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製作邏輯框圖,即製定抜牙方案的步驟。
4.編軟件。用Basic語言編製,采用人機對話的形式。這種形式較靈活,便於正畸醫師決定和修改方案。
應用計算機製定拔牙矯治方案,隻需幾分鍾就能篩選出一個滿意的方案,對初學者來說是提高矯治設計水平的一個捷徑。
四、牙列擁擠伴醣個別錯位牙的矯治
牙列擁擠矯治的過程中,輕微的個別牙錯位,當獲得了足夠的間隙時,隻要稍加調節就能排齊。但是對於嚴重的錯位如扭轉錯位、尖牙的埋伏就必須用一些專門措施進行矯治才能排齊。
1.扭轉錯位牙的矯治:最常見的是上中切牙的扭轉錯位,其矯治步驟如下:
①開拓間隙:根據擁擠的程度采用擴大牙弓或拔牙的方法獲得所需間隙。
②排齊扭轉牙:獲得足夠的間隙以後,應開始排齊扭轉牙。可采用活動或固定矯正器。
(1)活動矯正器:設計同一般活動矯正器。在雙曲唇弓上焊牽引鉤}扭轉牙上做帶環,並在適當的位置焊接拉鉤。橡皮圈掛在唇弓的牽引鉤與帶環的拉鉤之間。必要時可加雙曲舌簧輔助扭正錯位牙。
(2)固定矯正器:
a.鈦鎳絲固定矯正器:用0.4-0.5mm直徑TiNi絲彎製唇弓,帶環圓管,粘著托槽,扭轉牙也可製作帶環,用結紮絲直接結紮扭正錯位牙。扭轉程度大於90度的牙可利用TiNi絲的記憶特性,一般在冰塊中進行記憶處理,然後在唇弓上相當於扭轉牙的位置彎製“V”形,這樣便於扭轉牙的直接結紮;唇弓絲在口內將逐漸恢複原形,“V”消失,而扭轉牙也隨之扭正。
b.Segg細絲與矯正器:用0.4mm直輕的澳大利亞絲材或0.5mm直徑彈性良好的不鏽銅絲彎製唇弓,末端插入帶環圓管中,粘著Begg托槽,並結紮固定唇弓。扭轉牙上放置正軸簧(直徑0.35—0.4mm不鏽鋼絲彎製),按照需要扭正的方向加力,一般正軸簧的長臂與扭轉牙的唇麵呈70度-90度時為宜。
無論用何種矯正器,矯治前必須照X片,檢查扭轉牙的牙根發育情況,要求牙根發育正常,根大部分已形成,牙周良好。如有埋伏多生牙應拔除後開始矯治。
應用活動矯正器的優點是清潔衛生,製作設備簡單;缺點是療程長,牙齒鬆動明顯,這是由於采用間斷力的結果。用固定矯正器的優點是療程短,力量持續,牙鬆動度小,缺點是清潔衛生稍差。
矯治過程中結果出現頜幹擾時需隨時調頜,必要時製作頜墊。
③矯治後的保持:扭轉牙矯正後,由於牙周膜纖維張力大,尚未建立新的平衡,必須保持較長的時間。國外學者研究證實,扭轉的複發是由於大部分遊離齦纖維的牽拉引起,因此采用環切遊離纖維以減少保持時間。
可采用Hawley氏活動保持器,或在矯治牙帶環上唇舌側各焊一段鋼絲,伸展至鄰牙上。
2.埋伏阻生尖牙的矯治:常見於上頜唇向或齶向阻生。一般來說在生長發育期阻生尖牙可以矯治排齊。矯治步驟如下:
①開拓間隙:尖牙阻生常常由於無間隙造成,因此首先應根據程度擴弓或拔牙,從而獲得足夠的間隙。
②製作矯正器:可采用活動或固定矯正器:
(1)活動矯正器:同一般活動矯正器,在適當的位置製作拉鉤。
(2)固定矯正器,任何一類固定矯正器均可,在唇弓上適當位置焊接拉鉤,或製作拉鉤。也可用TN矯正器的垂直牽引弓絲牽引。
③阻生尖牙開窗術:矯正器戴好後,在局麻下切除覆蓋在牙冠部分的軟硬組織,將牙冠的大部分暴露出來。並在傷口周圍塞碘仿紗條,以防出血及傷口閉合。
④粘著拉鉤:手術後第二天就應粘著拉鉤,不能等待傷口愈合再粘著,因為傷口愈合後常常將暴露的牙麵重新覆蓋。在暴露的牙麵上用釉質粘合劑粘著小拉鉤,方法同托槽的粘著法。但是要特別注意牙麵的清潔,徹底清洗來自傷口的滲出液,並嚴密防濕幹燥牙麵,以防粘著失敗。粘著拉鉤後即可開始牽引矯治。橡皮圈一端掛在牙麵的拉鉤上,另一端掛在矯正器的拉鉤上。開始1周複查一次,傷口愈合後,2-3周複診一次。牽引用橡皮圈3-5天換一次。
齶側阻生尖牙矯治過程中如岀現頜幹擾時,可隨時調頜,必要時製作頜墊。
⑤矯正後的保持:阻生尖牙牽引萌出排齊後,還應繼續掛橡皮圈牽引保持3-6個月,以防複發。停止牽引保持後換用一般保持器保持6-8個月或更長時間。
根據我們的臨床體會,阻生尖牙的矯治隻適用於位於正常尖牙應在的位置附近、粘膜下可觸及、牙根發育正常的情況。易位阻生或有囊性病變等異常情況不宜矯治。
第二節?上頜前突的矯治
一、症狀
1.下牙弓與上牙弓呈遠中或輕度遠中的咬合關係,前牙呈深覆蓋、深覆頜關係。
2.上頜牙弓較狹窄,呈尖形,齶蓋高拱,上切牙唇向錯位,有間隠,頦及下頜發育欠佳、後縮及上唇短縮。
3.麵部表現為上牙弓、上頜前突,開唇露齒,下頜牙及牙弓後縮,Spees曲線彎曲,拾平麵陡峭。
二、分型
1.功能型:下頜及下牙弓均後退,前牙深覆蓋,後牙呈遠中關係。多因吮吸習慣造成的反射性下頜後縮,又稱功能性下頜後縮,多見乳牙列及混牙列期12歲以前的兒童。
2.牙齒型:上頜前牙唇向錯位,牙列擁擠,上、下頜骨對顱麵關係正常,多見混牙列後期及恒牙列期。
3.骨骼型:上頜骨對煩麵關係顯前突或下頷明顯發育不足,麵部高度增大,前牙呈深覆蓋、深覆頜重度,多為遺傳及不良習慣所致,多見恒牙列後期。
三、X線頭影測量
1.上頜前突構成的關鍵:上頜骨、下頜骨,上牙弓、下牙弓、上切牙、下切牙。
2.主要角度及線距測量:
四、模型測最與分析
1.上頜前突主要測量項目:上下牙弓長度及寬度,擁擠值,齶高度,覆頜、蓋大小值,頜曲線彎曲度等。
2.TM-SPS係統的恒牙早期正常頜(樣本1)與上頜前突組(樣本2)的模型測量分析均值,經檢驗分析得出樣本2的結果看出,以下計算參數間存在著顯著性差異,如:牙齒寬度,全牙弓長度,後段牙弓寬度牙弓不對稱角,擁擠值,齶高值,覆頜、蓋值,縱頜曲線的深度及半徑值,前牙傾斜角,前磨牙指數,牙弓前段指數等(具體數值不在此一一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