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沒有答完,我的時間不夠了”林巧稚回答。

“你的時間我們將給你補上,”美國老師解釋說,“現在這裏有事請你幫忙!”

林巧稚這才放下筆,急忙走了出來。她心裏有點不病興:有什麼緊急的事情偏在這個時候找我?美國教師急匆匆地把她領到一個房間,原來她的同伴,報考護士學校的餘瓊英臨場緊張,中暑了。隻見她癱在椅子上,口吐白沫,雙手無力地下垂著,林巧稚明白了,想必是男老師不好處理,才找了她來。

林巧稚迅速和另一個女同學一起,把瓊英抬到陰涼的地方,解開她的旗袍的領扣,又在她的額頭上放了一條涼毛巾。

這一切,隻用了十幾分鍾,處理得那樣敏捷、迅速。

一切事畢,林巧稚才回到自己的考場。可是剛坐下不久,時間到了。她望著還有幾道未做的試題,無可奈何地苦笑了一下,把那張卷子交給了主考的教師

回到住處,林巧稚心裏忐忑不安。雖然前幾場考得不錯,但這一場卻沒有考完出乎意料,兩個星期之後,她得到通知,被錄取了!她擦去因激動而流出來的淚水,再次端詳著那錄取通知書。是真的,“林巧稚”三個字寫得清清楚楚。

交了一張未答完的試卷,為什麼還能得到這樣好結果?後來她才知道,郞是因為校方認為:第一,她的總分不低;第二,她的英語好,特別是口語流利;第三,她在考場發生的突然事件中,處理問題緊張而有序,具備一個醫生應有的素質。

她用自己的行動,贏得了金榜題名的榮譽。

1921年初秋的一天,一輛人力車載風塵仆仆的林巧稚,來到東單三條協和醫科大學的門口。

“小姐,下車吧!”車夫停住車子說。

怎麼,這就到了?”林巧稚用不太熟練的北方話問。

“是啊,小姐,這就是協和,堂堂的協和醫科大學,怎麼在這麼一個僻靜的小胡同裏?林巧稚付完車費,暗自詫異。但是,大院的門口明白無誤地掛著北京協和醫科大學的牌子。

大理石的台階兩側,立著一對呲牙咧嘴的石獅子。林巧稚透過門洞,向裏張望,謔,儼然像一座宮殿!大理石鋪成的地麵,大理石砌成的台階,漢白玉的欄杆,四角的飛簷上,裝飾著一排排琉璃築成的奇形怪狀的獸頭真是一所令人望而生畏的學府!

“多麼難得啊!我將要在這裏深造八年,探索醫學王國的奧秘!”林巧稚想著,自豪地掏出錄取通知書,跨進了高高的門檻。

1906年,英美在北京的六個教會團體聯合創辦了一所學校,叫做北京協和醫學校,清朝慈禧太後及官員也捐贈了白銀兩萬多兩。校址設在北京東單帥府胡同東口。這就是北京協和醫科大學的前身。

1914年春,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派遣一個調查團,來華考察中國的醫學教育、醫院和公共衛生狀況。調查團建議在北京建立一個醫學教育工作機構。根據調查團的建議,1914年11月,洛克菲勒基金會成立了駐華醫社,承擔在中國的醫學教育工作。

1915年,醫社與上述教會團體訂立合同,接收了協和醫學校的房地產,接辦協和醫學校,同時對學校進行改組,定名為私立北京協和醫科大學。

1916年協和醫科大學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認可立案。

協和醫科大學的宗旨是提倡醫學、公共衛生及造就醫師,培養醫學教員。為了擴大辦學規模,1916年駐華醫社開始選擇新的地址,看中了與協和醫學校毗鄰的豫王府。

醫科大學1917年破土重建,1921年9月,也就是林巧稚到來之前,全部竣工。

一座座青磚綠瓦的建築連成一片,氣度恢宏,雄偉壯觀。從外表看,它頗具中國民族風格;到裏邊瞧,水磨石地板、鋼窗、電燈、電話、自來水以及當時最先進的儀器和醫療設備等等,又富有現代特色。

協和醫科大學1917年成立預科,1919年成立本科。學生先上預科,三年後,如成績合格,則升人本科,再學五年。協和醫科大學每學年分三個學期:九月中旬至12月中旬為第一學期,然後放寒假;一月至三月為第二學期,之後放春假“月至6月為第三學期,六月中考試完畢,放三個月長長的暑假。

協和的淘汰製度十分嚴格。75分才算及格。一門主課不及格,留級;兩門主課不及格,除名。絕對沒有什麼商量的餘地,更沒有什麼補考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