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常見牙頜畸形的矯治及並發症(二)(2 / 3)

③戴用活動球功能矯正器皐者牙齒的聰鈣往往見於患者口腔自潔作用差,不經常刷牙,甚至不摘下矯正器的情況下。頜墊矯正器組織麵不易清潔,或戴用時間過長,使牙齒頜麵部分產生腐蝕性脫鈣現象。

2.牙髓炎症及壞死:矯治唇向錯位牙及壓低高位牙時易發生牙髓炎症甚至壞死。如:活動矯正器、雙曲唇弓、切端鉤加力過大,基托緩衝不夠,用方弓裝置扭轉中切牙時,矯治力不當再加上患者牙齒根部牙髓髓腔結構異常。在成人根尖孔閉鎖者中更易見到。

3.牙根吸收:牙根吸收常見於矯治時間過長的病例,亦可見於從未接受過矯治的病例。牙根吸收的機製至今尚無定論,但正畸是引起牙根吸收的主要原因之一。接受正畸治療患者中有牙根吸收的占19-93.3%不等,雖然可以由於施力不當或力量過重所致,但亦可由於易吸收的體質而引起的。一般以上切牙居多(尤以側切牙多見)。正畸患者用方弓裝置的更易導致牙根的吸收。牙根吸收還與內分泌因素有關,如果患者有骨質疏鬆或矯治前有牙根吸收,矯治是非常冒險的。

①正畸所見牙根吸收的三種類型:

(1)局限微量的牙骨質表麵的吸收,可在多數移動過的牙根上見到,很快修複而不留痕跡,X線撿查不易顯現。

(2)進行性牙根吸收,包括整個根尖在內,因持續過量的根尖壓力、遠距離長時間移動牙齒所致,X線片上可見到。

(3)與正畸力無關的特發性牙根吸收。

牙根吸收的原因分析。

(1)創傷因素:外傷或創傷可引起牙髓變性、牙周膜炎,因而出現破骨細胞活動,再植牙移動後可引起牙根骨性粘連及牙根吸收,但牙齒無明顯鬆動。矯治前判定有無前牙外傷史很重要。

(2)與矯治有關的因素:牙根吸收與矯治力的大小,持續時間的長短,外傷,咬硬物,牙齒移動的類型,患者年齡,牙齒的大小、位置,牙根麵骨質的不同特點及牙齒咬合類型有關。矯治力移動第一磨牙向遠中時,因第二磨牙牙胚壓迫第一磨牙遠中根所致的牙根吸收臨床可見到。

(3)短根牙矯治後牙根吸收更明顯。牙齒的根冠比例小於1:1者稱為短根牙。根比率計算公式根比率=0.30-0.40為短根型類。從我科臨床觀察統計病例中看到此組矯治後的百分率有增高的趨勢。

(4)內分泌因素:如骨質鈣化程度低,甲狀腺功能過低,遺傳病,骨質疏鬆症患者。

(5)不良習慣:Graber發現一例19歲前牙開拾患者,由於吐舌習慣,舌體長期的壓力造成中切牙牙根尖的廣泛吸收。

(6)牙胚位置的異常:阻生牙或含牙囊腫壓迫根尖吸收。常見尖牙阻生,壓迫側切牙或中切牙所致的根尖吸收。

③牙根吸收的預防方法:

(1)X線檢查,早期發現根尖變鈍或變短、根尖孔閉鎖、牙髓腔變小、鈣化等異常情況。如發現有進行性牙根吸收的跡象,需停止矯治加力並給予一段休息時間,待牙骨質在被吸收的牙麵上形成為止;用輕而持續力使牙齒做整體移動,避免傾斜移動的時間過長。

(2)牙齒R入,拉出或壓入移動嵌入牙根移動的力應小於0.245N,並經常予以休息。

(3)及早發現迷路異位的阻生牙,並采取手術導致或拔除,以免壓迫其它牙齒,造成牙根吸收。

④牙根吸收的治療:

