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交往的頻繁,使英文成了時髦的東西,來往的公文、信件都需要翻譯,想學英文的富家子弟也急於找英語老師。這些工作,良英都能勝任。

“馬兒要跑出去覓食,人要走出來謀生。”真好像是應了林家祖傳的這句話,林良英帶著自己的妻子,登上了駛往鼓浪嶼的船。

林良英和妻子在鼓浪嶼租了一間房,從此就住了下來。

兩個人像搖著一葉扁舟,在茫茫無際的生活海洋裏,開始了自己獨立地航程。

鴉片戰爭以後,內外交往頻仍,官府要和洋人打交道,沒有翻譯是不行的。懂英語的林良英為官府翻譯往來信件、公文,有時也走上船去幫助交涉貿易。更多的時間去當英文家教。

正當林良英正當事業的風帆順利前進的時候,他在新加坡的那位養父突然去世了。

做水果生意的養父,留下了很大的一個店鋪,他在新加坡的妻子,雖然也生了兒女,但都還年幼,不會經營,於是,來信讓良英火速前去幫忙。

林良英帶著妻子和兒女到了新加坡,他起早貪黑,慘淡經營,幫助幹了好多年,生意日益興旺,這時,他那新加坡的弟妹們,也漸漸長大,財產歸誰的問題,也擺在了麵前,親屬們怕林良英占了這份財產,要置他於死地。

林良英是信奉上帝的虔誠的基督徒。不願看到家庭內自相殘殺的悲劇。於是,他與妻子商量,決定返回祖國,他相信,憑自己勤勞的雙手,照樣可以創出一份新的家業。

不久,他們全家回到了鼓浪嶼。

回歸故裏後,林良英仍然作翻譯和教學的工作。有一年,美孚石油公司要在鼓浪嶼興建油庫。林良英承包了這項工程,賺了一大筆錢。

那時候,他己經有了三個兒子,兩個女兒,其中,有收養的他要為子女們留下一份產業。就購了一處宅院。

為了交一個好運,在蓋樓的時候,就在樓頂上修一個八卦圖的頂蓋,這就是小八卦樓。

後來,他還做過清朝地方政府的文書之類的小官,至今,林巧稚家中還保存著林良英穿著清朝官服的照片。

林巧稚的父輩,林巧稚的家庭,就是這樣從苦難的生活中掙紮過來的。

1903年5月1日,鼓浪嶼淪為外國的公共租界,從此,這裏就被人稱為“萬國公地”。

這座小島簡直成了世界房屋建築的“博覽會”。在這裏,不用看門上的牌子,隻憑建築風格的差異,就可分出英、美、法、意等各國的領事館。

島上的一切都洋化了。高高聳立的,頂著十字架的,是洋人的教堂;燈紅酒綠的,是洋人的歌舞廳,這裏,完全成了洋人的天下。

林巧稚生在這樣一個複雜的、特殊的環境裏,不能不受到多方麵的影響,受到特殊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