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藥物濃度監測範圍
不是所有的藥物及在各種情況下都需要進行治療藥物監測。一般需要進行治療藥物監測的為:①治療指數窄、毒性反應強的藥物,如強心苷類、氨基糖苷類藥物;②藥動學參數個體差異較大的藥物,如三環類抗抑鬱藥;③非線性動力學的藥物,尤其是非線性特征在有效血藥濃度範圍內者;④肝腎功能受損的病人,在應用主要通過肝腎消除(排泄或滅活)的藥物時;⑤依從性不好的病人,長期應用需要按時服用的藥物;⑥長期服用某些易產生耐藥性或降低藥效的藥物;⑦懷疑病人藥物中毒或藥物劑量不足時;⑧聯合應用具有相互作用的藥物而影響藥物療效時。
目前常進行治療藥物監測的藥物有慶大黴素、阿米卡星、卡馬西平、環孢素、地高辛、碳酸鋰、奎尼丁、苯妥英鈉、苯巴比妥、茶堿、丙戊酸鈉、普魯卡因胺、利多卡因、丙米嗪等。當使用有效血藥濃度範圍很大而劑量不需個體化的藥物時,或使用臨床上能觀察或定量測定療效的藥物時,及應用不具量效關係的藥物時不需進行治療藥物監測。
第四節 血藥濃度測定方法
一、取樣
最常使用的測定樣品為全血、血漿或血清,還可以測定唾液、尿液或腦脊液等液體中的藥物濃度。至於采集何種樣品,采集多少,視藥物及其測定方法而定;采集時間則隨個體化給藥方案設計而定。
二、測定方法
最常見的血藥濃度測定方法有3類,即免疫學方法、光譜學方法和色譜學方法。由於光譜學方法的靈敏度低、專屬性差,單獨應用已經越來越少,常與色譜學方法結合使用。
(一)免疫學方法
目前常用的有熒光偏振免疫分析法、酶聯免疫分析法、熒光免疫分析法、放射免疫分析法等。這些方法近年來迅速發展,尤其是用於測定藥物濃度的自動化儀器不斷發展,為檢測提供了快速、準確的測定能力。
(二)色譜學方法
色譜法主要包括氣相色譜和高效液相色譜(HPLC),在治療藥物監測中主要應用HPLC法。HPLC幾乎可測定常規監測藥物中除地高辛、鋰以外的所有藥物,而且幹擾小。但其檢測速度較慢而且樣品處理相對複雜。
第五節 血藥濃度值的解釋
對血藥濃度值的解釋關係到臨床決策,意義重大,必須結合病人的臨床情況仔細分析,才能對藥效及安全性作出判斷。因此,首先應當重視病人資料的收集。應收集的資料包括:①年齡;②體重、身高;③合並用藥;④劑量、服藥時間、采血時間;⑤病史、用藥史、診斷、肝腎功能、血漿蛋白含量。另外給藥途徑、劑型,甚至批號及病人的一些嗜好等等結果解釋都可能有價值,也應記錄。
除了收集資料外,在解釋血藥濃度時,還必須考慮下述因素:
1.個體差異例如老年病人長期服藥時,往往對藥物有一定的耐受性,但由於老年人各髒器功能的變化,對藥物的敏感性增強,結果使得藥物的安全有效範圍變得更窄。抗癲癇藥近年來發現有效血藥濃度範圍相差甚大,可能與不同類型的癲癇對血藥濃度的需求有關。
2.依從性近年來,由於TDM的廣泛開展,發現病人的依從性(compliance)是一個臨床上不容忽視的問題。有報道稱,國外50%以上的病人並不按醫囑服藥,表現為非依從性,從而導致治療失敗。通過TDM技術,易發現這一導致治療失敗的重要原因。發現藥物血濃度異常時,應當詢問病人是否遵醫囑服藥。