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稚的父親早在新加坡念書的時候,就已經是個基督徒了,後來,他們一家人也都入了基督教公理會,林巧稚所受的啟蒙教育,可以說,是從教會活動開始的。
1906年,林巧稚五歲的時候,就被英國人送進了幼兒園,接受初步教育。
《基督教三字經》裏寫著:“自太初,有上帝,造人類,創天地”課上,老師講聖經故事,課下,同學們排演的文娛節目,也是聖經故事。
七歲那年,林巧稚接受了洗禮。
宗教的氣氛包圍著林巧稚,她那幼小的心裏,漸漸對聖經所宣揚的極樂世界。
幼年時代的林巧稚,猶如生長在“萬國公地”上的一棵小草,盡管周圍的空氣並不純淨,但哺育生長她的,畢竟是祖國的泥土。
鼓浪嶼也有著自己自豪的曆史,先輩們曾在這裏抵抗外侮,留下許多鬥爭的遺跡,動人的傳說,這些,都是小苗茁壯成長的上等養料。
民族英雄鄭成功揮師東進,收複祖國寶島的壯舉,令小小的巧稚神往不已。
小八卦樓前,有一株很大的荔枝樹。每到複季,那濃密的枝葉間,掛滿了已經熟了的絳紅色的果實。
近午時分,陽光從枝葉的縫隙裏篩下來,斑斑駁駁的光圈,灑滿一地。
這時,一位稍顯發胖的少婦,從小八卦樓裏走出來,向四外環顧了一下,喊道:“阿咪(林巧稚的乳名”沒人回答。
“哎呀,該吃飯啦!”
仍然沒有回聲。
“咦?剛才還在這兒玩嘛,怎麼一下子不見了?”少婦自言自語。
當她走到荔枝樹下,突然從枝葉間傳來了巧稚的聲音,“阿嫂,我在這兒呢!”
“哎呀!嚇我一跳!”少婦停住腳步,仰起臉問道,“你怎麼跑到樹上去了?”
“我鉤荔枝呢!”巧稚坐在樹杈上,洋洋自得地說。
“小心,別摔著!”
“不礙事!”林巧稚在樹上做了一個鬼臉,順手鉤下一大串荔枝,往下一扔,轉身抱著樹幹滑到了地上。她揀起荔枝,挑出一顆最大的果子剝開,遞給嫂子說道:“嫂子,張嘴!”嫂子假裝咬了一口,接著回手塞進巧稚的嘴裏。八歲的巧稚在嫂子的懷裏吃了起來。
林巧稚五歲那年,母親患宮頸癌不幸病故。她小小年紀,過早地失去了慈母之愛。
那是一個淒苦的夜晚。病危的母親被抬到客廳的一張單人床上。多年疾病的折磨,使她的眼窩深深地陷了下去,她急促地喘著氣,在這離別人間的時刻,最使她牽腸掛肚的,就是小女兒巧稚。撇下她,這孩子孤苦伶仃的,今後將如何走完一生漫長的道路?母親眼角垂淚,欲言無聲。
這時,大兒子林振明湊到母親身邊,柔聲問道:“媽,你還有什麼話要說嗎?”
她看了振明一眼,失神的目光緩緩地移向巧稚,久久地停留在她的身上。
振明懂得母親的心思,用力地點了點頭,湊到母親耳邊說:“媽媽,你放心吧!我一定照顧好阿咪!”說完,他忍不住失聲痛哭起來。
母親的嘴角掠過一生中最後的一絲微笑,接著便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林振明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和囑托,他和妻子一起,一直悉心照料著年幼的妹妹。
振明的妻子,待巧稚如同自己的子女,做新衣服,自己的兒女有一件,也準有巧稚一件;即使吃一口新鮮東西,也要問問孩子們:“三姑吃到沒有?”父親對巧稚也十分疼愛。“巧稚”這兩個字的廈門音是“卡蒂”。工作之餘,他總是叫著“卡蒂”,領她出去玩。但是他的工作太忙,不能更多地顧及巧稚。特別是中年喪妻,心緒鬱悶,於是,家裏事都交給大兒媳去料理了。
後來,父親又結了婚,繼母是一個農村婦女,心地善良,但是,由於接連生了幾個孩子,對巧稚也就顧不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