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稚這個曾經用她的雙手,把千千萬萬個小生命迎接到世上的卓越的婦產科專家,就這樣、來到了20世紀初的中國社會上。
林巧稚的祖籍在廈門市郊。祖父是種田的農民。有一個小小的宅院,幾間簡陋的茅舍。
據老人們說,他們的祖上,曾經請風水先生看過宅子。
風水先生把這破破爛爛的院落掃視了一周,皺起眉頭說:“這個宅院的風水破了,有三個金馬駒子從院子裏跑出去了。財氣空了,你的後代得像馬兒那樣,到外邊去謀生,才能有出路。”
這個先輩口中的傳說,荒誕、離奇、純屬迷戀,但是,卻也反映了清朝末年廈門一帶農民的苦難生活和他們的純樸願望。
廈門,是我東南沿海的一個島嶼。唐代始開拓,明初在島上建城,稱“廈門城”。
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以此為根據地,從事抗清和收複台灣的事業,改名為“思明州”。
清康熙十九年,在廈門設“台廈兵備道”。辛亥革命後,曾在此設福建軍政府廈門分府,後又改為思明縣,思明州。1935年,國民黨政府在廈門設市,一直沿用至今。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廈門也被列為五個通商口岸之一。
林巧稚的祖父,早年喪妻,身邊隻有幼子良英。年成不好,稅收又重,家裏連個縫縫補補,洗衣服、做飯的人都沒有,父子倆如何生活下去?祖父隻好帶著不滿10歲的良英,遠涉重洋,到了新加坡。
到了新加坡後,他把良英送進一所英國人辦的公立學校住校,自己外出去作苦工。~四出奔波,終年浪跡,他無法照顧兒子,隻得把良英委托給一個把兄弟照管。若幹年後,良英的父親不幸患病,死在異鄉。
這個“把兄弟”待良英不錯,經常接濟他,使他在這所十年製的學校畢了業,後來,又把良英收為養子。
良英19歲那年,受養父之命,回到家鄉廈門,看望他尚未見過麵的養母。
良英的養母,是一個頗有能力的南方農婦,守著一份家業,獨立地生活了好多年。
她的家境,比良英的家境要好得多,可惜沒有孩子。見良英來到身邊,她十分歡喜,心想,自己後半生畢竟有了依靠。
她立即忙著托媒人,給兒子張羅婚事,不久,就給良英找了一個目不識丁的農村姑娘,成了親。
她像封建時代的許多婆母一樣,對待兒媳婦嚴厲而刻薄。
良英的妻子終日勞碌不得歇息,就是懷孕時也要下田去插秧。
晚上,妻子向良英訴說難以忍受的痛苦,淚水就像斷了線的珠子,簌簌地落了下來。
林良英愛自己的妻子,同情她的境遇,他在國外受過民主思想的教育,對養母的這套作法十分不滿。但又沒有勇氣衝破舊禮教的束縛。
苦惱之中,他想出了一個辦法:把妻子帶到鼓浪嶼去,兩個人獨立生活。
妻子當然願意,但又有幾分擔心:“到鼓浪嶼去能拽到事情做嗎?”她問良英。
“能”。良英肯定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