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時代,對林巧稚影響最大的師長,應該說是英國籍的女教員梅瑞嘉淩。

梅瑞,嘉淩是廈門女子師範學校創辦人周壽卿從英國聘來的,擔任教務長。來華那年,她二十五六歲。因為未婚夫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陣亡,她決心不再婚嫁,人們都叫她林姑娘。

林姑娘對學生要求很嚴格。每天她都用英語親自訓話。學生上課的時候,她常在走廊裏跋步。發現誰上課不守紀律,朝會上就要點名批評。她教育學生怎麼做人時,常用的一句話是:“上帝第一,他人第二,最後才是自己。”她不允許學生們參加罷課遊行,對學生說:“愛國是應當的,可是罷課遊行是錯誤的方式方法。愛國應當表現在日常的行為當中,做好學生,念好書,為國爭光”這種最初的、不問政治的思想,給林巧稚留下了很深的影響。

林姑娘兼教英語課,所有學生的英語作業,她都要親自看。

林巧稚的英文程度,在學生中是佼佼者。朗讀課文時,聽著她那準確的發音和少女所特有的那種清脆、優美的聲調,嘉淩老師臉上常常綻出滿意的微笑。

林巧稚願意和老師接近,林姑娘也很喜歡林巧稚。她拿出不少原版的英國文學名著,讓林巧稚閱讀。從此,林巧稚迷戀上了莎士比亞、笛福、拜倫、狄更斯等英國著名作家、詩人,她常常在燈下貪婪地讀到深夜。羅米歐、朱麗葉、卡爾登、簡愛一個個陌生的人物,闖進她的生活,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林巧稚的床頭,經常放著一本英文原版小說。

嘉淩設計了一種紀念章,作為“校別針”。圖案等幾個英文字母組成,高年級學生可以得到這種銀質的紀念章。林巧稚臨畢業的時候,胸前就佩帶了這種校別針,並且一直保存著。她懷念著母校,感激母校給她的學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感激嘉淩老師對她的教誨、培育。

嘉淩老師在英國的師範院校裏受過嚴格的訓練,多才多藝。不光英語教得好,手工、美術、音樂等科都能拿得起來。林巧稚後來能在琴鍵上彈出一些簡單的曲子,或多或少就是因為當時受了這位老師的指教。

“上女學”不是教會學校,沒有什麼宗教活動。林姑娘平時是嚴肅的,但每逢節日,她總要帶領學生排練節目。林巧稚是這類活動的積極參加者。這個業餘愛好,一直保持到成年。直到晚年,她對文藝還有著很大的興趣。

嘉林姑娘忍受著失去未婚夫的痛苦到異國工作,她把全部的愛傾注在學生身上。她希望世界能有和平,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幸福地成長。學校給她一個單人房間,她晚上總是守著孤燈給學生批改作業、準備教案。林巧稚晚上出來散步,每逢看到老師窗口閃亮的燈光,心裏就充滿敬意,想:我往後就要做一個像老師那樣的人。

林姑娘1927年回國,終生未婚。1932年林巧稚去英國進修時曾去看望過她。

1920年的夏天,18歲的林巧稚麵臨著人生的十字路口。

林巧稚在十年製的廈門女子師範學校讀完小學、初中的八年課程後,又度過了一年半教半讀的高中學習生活。還有一年,就要畢業了。畢業後怎麼辦?有的同學向林巧稚炫耀父親的權勢和家庭的富有,說家裏已經在國外銀行為自己存好了留學的費用,將要上家政係。還說,往後有地位的男人都是要從家政係裏選妻子的。有的同學向林巧稚哭訴自己的不幸,說父母已經給定了親。

林巧稚也在編織著自己理想的花環。

最令她神往的,當然是出國留學。她不是想去鍍金,也不是為將來能找一個好伴侶。她要求學問,成為一個技術專家。

然而,嚴峻的現實擺在麵前:父親的高血壓症越來越嚴重,家境每況愈下,哪裏有錢供她留學?唯一的出路,隻能在國內深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