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聯合用藥
臨床上常需兩種或兩種以上藥物聯合應用,目的是增強療效,減少不良反應。合理的聯合用藥如異煙肼和乙胺丁醇合用能增強抗結核作用,乙胺丁醇還可以延緩異煙肼耐藥性產生。但不合理的聯合用藥反會降低療效,應盡量避免,如四環素和鈣劑等同時服用,可降低四環素的吸收從而降低療效等等。多種藥物合用可產生藥物之間或機體與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導致藥物在吸收、分布、生物轉化、排泄及作用效應等各方麵的相互幹擾,從而改變藥物的效應和毒性。如藥物在受體部位的競爭、藥物競爭與血漿蛋白的結合以及在腎小管排泄過程中競爭分泌通道等等。
藥物的相互作用是指兩種或多種藥物同時或先後經相同或不同途徑給藥時,藥物之間在體內直接或間接相互作用,致使藥物的作用和效應發生改變(包括治療作用與不良反應增強或減弱,甚至出現不應有的效應)。隨著用藥品種的增加及合並用藥機會增多,在給藥過程中可因合並用藥增加療效,也可因此而引起不良反應。因此學習掌握藥物相互作用已成為合理用藥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給藥時間
用藥時間的合理安排和用藥劑量的確定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為提高療效和降低毒副作用,不同藥物應各自有不同的用藥時間,按藥物作用的晝夜節律性設計給藥應是最佳方案。
二、機體方麵
(一)生理狀態
包括年齡、性別、營養狀態、精神狀態、遺傳因素。
(二)病理狀態
疾病可影響機體對藥物的敏感性,也可改變藥物的體內過程,從而影響藥物的效應。其中包括肝腎功能、胃腸功能、免疫功能、神經與精神狀態等。
(三)飲食
1.促進吸收如酸性食物可增加鐵劑的溶解度,促鐵吸收;高脂飲食可促脂溶性維生素A、D、E等吸收,增加療效,故維生素A、D、E宜飯後服用。
2.降低療效如服鐵劑時不能與茶、高脂飲食和含鈣、磷多的食物同服,因後者可影響鐵劑的吸收,降低療效。
3.改變尿液pH值如魚、肉、蛋等酸性食物含有Cl-、S2+、P2+,在體內代謝產生很多酸性物質;而牛奶、蔬菜、豆製品、水果等屬堿性食物,含有豐富的Na+、K+、Ca2+等,在體內代謝形成碳酸氫鹽,它們排出時會影響尿的pH值,或提高或降低,從而使一些藥效發生變化,如氨苄西林、呋喃妥因在酸性尿液中殺菌力強,因此用於治療泌尿係統感染時宜多進葷食,使尿液偏酸性,增強抗菌作用;而應用頭孢菌素類、氨基糖苷類、紅黴素、氯黴素及磺胺類藥物時,宜多進素食,堿化尿液,以增強抗菌效力。
(四)耐受性和依賴性
1.耐受性病人在連續用藥後出現藥效逐漸降低,需加大劑量才能達到原有藥效的現象,稱為耐受性。若短期內連續用藥即產生上述現象,稱為快速耐受,一般停藥後可恢複敏感性。
2.習慣性有些藥物在連續用藥後,可使病人產生精神依賴,稱習慣性。通常在停藥後可出現主觀不適和有繼續用藥的強烈願望,如飲酒和吸煙等,都易產生習慣性。
3.依賴性長期或反複使用某些藥物如嗎啡、呱替啶等,可產生軀體依賴,突然停藥後會出現戒斷現象。此類藥物稱為麻醉藥品。
(五)心理因素與藥物作用關係
心理因素與健康和疾病的關係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因此在應用藥物治療時,必須了解心理因素與藥物作用的關係,以獲取藥物最大療效。心理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影響藥物的效應,其中以病人的情緒、對藥物信賴程度及醫護人員的語言、暗示作用等因素最為顯著。
1.情緒的影響病人情緒愉快、樂觀,則藥物較易發揮治療效果。這一現象的物質基礎是愉快樂觀的情緒能提高機體的功能,如消化道分泌增加,蠕動和吸收加強,腦功能提高,使呼吸、循環、內分泌、體溫、代謝等功能穩定,在此基礎上進行藥物治療較易得到良好效果。而病人的憂鬱、悲哀、恐懼、緊張、焦慮、憤怒等不良情緒,可使病人產生應激性反應,如交感神經活動加強,腎上腺皮質、髓質、腦下垂體、甲狀腺等內分泌腺分泌增多,致使病人血管收縮、血壓上升、血小板聚集、血液黏滯性升高,其結果必然影響藥物療效,甚至誘發或加重疾病。
2.對藥物信賴程度病人對藥物信賴程度也可影響藥物療效。病人如認為某藥對他不起作用,會主觀感覺療效不高,甚至采取不配合態度。而病人對藥物信賴時可提高藥物療效,甚至使某些本無活性的物質起到一些“治療作用”,如“安慰劑”的療效正是心理因素影響的結果。它主要是通過暗示作用使安慰劑產生療效,大約有30%的器質性疾病及40%的精神疾病病人可對安慰劑產生反應,這也是某些臨床藥理試驗需要設計安慰劑對照組的原因。
醫生、藥師應充分認識心理因素對藥物作用的影響,以人文關懷讓病人信賴配合,調動其心理因素,取得最佳藥物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