(1)外吸收輕的不需處理,內吸收者可用根管治療的方法,以氫氧化鈣根管內充填,並用釉質粘合劑粘結3—3小唇弓,結紮固定形成夾板的功用以固定病牙,控製牙根吸收的進行。

(2)治療全身性疾病。

(3)調頜:磨去早接觸點,消除咀嚼創傷,調磨牙冠形狀以改變根冠比率、增加牙齒在牙槽骨中的穩定性。

四、支抗牙的移位

矯治中由於矯治方法及設計不當,矯正力大於支抗力所致支抗牙移位,表現為支抗磨牙遠中尖下垂、覆蓋加大,牙齒高出或低於咬合麵,牙齒唇舌向移位等,造成上、下磨牙在正中頜位時不能獲得最大接觸麵積的咬合關係。由於咬合不穩定而形成“雙重頜”。矯治中必須隨時注意支抗牙的穩定情況,在矯治器設計上盡量加強支抗力,減少頜幹擾的發生,才能收到更好的矯治效果。

五、顳頜關節功能紊亂綜合征

主要症狀為下頜關節彈響、疼痛,張口受限或關節脫位等。

第五節 正畸與顳頜關節症狀的關係

一、概述

1.發病率:顳下領關節紊亂綜合征(以下簡稱TMTDS)是口腔科的一種多發病和常見病。1972年有人開始用正畸方法消除頜幹擾治療此病,收到了穩定而良好的效果。我院近幾年來開設專業門診,對頜因素與此病的密切聯係有了深入的認識,將TMJ的情況列入正畸治療常規和檢查診治內容之中。

川醫普查2695名青少年,其中TMJDS患者634人有錯頜者485人,占76%。指出加強錯頜的預防和早期正畸治療的重要性。

2.病因:一般為神經肌肉和頜因素學說,原發因素包括先天、遺傳、內分泌、下頜關節發育異常繼發因素包括錯頜、夜間磨牙、緊咬牙、創傷頜、牙缺失等。

①錯頜是常見的主要原因之一:Perry發現1146名錯頜患者中,矯治前、中、後出現關節症狀者占15.5%;北醫正畸初診病人診斷檢查中有關節症狀的病例占16.9%;我院354例顳頜關節紊亂綜合征的病例中前牙深覆頜者占82.8%。

牙頜紊亂所涉及的範圍較廣,如牙頜形態、結構和功能異常都屬於頜紊亂。所以不僅應有良好的牙齒排列和咬合關係,更重要的是下頜生理功能運動的正常。②不合理的正畸治療:我皖354例TMIDS患者中8人因正畸治療致病。如上頜前突,下頜亦不同程度前突,深覆頜者,由於片麵強調矯治上頜前突,單頜減數並用矯正器過度關閉上頜牙弓而形成一種新的異常頜位,上下頜呈相對閉鎖狀態,這種超限矯治造成TMI功能的代償失調,而出現症狀。⑧全身因素:實踐中愈多地注意到全身症狀與其它器官的聯係,許多搞不清原因的病症都與TMID有關,故現階段TMTDS的治療已向綜合性、多學科(口腔、五官、內、外、精神等科)治療方向發展。

二、顳頜關節的生理解剖及與正畸有關的問題

1.顳頜關節是聯動關節,它包括關節凹、盤和髁突及牙齒的咬合,這三者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同步功能性整體,如果其中之一發生改變則會引起其它部位繼發性改變,當身體存在潛在的病因,且患者適應能力超過了生理的限度時則易發生症狀。

2.關節的改建與年齡關係不大,而主要是功能和機械性作用。關節形態、結構從岀生到40歲以後均有變化,關節凹出生時呈平麵而淺,隨著萌牙、頜間高度的增加和咀嚼功能的增強而逐漸加深,又隨牙齒脫落缺失,關節功能降低而關節凹漸漸變淺。在乳牙、替牙期咀嚼功能較弱,下頜呈簡單的功能運動,這時下頜關節發育不完全,可塑性較強。所以20歲以下很少發病,20歲以後第三磨牙萌出,關節負荷加大,此時一旦有誘因則易發病。正畸臨床觀察到第三磨牙的存在和萌出情況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