾、諾瓦利斯、艾辛多夫等浪漫主義代表,他們都深受法國思想家盧梭的回歸自然的影響,雖然生活在繁華的都市,但是其內心卻深受森林的影響,森林成為他們靈魂的寄托,使他們找到了思想的源泉。所以在德國的文學作品裏,人們會經常地發現那深刻的森林的烙印。正如諾瓦利斯在其一部小說中所寫道的,一個小男孩在深夜中無法安眠而想象出一個充滿神奇色彩的世界。而這個世界就位於幽暗的森林深處,在那裏有清澈的泉水,而泉水旁邊的草地上遍布著亮閃閃的藍色花朵像地毯一樣鋪在那裏。從此,男孩夢中遍地閃爍的小藍花,就成為德國浪漫主義精神的象征。所以德國浪漫主義色彩中森林便成了他們不可或缺的元素。
此外我們還很容易在別的國家找到類似關於森林印記的文學作品,丹麥的《安徒生童話》,美國的厄普頓·辛克萊的《叢林王子》都是有關森林的著作。
6.3.2森林與曆史地理
森林在地球存在的曆史比人類更為久遠,它幾乎見證了人類的產生和發展,億萬年來的生物進化又使得森林和一定的地理環境相適應,所以森林天然地具有了曆史地理功能。人類活動時期又人為地和森林產生各種關係,使森林的曆史地理功能內涵大大擴大。
(1)古樹名木
一棵古樹便是一部曆史,首先它在悠久的歲月裏,記錄了樹木生長過程中所經曆的氣候、水文、土壤及環境變化等信息;其次因為其與特定的年代的人類活動息息相關,而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價值,具有特殊的曆史意義。具體而言,可根據一定的曆史意義劃分為古樹、名木、紀念林等。
人們一般把存在超過100年的樹木稱之為古樹。一般分為三級,樹齡在500年以上的為一級古樹,300~499年的為二級古樹,299年以下的為三級古樹。古樹的存在展現著生命的強大,也展示了曆史的滄桑,有獨特的曆史意義。
名木是指中外曆代名人、領袖和人物所栽植的或者具有重要的曆史、文化價值、紀念意義的樹木。曆史上有很多名人都親自栽種過樹木或者與樹木有著某種關聯,無論是出於某種紀念還是出於自身的興趣,由於這些曆史人物的存在,而賦予了那些普通樹木以曆史色彩,具有特定的曆史意義,從而成為後人追憶這些先人具有紀念價值的實體。中國是一個悠久的曆史古國,在漫長的歲月裏存在著眾多讓人敬仰的曆史人物,而和這些曆史人物息息相關的樹木也流傳下來很多。
(2)樹木的地理名片作用
樹木和人總是息息相關,一方水土不僅養育一方人而且也養育一方森林,很多樹木隻能生長在特定的地帶。因此,很多鄉土樹種和當地的人有著很多的聯係,不僅僅是一種客觀的存在,而且又因為人的關係具有了人文色彩。比如很多地方因樹木而命名,便是這個道理。
因為某些樹木與當地文化緊密相關,一提起某種樹木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這個地方,從而起到地理標識的名片作用。比如加拿大的楓樹、日本的櫻花、新疆的胡楊林、香山的紅葉、洛陽的牡丹、海南的椰子樹。此外,森林還可以發揮道路標誌、田地分界等地理指示功能。
真正意義上的森林旅遊已經有100多年的發展曆史,在我國也有了長足的發展。生態旅遊對森林旅遊的參與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森林可以通過提供氧氣、負氧離子、各種揮發物質、豐富的色彩和聲音對人體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起到促進作用,同時可以疏導心情,調節心境,促進人際關係和諧。在古今中外的文學藝術作品中,森林都提供了各種不同的素材和載體。古樹名木在記載曆史的同時,又往往成為地理名片。人類從森林中走出,而親近自然,走進森林的渴求又不斷召喚著我們去漫步林海。
結語森林作為陸地生態係統的主體,起著固碳釋氧、保持水土、淨化空氣等多種生態作用,在為生產生活提供木材和各種林產品的同時,還是森林文化的搖籃和林業科研的基地,有著重要的生態、經濟和社會價值。它不僅能夠產出木材,還可以提供果品、木本糧油、工業原料,源源不斷地為人民生產生活提供可再生的原料,有著巨大的經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